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丨作者:罗超
1996年瑞典家电巨头伊莱克斯 Electrolux 推出首台扫地机器人“三叶虫”。奢侈级定价、过于“人工智障”,让“三叶虫”被外界评为“工业垃圾”,但也正是由此开始,一波又一波企业在接下来的数十年里围绕着清洁机器人赛道前赴后继,绞尽脑汁地让机器更好地助力人类清扫地面。
(伊莱克斯三叶虫扫地机器人)
前些年扫地机器人的主场玩家是戴森、iRobot等国外品牌,近年来中国品牌依托产业链红利,趁势抓住AI、IoT等新技术浪潮,成为新晋主力玩家。市场出现了扫拖一体清洁机器人这样的大热品类,也涌现出云鲸、石头、米家、科沃斯、追觅等头部品牌。不断升级的技术刷新着用户体验,扫地机器人市场也呈现出爆发式增长的势头,在整体颓势的家电行业成为罕见亮点。
“扫地茅”群雄混战
产品同质化亟待破局
奥维云网(AVC)推总数据显示,2021 年清洁电器产品国内市场全渠道销售额达 309.4 亿元人民币,较上年增长 28.9%,其中具备扫吸拖一体功能的智能洗地机市场在 2020 年异军突起后,2021 年继续爆发,行业规模达 57.8 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 348.0%。2021 年智能洗地机在整个清洁电器市场中的占比快速攀升到 18.7%,较上年提升 13.3 个百分点,已成为清洁电器行业继扫地机器人、无线吸尘器之后的第三大细分品类。
华创证券统计数据显示,全球清洁机器人规模预计将在2026年达到233亿,未来几年年均复合增长率有望保持在7%-10%的水平。和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国内市场渗透率处于较低水平——截止2021年中国清洁机器人渗透率仅为3%,美国12.5%,这意味着中国清洁机器人市场空间宽阔。
资本早已嗅到扫地机器人市场的机会,“扫地茅”概念一度成为资本市场的热词。资本加持再加上自动驾驶等“母技术”的大爆发,扫地机器人产品的技术迭代步伐相当快,自2018年起每年都会出现革命性技术:2018年iRobot推出自动集尘站,2019年云鲸推出自清洁拖地机器人,2020年科沃斯和美的首推TOF技术,2021年云鲸J2推出自动上下水功能。
不知何时开始,清洁机器人市场出现了一股“仿制 集成”风,“你有我有,大家有的我全都有”。一般来说新技术首创者会申请专利保护,但在实际操作中却很难阻止后来者实现同样功能,比如iRobot发明的自动集尘站,云鲸首创的拖布自清洁、自动上下水,都已被各家模仿,且模仿者往往会上一堆功能“做加法”,偶尔还有一点微创新。此外模仿者还会凭借着渠道优势或资本补贴等手段搞恶性竞争来争夺市场份额,创新者的生存空间不断被挤压。
2022年时间已过半,市场尚未出现革命性新技术。是不是清洁机器人已到“技术难创新”的阶段了?智能手机到了这样的阶段,不同厂商在功能上很难再有突破式创新,只得围绕外壳色彩、品牌联名这样的细枝末节去“卷”,手机发烧友们大呼“无趣”,但清洁机器人并没有到这样的成熟阶段,还有许多用户痛点等着被解决。既如此,扫地机器人不应这么早进入到同质化阶段。
那么清洁机器人市场的新一代革命性技术将是什么?要回答这个问题,先看用户痛点。
清洁力与智能化
清洁机器人进化的唯二方向
不管清洁机器人如何进化,其本质都是一款清洁工具,而工具的本质就是帮助人完成特定任务。因此清洁力是清洁机器人的第一追求,包括扫地时的吸尘清扫能力、拖地时的污垢清洗能力。
在云鲸J1实现拖布自清洁前,行业围绕扫地做文章,拖地环节则要人工。云鲸J1率先真正意义上让拖地自动化,扫拖一体如今已成为行业标配。不过扫拖一体清洁机器人仍有一些美中不足的地方,比如物理限制让其很难“够得着”墙角、墙边这样的死角;比如当客厅有地毯时其很难正常清洁甚至会弄脏地毯;再比如有时其很难清理掉类似于饭粒这样的顽固污垢。
