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段:做事要闭环
闭环这个词来至PDCA循环,又叫“戴明环”,是管理学家戴明提出的一个模型。指的是计划(Plan)、执行(Do)、检查(Check)、处理(Act)。每一次的迭代都是在上一次的结果上进行迭代升级。
在计算机领域,有句话就是完成好过完美。强调的就是闭环。当我们在说一个人靠谱的时候,其实也是夸他能给出结果。有结果是闭环的一个标志。在职场上,能做到”凡事有交代,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不难,但也并不容易。
不容易主要有以下4个原因
第一,事情本身很难闭环。尤其涉及到多个角色的复杂系统。比如,在海外买房的链条特别长,看房需要跨国飞行,沟通成本高,付款麻烦,交易难以形成闭环。
第二,个人或者企业的能力难以形成闭环。一个人能做的毕竟有限,很多闭环是需要和他人协作的。
第三,不愿意做脏活累活。导致没办法闭环。制定战略目标容易,执行下来又是很辛苦的一件事。有些是事情做起来太痛苦了,有些是太无聊了。执行中会遇到各种问题,你必须克服。
第四,追求完美主义。完成好过完美。追求完美主义成本太高,而且容易走偏。完美应该是迭代升级而成的,每一次的交付都离完美更近一步。
完成闭环有什么要求?
完成闭环的最基本要求,就是先去做。想是永远无法闭环的。所以先去行动,在执行的过程中,必然有反馈,在根据反馈完成一个一个小的闭环。
大多数人无法闭环,并不是“怎么做”的问题,而是“做不做”的问题,真正的问题在思维方式上。
具备成长型思维的人,认可个人努力与结果的关系。而固定型思维的人,认为自己的能力和智力是固定的,不会变化。别人的评论就是给自己下的结论,所以他们极度在意外界的评价,他们看重的不是事情本身的乐趣,而是获得正面评价。
总结一下,闭环是为了形成一个反馈系统,给自己的未来按下一个启动按钮。我们通常认为,闭环是为了给别人一个交代。其实不然,它不是为了给别人,亦或者给自己一个交代,而是给未来一个交代。采用成长性的思维模式,迈出用行动改变自我的第一步,你就能获取和未来的某种连接。
2段:掌控大脑的两种模式
在初段——闭环的基础上,我们可以进入“九段修炼”的下一个段位——切换。你需要理解大脑运行的两种模式:“自动驾驶模式”和“主动控制模式”,还要学习在两种模式之间自如切换。
自动驾驶模式指的大脑自动无意识地做着一些决策。优点是快速,消耗能量少。缺点是,可能会做出一些错误的决策。
主动控制模式指的是大脑经过刻意和深思熟虑地进行决策。优点是理性决策,决策错误率低,缺点是消耗能量大。
高手都是把别人的主动驾驶系统变成自己的自动驾驶系统。也就是在最开始的时候通过“主动控制系统”管理、训练,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再交由“自动驾驶系统”接管。
如何培养在两种模式之间自如切换的能力呢?
