2023汽车产业趋势-全球供应链体系再平衡

2023-03-18 17:21:23 浏览数 (1)

随着后疫情时代的来临,全球政经环境不稳定因素愈发增多,在经历了2022 年日臻热烈的供应链安全和回流思辨后,我们认为中国将在全球汽车供应链中继续扮演" 新高地" 的重要角色,成为围绕新能源与智能网联供应链的" 新中心",各家车企和零部件也势必将以更多不同的形式深化中国供应链布局。

总体而言,中国汽车供应链将在2023 年呈现以下产业环境新特点:

更领先的供应链水平:随着“新四化”系统部件的供应链结构已发生颠覆性变革,国内电池供应商 占据超过50% 的全球市场份额,全球下一波芯片产能转移将中国作为重要目的地之一;加之本土玩家水平持续提升,中国产业集群优势效应将愈发凸显。

更深入的本土化要求:无论是国内更稳定的营商环境对供应安全性的保障,还是国内消费者对用户 体验的极致追求,都在不断驱动主机厂构建本土化供应链,以更好、更快地满足国内市场需求。

由此可见,中国市场的短期重要性依旧,长期战略性优势更是不言而喻。对于全球化车企和零部件企业而言,如何再看待中国市场、再定位中国业务、再探讨布局平衡,将是贯穿2023 年的持续主题。

中国车企乘风出海再加速

在政经动荡、技术迭代、低碳加速、消费价值观演变等共同推动下,2023 年或将开启百年汽车产业的新一轮全球化窗口期。我们观察到,2022 年新能源汽车出口成绩斐然,不仅实现了出口总量的突破, 更是达到了欧洲国家的中高端市场渗透。与此同时,我们也看到中国产品的溢价认可和新服务模式在欧洲市场的落地。比亚迪、领克、上汽、长安、蔚来、理想等十多个不同类型的中国品牌也纷纷发布了欧洲市场规划,加速海外布局。我们认为,中国车企在电动化和智能化方面的先发能力优势和产品优势,以及相对完善的供应链体系,将是中国品牌实现出海突破、品牌向上的关键。此外,国内领先自主品牌车企在过去十余年积累的全球化运营的宝贵经验探索、新势力新品牌的用户运营与服务创新能力等同样是中国品牌有望在海外市场持续突破并实现全球化经营的关键能力。预计2023 年中国车企和零部件企业出海将取得更高成就,更多的中国车企和零部件企业也将站上世界舞台。

自主品牌向上破局见成效

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快速渗透及其纺锤形的市场结构催生了高端市场机会。自主品牌借势新能源汽车的先发优势和技术突破,在品牌上不断跃升。诸多自主品牌推出全新豪华新能源品牌(如比亚迪“仰望”、东风“猛士”等),并通过商业模式创新、生态体系打造、新物种产品推出等打破自主品牌“天花板”。

面向大众市场的新势力(如埃安、哪吒、零跑等)和传统品牌(如吉利、长安等)也在立稳市场的同时, 发扬文化自信,通过品牌的全球化塑造、科技化引领、内涵新锐化、外延生态化,积极探索品牌向上。此外,自主品牌对本地人群的趋势洞察越发前瞻、精准,正逐步精准定位新高端、新人群,并加强精准营销,提升营销效能。产品组合丰富、品牌内涵深化与品牌生态打造将使得车企间的竞争更为激烈, 预计2023 年将是自主新能源品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一年。

用户运营价值新篇正开启

用户运营的概念已深入汽车全产业链,整车厂、供应商、服务商等都在用户运营的大概念之下探索属于自身的定义和实施抓手:有的将“用户运营”作为补充性的市场推广阵地,有的将其作为可直达的创新销售渠道,有的将其作为可变现的用户资产沉淀基石,也有的将其作为必经的数据串联流程。

随着各企业积极布局用户运营相关的基本体系构建,用户基盘及活跃度已实现初步积累。面向2023 年, 用户运营的聚焦重点将转向价值实现促进,在已有体系基础上,进一步厘清能力构建发展路径以及清晰的效果考量指标,共同高效推进业务举措迭代,支撑用户运营价值实现。与此同时,为支撑价值提升目标,用户运营从全面粗放化步入精益化阶段,对用户运营相关的组织协同能力及数字工具要求提出挑战。用户运营体系构建的上半场围绕散点化运营举措推动理念变革,而下半场将聚焦精益化能力构建和价值创造开启新篇。