长期来看,清洁机器人在清洁力上的进化方向是取代家里的扫帚、拖把和抹布,但在可见的未来这一点很难实现。
清洁力只是清洁机器人进化的方向之一。在扫地机器人风靡前,人们普遍使用吸尘机清洁地面,其中标杆戴森以吸尘效率强悍著称。既如此为什么人们还要购买清洁机器人?表面看是因其更进一步可“拖地”,深层看则在于其可“解放双手”:吸尘器工作时需要人操作,其本质上是让人更轻松的扫帚,但依然是扫帚。但清洁机器人工作时则不需要人操作,用户可坐在沙发玩儿手机,由此可见,不需要人工介入才是其区别于吸尘器的核心价值,这正是智能化的目的,智能化也将是其另一个进化方向。
清洁机器人的“智能化”可从多个维度来看。
一个是要足够聪明,朝着“家庭清洁管家”的方向进化。不智能的清洁机器人清洁力再强,顶多只能算钟点工,用户不动手也要盯着,比如使用时要通过观察地面干净程度来决策是否重复清扫,比如要关注什么时候换水,比如要担心清洁机器人被卡住了……智能化的清洁机器人则可像家庭管家一样去管理清洁任务,用户不需要任何操心,可以零监督、零操心、不在场。
另一个是要足够自动化,朝着“机器人”的方向进化。除清洁过程外,如今清洁机器人依然有一些地方要用户手工操作,比如云鲸J2面世前用户需要手工换水,再比如用户要手工更换扫拖地模块、手工添加清洁剂、手工晾晒拖布,手工倾倒垃圾……手工操作的环节很多。什么时候清洁机器人可以在家里工作,用户可以真正“甩手”?
自动驾驶技术是清洁机器人的“母技术”,清洁机器人运转依赖的自动避障、路线规划、智能建图等功能均源自于自动驾驶技术的溢出,包括AI、传感器和IoT等技术,清洁机器人的发展历程跟自动驾驶技术也有几分相似的地方。随着自动驾驶技术日趋成熟,清洁机器人也将距离彻底智能的“无人化”越来越近。
综上,清洁力与智能化是清洁机器人进化的唯二方向,品牌要一边通过产品结构设计、自动化部件等硬件层面的创新强化清洁力;另一边要用好智能技术特别是从自动驾驶行业溢出的相关技术实现智能化“软创新”。
清洁方案智能决策
成为新一代革命性技术?
2018年到2021年,每一年清洁机器人行业都有一次技术革命,其中有两次的贡献者都是云鲸,分别是2019年实现自动洗拖布的J1、2021年实现自动上下水的J2。时间到了8月底,当人们以为2022年是清洁机器人技术创新的“小年”时,云鲸再度用J3这款新品给行业带来了新的可能。
云鲸J3最大突破点体现在“智能化”上,其首次引入“鲸灵托管”模式,当用户一键启动“鲸灵托管”后便可针对不同区域/房间用个性化的参数(如按压力度等)和次数完成地面清洁,这一过程不需要用户进行任何监督或介入,这一模式在行业属于首创。
“鲸灵托管”功能诞生的背景是清洁机器人功能日益丰富,用户可进行越来越多的自定义设置,如不同区域的清洁次数,清洁时拖布的干湿程度,拖地时的力度大小……如果将这些设置全扔给用户将极大增加使用门槛。对于大众化科技产品来说,产品使用不应该成为一项需要学习的专业技能,针对此,云鲸J3推出“鲸灵托管”模式,可根据地面的情况如材质、脏污程度、清洁历史等进行个性化清洁,既高效环保也清洁到位。
云鲸J3“鲸灵托管”让清洁机器人进入到智能化自适应阶段,靠的是其独创的核心技术:“DirtSense污水识别系统”。
此前用户用肉眼判断地板清洁情况,再凭经验设定冗余次数让清洁机器人多拖地几次,DirtSense污水识别系统核心原理则是通过专用传感器去识别洗拖布后的污水成分,基于此判断“地面有多脏”、“拖布洗干净没”,再作出“要不要再拖一次”“拖地时力度如何”“拖地时拖把干湿如何”“拖把洗多久”等决策,实现面向不同区域的自适应清洁。
基于“DirtSense污水识别系统”的“鲸灵托管”体验如何有待产品实测。在罗超频道看来,这一功能对行业最大的贡献在于理念本身:如同自动洗拖布、自动上下水一样,其让清洁机器人进入到自适应阶段,不只是“解放双手”还可以“解放大脑”,高效省水省电,迈出了清洁机器人智能化的关键一步。在罗超频道看来,“鲸灵托管”演进的终极目标是彻底无人化,让清洁机器人的“机器人”变得名副其实。