第一,把不那么重要的事情交给“自动驾驶系统”
我们都知道乔布斯和扎克伯格都只穿同一种颜色的T袖,其实本质上就是减少自己的精力。把精力用在主动驾驶系统上。
第二,使用“自动驾驶系统”后,积极运用“主动控制系统”进行复盘
当你将自己熟练的工作交由“自动驾驶系统”处理后,对这件事的重视程度会慢慢降低,你也就失去了进步的空间。相反,通过“主动控制系统”复盘,自我审视,不仅可以给“自动驾驶系统”做体检,还能提升其性能。
第三,在大脑中用“主动控制系统”模拟“自动驾驶系统”
我自己在练车完之后,也会在脑海里过几遍练车的内容。想着在什么时候应该打转,什么时候做什么操作。这种练习确实挺有效的。
总结一下,一切脑力活动,最后拼的都是体力;一切体力活动,当然只是那些看起来以体力为主的活动,最后拼的都是脑力。如果你能同时掌握两个系统,并且在中间自由切换,那你就可以成为“人生算法”的二段高手。
PS:
自动驾驶模式和主动控制模式就是《思考快与慢》系统一和系统二。两者只是叫法不同。
系统一:直觉,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快思考。
系统二:理性,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慢思考。
大脑都是认知吝啬鬼,能用系统一执行就不会用系统二。高手都是把别人的系统二变成自己的系统一。
三段:内控控制点
人生算法二段介绍了大脑的两套思维系统,并要求我们在二者之间自如切换,三段的学习则会更进一步地拆解大脑的认知,帮助我们在思考过程中建立内部控制点。
内部控制点,我自己的理解就是要主动控制在关键时刻的决策点。跟二段相比,就是我知道在什么情况下使用自动驾驶模式,也知道在关键时刻能够主动启用主动控制模式。
作者把人从信息采集到行动的过程分为了,感知、认知、决策、行动。称之为“认知飞轮”。理解为一场4×100米的接力赛跑:“感知”跑完了把接力棒交给“认知”, “认知”跑完了交给“决策”,并由“行动”完成最后一棒。事实上,我们的认知经常在这些“交棒”时刻出现问题。例如,扮演情报员角色的“感知”获取了某条信息,但因为掉棒了,没能将信息交由扮演分析师角色的“认知”处理。“感知”本身因为有敏感、情绪化的特质,所以在此环节我们很难对信息做出客观的评估分析。于是,认知飞轮的接力赛跑就无法继续下去。
而前面讲的内部主动控制的关键时刻就是在交棒的时刻。不过这4个阶段如何界定,什么情况下控制,并不容易。需要勤加练习,有个比较好的方法是,给一些关键决策加一个强加一个思考时间。比如巴菲特在投资之前,必须要写下买入的理由。理由是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强迫自己思考了。
再比如,孩子不吃饭,这是感知层。到认知是你很生气,暂停一下,为什么你要生气?他贪玩。贪玩不对吗?为什么贪玩就不吃饭,因为他不饿。他等着你喂他。接下来就是决策。思考下,如果按照原来的惯例,你应该去喂他了。主动控制下,这可能不对,饿一顿没事,下次就知道不准时吃饭就没得吃了。所以你选择了告知,再过一会爸爸妈妈吃完了,就收碗了,收了后你就没得吃了。最后一步,行动。按照既定的决策行动。
4段:重新启动的精神装置
人生算法第三段讲的是做好认知飞轮的交接点控制,而重启,是重新启动“精神装置”。“精神装置”指的是一种可以学习的“大脑方法”,帮助我们从那些无法改变的糟糕事情里挣脱出来,像是什么都没发生似的,专注于做好当下最重要的事情。放在认知飞轮上,就是重启认知飞轮。
说到重启不得不先理解沉没成本,经济学里有个沉没成本的概念:人们在决定是否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不仅仅是看这件事情未来对他是不是有好处,同时也会注意自己是不是在过去,已经在这件事情上面有过投入,这是一种非常有趣而顽固的非理性的心理,我们叫做沉没成本,也叫做协和效应。
比如,你买了一张电影票,刚刚看就发现是个非常烂的烂片。但是你想着花了30、40块钱买的票。不看有点浪费。所以你选择接着看。这些已经付出的电影票费用就是沉没成本。而重启就是,假设现在票你没出钱,你现在是否选择继续看下去。重启的本质是懂得在什么时候应该放弃,忘掉已沉没的成本,回到尚未选择的最初,重新作出选择。
如何设计“精神装置”?
一、外星人视角,假设有个外星人,突然飞到地球,接管了你的生活。与地球人不同的是,他会冷静地评估现实,而不会在意那些让你纠结不已的沉没成本。面对问题,他能制定理性的解决方案。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找这样一个”外星人“,强制自己思考,要是对方的话,他会怎么做?
首先,我们找一个厉害的人,最好离你还比较近。他的行动和思考让你心服口服。你也一直想成为这样的人。
其次,你每次遇到问题,可以想着要是换成他的话,他会怎么做?
最后,回到自己,是不是也能按他的方式去做。
二、“阿尔法围棋”视角。阿尔法围棋下每一手棋时,都会根据眼下的局面从头计算,找到当前胜率最高的一手。对它而言,每一个决策点都是独立的。从头思考,独立决策,就是不断重启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