全链路数字化转型再提速

车企在向用户型企业转型的过程中,产品的设计、生产、交付等全环节将更多考虑用户的需求,并体现在研发流程管理、销量预测管理、订单管理、排产管理、物流管理、供应链管理等全环节,方法、流程、责任部门、协同部门、与供应商的合作模式等都会发生调整,更加体系化、智能化、全局化的数字化体系部署能够全面打通车企端到端的全环节,实现用户需求在产品研发过程中的充分输入,能够根据用户订单进行生产订单管理,且高效管理用户定制化车型需求的自动排产和供应链管理,在全面建立订单到交付透明化和数据化的基础上,进一步构建主动分析和优化调整的能力,真正将数字化赋能全产业链优化。2022 年,我们已经看到部分车企在该领域的实践,2023 年必将有更多车企探索出更适合自身发展的解决方案。

商用车迎零碳物流新时代

能源革命的大趋势带来了新能源商用车的快速增长,也促使头部商用车产业链企业思考如何在零部件、整车、购用管修换全生命旅程和物流生态中促进新能源产业及零碳物流的发展。目前,创新的商业模式正成为行业头部玩家的新制胜法宝,并从围绕车的租赁 金融 后市场服务到围绕能源生态、物流生态、碳资管全方位进行创新模式探索和“护城河”构建。同样地,能源企业、物流承运、场站、服务商等生态玩家也积极入局,通过自建、投资、合作等多管齐下的方式,共建零碳物流新时代。

用户运营价值新篇正开启

用户运营的概念已深入汽车全产业链,整车厂、供应商、服务商等都在用户运营的大概念之下探索属于自身的定义和实施抓手:有的将“用户运营”作为补充性的市场推广阵地,有的将其作为可直达的创新销售渠道,有的将其作为可变现的用户资产沉淀基石,也有的将其作为必经的数据串联流程。

随着各企业积极布局用户运营相关的基本体系构建,用户基盘及活跃度已实现初步积累。面向2023 年, 用户运营的聚焦重点将转向价值实现促进,在已有体系基础上,进一步厘清能力构建发展路径以及清晰的效果考量指标,共同高效推进业务举措迭代,支撑用户运营价值实现。与此同时,为支撑价值提升目标,用户运营从全面粗放化步入精益化阶段,对用户运营相关的组织协同能力及数字工具要求提出挑战。用户运营体系构建的上半场围绕散点化运营举措推动理念变革,而下半场将聚焦精益化能力构建和价值创造开启新篇。

全链路数字化转型再提速

车企在向用户型企业转型的过程中,产品的设计、生产、交付等全环节将更多考虑用户的需求,并体现在研发流程管理、销量预测管理、订单管理、排产管理、物流管理、供应链管理等全环节,方法、流程、责任部门、协同部门、与供应商的合作模式等都会发生调整,更加体系化、智能化、全局化的数字化体系部署能够全面打通车企端到端的全环节,实现用户需求在产品研发过程中的充分输入,能够根据用户订单进行生产订单管理,且高效管理用户定制化车型需求的自动排产和供应链管理,在全面建立订单到交付透明化和数据化的基础上,进一步构建主动分析和优化调整的能力,真正将数字化赋能全产业链优化。2022 年,我们已经看到部分车企在该领域的实践,2023 年必将有更多车企探索出更适合自身发展的解决方案。

与此同时,传统企业积极寻求核心零部件系统、电子电气架构等技术研发和转型,以期厚积薄发,长期制胜新能源新时代。随着特斯拉Semi 上市、奔驰推出eActros Longhaul500km 续航等产品,全球头部企业的积极布局将加速产品技术迭代升级。轻商领域还将涌现围绕滑板底盘的可灵活多变上装的全新产品,基于技术驱动模式创新,出现如订阅式、TaaS(Truck as a Service) 等创新商业模式。

2023 年的新能源商用车将迎来新玩家的持续入局与老玩家的快步迭代,并通过新模式、新产品、新机制以决胜新赛道。

智能部件本地布局见新机

汽车产业上游核心零部件的技术创新将决定其差异化程度和长期的利润增长空间,尤其是智能部件。在新冠疫情、地缘摩擦等诸多不确定性风险以及国内供应商生产和研发能力逐步成熟的共同推动下, 国内领先的主机厂集团已经在积极寻找国产替代的解决方案,以保障供应、降低成本。对此,技术创新和国产替代将成为汽车产业上游投资方向的重要考量因素。