除“鲸灵托管”模式外,在自动化上J3还有许多“让用户少动手”的设计,如自动添加精准配比清洁剂、自动切换扫拖模式等,结合此前的自动洗拖布、自动烘干拖布、自动上下水,J3在使用前、中、后需要用户介入的环节已经很少了。
清洁力的突破则是云鲸J3的另一大亮点。
结合J1与J2的用户反馈,云鲸将清洁场景考虑得更极致再给出针对性解决方案,包括“扭屁股”延边补漏、转角防漏拖、扫拖同时、地毯清洁模式、防干湿交叉污染清洁等。
以“扭屁股”延边死角补漏为例,过去清洁机器人因形状、结构等原因在工作时会在距离墙壁的一小段距离留下死角,如果用户不手动补充清洁这些区域就会积灰、积污。针对此,云鲸J3使用了一种“特殊扭动前进”的运动姿态,可定期对墙壁边缘进行“补漏”,定期清洁墙根、墙角等盲区。虽然云鲸J3依然做不到100%清洁死角,但在盲区清洁这块一下比市面上所有产品强了不少。
2022年上半年的清洁机器人市场沦陷在产品同质化竞争的泥沼中,大同小异的产品设计有些无趣。云鲸J3打破了这样的沉闷,其不是将市面上已有产品的功能进行“大一统”而是探索自己的路,应该说,这是一款有诚意的产品。
不可否认,云鲸J3部分新功能并非业界首创,但其最大突破点在于基于“DirtSense污水识别系统”实现的“鲸灵托管”模式,这让清洁机器人可模拟人来思考和决策如何更高效地清洁,行业想象空间一下被打开了。
行业反内卷
太需要肯做产品创新的玩家了
清洁机器人的产品功能趋同难以避免。当一个新功能被验证,余下玩家一定会跟风而上,因为用户的需求在那里,基于此可判断,类似于“污水识别系统”、“鲸灵托管”、“延边补漏”这样的功能或技术实现很快会被行业跟进。
其实产品同质化的“内卷”在当前阶段大可不必,因为不论是做本土还是全球市场,中国清洁机器人品牌要真正飞入寻常百姓家,除进一步降低价格走普惠路线外,更需靠产品创新去消除用户体验的“死角”。走产品创新路线“外卷”而不是抄袭跟风“内卷”才能让行业健康发展。
那么,清洁机器人行业到底需要怎样的创新?
第一,要做就要将体验做到极致。
1996年伊莱克斯 Electrolux 推出首台扫地机器人“三叶虫”虽然概念很好却不具备可用性,以至于被称为“工业垃圾”;iRobot首台扫地机器人虽然畅销一时却也被用户喷为“人工智障”,透支了用户期待。
做一个功能容易,体验做好却很难。很多行业都有类似的现象:上一个不成熟的功能,用户体验糟糕,不只是影响品牌形象,也会透支用户对该品类的期待,最后被伤害的是整个行业,比如VR/AR自2014年前后兴起后一直面临体验糟糕的问题,今天品牌们还在为当年的透支还债。
体验好不好用户说了算。云鲸产品不盲目追求“有”,功能上绝不做加法,而是追求给用户带来更好的体验。据云鲸产品团队介绍,云鲸有一个理念就是“做极致产品”,无论是研发一款新产品,还是增加一个新功能,“都想给用户带来更完整、更极致的解决方案。”当其认为一个解决方案不能彻底解决用户问题,哪怕被质疑“落伍”也宁肯不上。
2021年云鲸J2面世时市面上已有自动更换扫拖模块、可同时扫拖的产品,不过云鲸团队发现这样的方案存在干湿交叉污染的问题,拖地时扫地的尘埃污垢会弄脏地面,针对此云鲸耗时一年实现自动切换拖扫模块,基于 “DirtFree 清洁收放系统”实现“中滚刷抬升” “边刷位置控制” “拖布抬升”,可在不同任务场景下的智能组合作业,解决了干湿交叉污染的问题。
另一个足以说明云鲸只做极致产品、重视解决方案完整性的是“是否上自动集尘功能”。此前外界预期云鲸J3会推出自动集尘功能,但最终云鲸J3没有上。自集尘基站出发点是好的,为的是减少倒垃圾频率、解放双手,很多品牌宣称可“几个月不倒垃圾”,但云鲸调研发现,现有自集尘功能无法真正解决杀菌问题,用户无法接受垃圾久放,更多用户习惯一周倒一次垃圾,这可通过大尘盒产品形态来解决,此外现在的自动集尘存在工作噪音相对较大的问题,用户体验并没有想象中好。如果云鲸下一代产品会上自动集尘功能,或许细菌、异味、噪音等现存问题有望被解决。
