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车企出海,无人驾驶的聚光灯落在“车”上

2022-01-20 17:12:37 浏览数 (1)

文 | 曾响铃

来源 | 科技向令说(xiangling0815)

2021年,越是讲究“无人”的领域,越是有人关注,就像无人驾驶领域似乎从来都不缺话题。

然而,热议当中,站在聚光灯之下的,大多是Waymo、百度、Momenta、地平线、蘑菇车联等无人驾驶技术公司。

谁又曾想到,无人驾驶的背后,车从何而来?又是什么样的车才能支撑得起无人驾驶的前沿应用?

日前,吉利刚刚宣布,与全球知名无人驾驶技术公司Waymo达成合作,旗下高端智能电动品牌极氪将为Waymo One无人驾驶车队提供专属车辆,并在美国投入商业化运营。

由此,站在国产汽车品牌的视角,我们不妨来聊聊无人驾驶背后的“车”——国产汽车品牌因何能成为国外无人驾驶技术公司的合作伙伴,在这个过程,“车”处于什么样的定位?

1 跑起来的无人驾驶车辆

“无人问津”?

若是不说,谁又会想起无人驾驶背后的“车”?

说来也怪,无人驾驶技术本是将“人”从驾驶舱“踢掉”,而在市场关注上,却往往是“车”被人所忽略,反而是“车”内的“算法”“系统”等最受关注,被外界津津乐道。

无人驾驶,似乎与无人驾驶技术公司划上了等号——由“车”与“算法”集成协同所实现的无人驾驶,在“双主角”的剧本上反而演绎出了一主角一配角的戏码。

这样的认知差与话题度,对于“车”而言,显然是不公平的。

要知道,没有“车”,无人驾驶是“跑不起来”的。更何况,在无人驾驶技术公司的发展道路上,从来就不是单打独斗的状态。

早期的Waymo与菲亚特汽车公司合作,发展至今又与吉利集团旗下的极氪建立合作关系。在国内,文远知行与广汽集团、Momenta与上汽集团等都同样在合作的基础上,双双协同推动无人驾驶发展。

在这个过程中,对“车”的需求并非是一成不变的——车型的设计、对无人驾驶系统、算法等等的适配起着同等重要的作用。

以Waymo和吉利的合作细节来看,区别于传统车型聚焦驾驶者的设计思路,极氪此次为Waymo One无人驾驶车队提供的专属车辆,在无人驾驶的场景语境下采用了以乘坐者为核心的设计理念,比如取消B柱设计采用对开门设计;将A柱区域改为直线设计,使得乘客出入车内不易受A柱的倾斜角度影响等等。

由此,无人驾驶车型与传统车型在设计思路上就有着诸多或细微或显著的区别,需要汽车厂商从“造车”的角度对汽车进行必要的设计调整与场景适配。

2 无人驾驶的“白热化”阶段:

外行看热闹,内行重“车型”

从“造车”的角度来看,一个可靠、专业的车企合作伙伴对于无人驾驶技术的实现尤为重要。

从“用车”的角度更是如此。

自2018年12月,Waymo发内部信宣布无人驾驶服务正式商用,推出无人驾驶首个乘用商业叫车服务“Waymo One”之后,国内百度、滴滴、小马智行、文远知行的Robotaxi项目皆取得了不同程度的进展。

在商业化进程加速的情况下,无人驾驶对“车”以及背后车企品牌的需求也就更高,比如车型设计能力、车辆量产能力、生态服务能力等等,更加重视对车企合作伙伴的选择。

1.能否突破传统造车的局限,在新高度上提供更专业的无人驾驶车型设计?

“车”是无人驾驶技术呈现的载体工具,从车型设计之处就很大程度决定了一套无人驾驶解决方案的应用上限以及未来的服务空间。由此,无人驾驶技术公司对于车企的需求既需要有传统车企的造车能力,更需要其能突破传统造车的局限,在基础高度上提供更专业且领先的无人驾驶车型设计。

从这一点出发,就不难理解,为什么Waymo会选择中国汽车品牌极氪作为战略合作伙伴。其中的关键,就在于极氪的浩瀚-M架构能够给未来的无人驾驶场景,提供更多的便利性以及想象力。

作为专门面向无人驾驶时代最新的市场趋势与需求所打造的架构,浩瀚-M架构能突破传统造车的局限,通过“硬件层 系统层 生态层”三位一体的整合来满足无人驾驶车型的设计需求。比如,为了保证最大化的乘坐舒适度,在该架构下,可将空调箱从副驾驶位置移至了发动机舱,增加座舱空间。

根据Waymo与极氪的合作规划,未来极氪交付的车辆在采用Waymo无人驾驶系统,实现自动转向驱动的同时,也将同步实现娱乐系统和车身控制,为乘客带来智能便捷的体验。

而这一切,都必须从“造车”开始着手设计,在“用车”层面呈现出来。

2.是否可以兼具持续进化的能力,确保车辆与算法同步升级?