本土安全的讨论不仅围绕部件供应,在日益严苛的监管要求下,数据安全及其合规治理将提上议程。涉及智能座舱、自动驾驶功能开发等业务的外商企业需提前准备。综上,我们认为,围绕智能部件、数据、服务等本土化进程将持续加速,为积极应对快速迭代的中国市场需求,外商在中国所设实体的自主决策权将进一步提高,尤其是在财务投资和人事组织方面。

核心材料量价供需归理性

全球汽车芯片短缺预计于2023 年下半年开始逐步缓解,这得益于疫情等“黑天鹅”事件的缓解以及半导体产能的加速恢复。芯片工业体系将呈现以下三大特点:第一,不同芯片种类的短缺程度差异较大,微控制单元(MCU) 所需的传统制程计算芯片在2023 年仍将出现较高程度的供不应求,并带来车企相对保守的产量预期和配置搭载;第二,汽车半导体价值链的复杂性和脆弱性仍将长期存在,产业参与者须采取中长期的风险管理和规避措施;第三,国产化替代进程将持续加速,尤其是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IGBT) 等功率半导体、存储芯片以及片上系统(SoC) 等领先制程的计算芯片。当前,已有不少国产芯片厂进入主机厂和零部件供应商的认证流程中,甚至量产上车。

伴随2022 年新能源汽车快速上量,锂电池材料呈现出供需失衡和价量齐升的产业挑战。由于2021 年受疫情抑制的需求恢复、供应端计划扩张产能并未如期等原因,全球电池材料的价格在2022 年上半年达到了创纪录高位,并在短期内因供需紧张仍维持在高位。我们认为,尽管未来十年锂矿与镍矿将维持“紧平衡”状态,但考虑到全球和国内主要电池材料企业的产能扩张计划提速,预计2023 年的供需紧张将得到一定缓解,供需关系和价格也将逐步回归理性。

对于产业参与者而言,在未来大环境高度不确定、汽车芯片和电池材料供需仍不匹配的趋势下,全面做好供应链渗透、采取战略举措方能有效应对材料短缺。

自动驾驶商业落地新探索

面对当前自动驾驶功能搭载率和用户满意度仍存瓶颈的挑战,主机厂与供应商正在探索新的运营范式以增强自动驾驶的用户接受度和体验,通过运营自动驾驶实现变现。我们相信2023 年,自动驾驶将以全新的“服务形态”出现在用户面前。为了解决“高频场景体验差”(如自动泊车等)以及“成熟场景使用频率低”等痛点,不同车企根据自身技术、用户运营体系等核心资源与能力禀赋,探索多种范式,将自动驾驶当作一种资产运营。例如,按照用户常用路线开通自动驾驶功能(而非传统的低/ 中/ 高版本),并提供订阅付费服务;在后台成立运营中心(人力 自动化),并基于此提供丰富的远程接管场景(需有赖于政策的支持),将其融合在车企已经打造的庞大的用户运营体系中。与此同时,行业内也在持续探讨保险配套措施,如部分主机厂推出“泊车险”并将其融合在用户服务包中进行销售。已拥有保险牌照的特斯拉已经在美国以“主机厂 保险公司”的身份为用户提供自动驾驶套件和相关运营服务,但可以预见的是,未来的车险价值链将会随着自动驾驶的商业化而重新分布,主机厂也会成为重要的投保人,险种及产品(如产品责任险等)也会逐步多样化。

后市场孕育“被动”新变革

在电动化与智能化加速渗透叠加疫情反复的背景下,国内汽车后市场正经历前所未有的挑战,尤其是独立后市场玩家。据统计,自2020 年以来,国内近8 万家独立后市场门店关停或转手,大部分为中小规模门店,行业整合与淘汰进程加速。新能源车对传统维保服务需求显著下降,据罗兰贝格测算,相对燃油车,纯电动车售后维保价值降低近34%,且带来全新电动部件与智能部件的维保挑战。玩家需积极寻求合作转型或扩大业务范畴,如精细养护与钣喷等。国内二手车服务商同样面临挑战,基于广泛门店网络的发展模式,需辅以精细化的运营升级,从而优化“收- 整- 售”的协同统筹,构筑更强的竞争壁垒与优势。

与此同时,电池在涵盖租赁、补能、检测、复杂维修、回收再生等全生命周期的“运营”价值将迸发,围绕与主机厂和电池供应商的不同合作模式,后市场将催生电池资产管理、三电维修中心等新的业务模式,这对参与者在资金储备、精细化运营能力、属地化关系等方面提出更高要求。

0 人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