第二,技术是重要工具,也只是工具。
许多科技产品都存在“炫技”的问题,比如一些清洁机器人配置摄像头实现远程视频,是伪需求不说还引发用户的隐私担忧。
云鲸的理念则是:用好技术这一工具,但绝对不会为了用技术而用技术。有了问题这一“钉子”,才有技术这一“锤子”,技术是用来解决问题的手段,做产品绝不能“拿着锤子找钉子”。
云鲸J3的最大技术创新是“DirtSense污水识别系统”,如何实现智能识别水的脏污程度?用机器视觉还是传感器?云鲸的技术抉择是专门开发脏污识别传感器模组,比视觉、比肉眼都更能准确地判断水的脏污程度,基于此可实现自适应清洁等全新功能,脏污就多拖几次、每次拖到干净为止,跟行业普遍按照经验预设2、3次重复拖地的模式截然不同。从研发专用的脏污传感器来看,做一个创新功能哪怕要自研技术,云鲸舍得投入;否则哪怕有成熟技术其也不会为了“有”而随意上一个功能。
比如在人机交互上,云鲸没去做语音这样的看似炫酷的功能,而是将基站自带屏幕升级成彩色LCD触控屏,既可适应用户在屏幕上简单操控,也可与App联动起来,年轻人可在App上做一些计划再推送到基站让老人或其他非App用户直接使用。考虑到女性用户指甲普遍较长不太方便“单点”操作触控屏,其屏幕还专门适配支持下拉操作。LCD触控屏不炫酷,但实用。
再比如在降噪这一十分朴素的需求上,云鲸也用看似并不炫酷的技术实现了全方位的降噪。J3小鲸灵通过单体零部件、结构、整机三个层次的创新设计,实现了行业领先的降噪水平,最低仅为39dB,大大减少机器人清洁作业时对用户生活的干扰,具体来看,单体零部件层面,J3采用了成本更高的静音无刷电机,结构设计层面则针对常用的吸尘机工作噪音频段专门设计降噪腔室,整机层面则通过隔离噪音源、隔离振动传导等方案进一步达到降噪目的。虽然每一项技术看似都不炫酷,但带给用户的静音体验却是实实在在的。
第三,少研究同行产品多跟用户打交道。
传统家电行业普遍存在的一个策略是机海战术,产品功能“人有我有”外,围绕不同渠道、不同人群、不同市场去设计多款产品做矩阵,再辅以渠道、营销等手段卖产品,而服务则是配合销售而做的。结果是产品型号让人眼花缭乱,功能却大同小异,甚至同款产品渠道不同又有不同型号。
云鲸则没有像很多品牌广撒网搞“机海战术”,成立至今只推出了三款产品,且速度不快,因为它不是一家做产品、卖产品的传统家电公司,而是一家以硬件产品经营用户的公司,其一切业务逻辑均以用户为中心。
一个是坚持解决用户真正的痛点,云鲸不看市场产品有什么功能,而是看什么功能才能彻底解决用户真正的痛点,比如云鲸J1的自动清洗拖布功能让用户少去洗拖布这一环节,让拖地正式迈向“自动化”;云鲸J2带来自动上下水功能,让用户少去倒水换水这一人力操作环节;J3基于“污水识别”技术实现“鲸灵托管”模式,一键实现全屋智能清洁。用户痛点市场都看到了,只不过看上去每个功能都很难实现,但云鲸依然坚持耗费巨大精力研发,提供了完整解决方案。
另一个是在服务体系上去做创新。因为有上下水模块这样的“重服务”功能,清洁机器人就成了净水器这样的家电,提供配套的上门服务十分有必要。当云鲸在做J2产品研发时,就已在筹备一套服务体系,其服务体系包括依托第三方的云鲸“鲸匠”专业服务和自营的 “鲸喜”特色服务,后者是在“鲸匠”基础上结合云鲸品牌调性自建的一支年轻有活力、专业、高素质的上门服务团队,在给用户提供专业服务的基础上,在服务过程中围绕用户属性、爱好去制造“鲸喜”服务体验。云鲸是行业内首个大规模引入上门服务的玩家,截至目前已为近100000家庭提供了上门服务,涵盖预约上门、勘察安装、试机检漏、使用与保养讲解、售后维保等一站式服务。
服务体系是云鲸与用户面对面的触点。通过此,云鲸与用户打成一片,建立起深度连接,进而可以更好地理解用户痛点,真正懂用户。
在被“机海战略”包围的清洁机器人市场,云鲸一直保持着“慢节奏快发展”的状态,仅凭两款产品就成功挤入行业前三阵营。作为估值超百亿的独角兽企业,云鲸不是没能力同时开发与经营更多SKU,但它为什么依旧坚持“极简SKU”呢?