对于无人驾驶技术公司而言,这个阶段既是商业化探索时期,同时更是技术持续迭代的关键时刻。为此,“车”是否能同步与“算法”迭代升级,兼具持续进化的能力,同样重要。

目前,汽车厂商也注意到了这一点。因此,在浩瀚-M(SEA-M)架构的设计之初,极氪就着重赋予了车辆面向无人驾驶场景持续进化的能力。

该架构与SEA浩瀚架构共享电子电气架构,可有效提高研发与使用效率,从成本上保证了车辆持续进化的经济效益。同时,极氪又预埋了无人驾驶软件接口,支持接入L2-L4级别及以上智能驾驶系统,并实现线控自动切换,可适配不同的无人驾驶解决方案,在技术上拓展车辆持续优化的空间。

由此,不管未来Waymo等无人驾驶技术公司的“算法”更新迭代到什么水平,极氪的“车”都能保证在第一时间适配升级,立刻“跑起来”。

3.品牌的想象空间是否足够大,能协同生态撑起一个无人驾驶的未来?

除了“车”之外,“车”背后的汽车品牌也同样关键。

无人驾驶的实现,需要的不是车企把“车”卖给技术公司,更不是技术公司把“算法”卖给车企的简单交付,而是两家公司甚至是多方主体在同一场景下的深度合作,覆盖技术、服务、生态等多个层面。

也就意味着,极氪吸引Waymo合作的背后,并不仅仅只有一个亮点,很大程度上背靠吉利集团产业大生态以及其全球化多元布局,才是双方达成战略合作的关键。

区别于传统造车和新势力模式,极氪正高效整合其背后庞大的产业生态中最有价值的资源,以用户思维和共创理念打造自家专属的“极氪模式”。由此,在其核心架构“浩瀚”上线以来,便吸引了超过8家合作品牌,已展开研发车型超过16款。同时,其浩瀚-M架构更是全球首个专为无人驾驶场景研发的智能移动出行平台。

从面向智能电动时代的浩瀚SEA架构,再到面向无人驾驶时代的浩瀚-M架构,可见极氪所具备的技术积淀与能力极具前瞻性,这也是目前新势力不具备的。不难想象,通过与Waymo公司的先行合作商业化试点,浩瀚-M架构未来也同样可以反哺到乘用车市场,从而提升极氪品牌行业竞争力。

从这个角度来说,也是极氪品牌对未来商业思考前瞻性的表现。未来三年,极氪将推出6款全新车型,到2025年,更将在高端电动汽车市场占有率冲上全球前三,销量达到65万辆。

那么,与Waymo合作,也就顺理成章成为极氪全球化布局的关键一环,而全球化布局也很好地让Waymo看到极氪背后的产业生态和战略高度,双方一拍即合。

3 算法“上车”,

车辆“上路”,方能致远

回到无人驾驶赛道上,市场焦点的偏移往往给我们带来“一叶障目”的观察结果。

实际上,作为一个必然需要多方参与建设的新业态,无人驾驶是不可能只看一面的,“算法”要“上车”赋能,车辆要“上路”测试以及服务,每一环及其背后的参与主体如无人驾驶技术公司、汽车厂商、第三方服务平台等,都不可缺席。

在无人驾驶的场景,只有协同才有未来——“算法”与“车”,“技术”与“服务”,“技术公司”与“汽车厂商”等等,都需要建立协同关系。

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在Waymo与吉利的合作进程上,从与极氪共同“造车”到在美国投入商业化运营,一条较为完整的产业链已经初见端倪,无人驾驶在“车”与“算法”的共同驱动下进一步向市场攻略。

那么,接下来,在高频的商业应用上,一辆专业完备的“车”非常关键,持续考验着汽车厂商的设计研发能力、量产交付能力等等。

http://mpvideo.qpic.cn/0bc3huaaiaaamuabexwmnjqvapodaq6qabaa.f10003.mp4?dis_k=350d920d0c53814168e50d86cd120b85&dis_t=1642669887&vid=wxv_2200713484567396357&format_id=10003&support_redirect=0&mmversion=false

在无人驾驶商业爆发的前奏,外界会重新认识到“车”的分量。

*本文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此内容为【科技向令说】原创,未经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

【完】

0 人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