答案只有一个:云鲸坚持做有价值的产品创新,不为了功能不一样而不一样,不为了炫技而做炫酷功能,不因为同行有啥就做啥,不因为市场“风口”而随波逐流,一切产品功能的设计都回归用户需求,倾听用户声音,发现用户痛点,做创新突破且坚持做极致产品。
其实在普遍采取“机海战术”“快速迭代”的行业,云鲸坚持这样的创新理念是艰难而危险的:原生创新要花更多时间去试错且往往会付出外界看不到的成本,坚持极致则需要更聚焦在单一或少数SKU上死磕,打磨功能细节耗时耗力耗资源。结果是云鲸产品迭代速度会慢一些,SKU会少一些,友商们哪怕产品差一点,但却可以价格低一点,市场快一点,进而给到云鲸压力。
不过,站在行业角度来看,跟随者固然发挥了推动产品普及的价值,但敢于做新功能探索的创新者才是真正的行业先锋。回头再看,扫地机器人能从1996年的“工业垃圾”进化成今天的“实用家电”,离不开一众先行者的创新:推出扫地机器人鼻祖“三叶虫”的Electrolux ,采取“随机碰撞”策略的iRobot初代产品,实现拖布自清洁、自动上下水的云鲸……正是它们不断推陈出新,才得以让扫地机器人真正可用、实用、好用,让这个市场真正成为一个市场,行业真正成为一个行业。
写在最后:
云鲸的创新势头能够保持多久?会不会被不走产品创新路线却拥有市场能量的品牌超越?我认为要看云鲸接下来的步调。任何创新功能都很难避免被模仿,品牌想要赢,唯有坚持创新“快人一步”跑在行业前面甚至比同行早三五年,只有创新的步伐比跟风的节奏更快,才不惧抄袭。
以手机行业为例,iPhone的一些创新功能最终都会沦为行业标配,比如全触摸交互,比如FaceID、比如Siri……但真正让iPhone立于不败之地的是其品牌心智、技术沉淀、研发机制与服务体系,这些在“有形”功能后的“无形”能力,才是决定胜负的关键因素,而从搭建创新式的服务体系、形成独特的产品研发策略来看,云鲸正在构建这些“无形”的能力。
不管云鲸最终走向何方,我认为其对极致产品的追求,对于创新的坚持,对于用户的重视,都是难能可贵的,在“胜者为王”唯市场份额论的商业环境中,这样的公司尤为稀缺。云鲸只发布了三款产品,但每款产品都改变了市场规则,推动了品类发展,真心希望它可以走得更远。
也特别期待看到更多类似于云鲸的“中国创造”式品牌崛起。今天的硬件市场依然有着海量的产品创新机会,既有清洁机器人这样的新兴市场,也有很多成熟市场可用新消费理念、新技术手段、新商业模式去再做一遍。对真心想做产品的公司来说,这无疑是一件让人振奋的事情。
END
往期精彩回顾
破解外卖佣金真相
中概股“生死五日”
谁能造出下一波“浪姐”?
脉脉做点评,是个伪命题
点
个
关
注
吧
转载/合作/社群联系个人微信:
luochaozhuli,请注明来意。
看一看,赞一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