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nsformer (Attention is all you need) 详解

2021-08-27 11:18:11 浏览数 (3)

1. 背景与综述

在之前的博客中有简单讲到Transformer,这篇博客将会专门详细的一起看看内部的计算与实现。

Attention Is All You Need是一篇Google提出的将Attention思想发挥到极致的论文。这篇论文中提出一个全新的模型,叫 Transformer,抛弃了以往深度学习任务里面使用到的 CNN 和 RNN ,目前大热的Bert就是基于Transformer构建的,这个模型广泛应用于NLP领域,例如机器翻译,问答系统,文本摘要和语音识别等等方向。

Transformer整个网络结构完全是由Attention机制组成。更准确地讲,Transformer由且仅由self-Attenion和Feed Forward Neural Network组成。一个基于Transformer的可训练的神经网络可以通过堆叠Transformer的形式进行搭建,作者的实验是通过搭建编码器和解码器各6层,总共12层的Encoder-Decoder,并在机器翻译中取得了BLEU值得新高。

作者采用Attention机制的原因是考虑到RNN(或者LSTM,GRU等)的计算限制为是顺序的,也就是说RNN相关算法只能从左向右依次计算或者从右向左依次计算,这种机制带来了两个问题:

  1. 时间片t的计算依赖 t-1时刻的计算结果,这样限制了模型的并行能力;
  2. 顺序计算的过程中信息会丢失,尽管LSTM等门机制的结构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长期依赖的问题,但是对于特别长期的依赖现象,LSTM依旧无能为力。

Transformer的提出解决了上面两个问题,首先它使用了Attention机制,将序列中的任意两个位置之间的距离是缩小为一个常量;其次它不是类似RNN的顺序结构,因此具有更好的并行性,符合现有的GPU框架。

论文中给出Transformer的定义是:Transformer is the first transduction model relying entirely on self-attention to compute representations of its input and output without using sequence aligned RNNs or convolution。

2. Transformer结构

Transformer的本质上是一个Encoder-Decoder的结构,如下图

如论文中所设置的,编码器由6个编码block组成,同样解码器是6个解码block组成。与所有的生成模型相同的是,编码器的输出会作为解码器的输入。如下图所示,

2.1 Encoder层

我们继续分析每个encoder的详细结构,Encoder结果如下图

在Transformer的encoder中,数据首先会经过一个叫做‘self-attention’的模块得到一个加权之后的特征向量Z,这个Z便是论文公式1中的Attention(Q,K,V)

Attention(Q,K,V)=softmax(frac{QK^T}{sqrt{d_k}})V

得到Z之后,它会被送到encoder的下一个模块,即Feed Forward Neural Network。这个全连接有两层,第一层的激活函数是ReLU,第二层是一个线性激活函数,可以表示为:

FFN(Z)=max(0, ZW_1 b_1)W_2 b_2

Decoder的结构如下图所示,它和encoder的不同之处在于Decoder多了一个Encoder-Decoder Attention,两个Attention分别用于计算输入和输出的权值:

  1. Self-Attention:当前翻译和已经翻译的前文之间的关系;
  2. Encoder-Decnoder Attention:当前翻译和编码的特征向量之间的关系。

现在我们知道了模型的主要组件,接下来我们看下模型的内部细节。首先,模型需要对输入的数据进行一个embedding操作,也可以理解为类似w2v的操作,enmbedding结束之后,输入到encoder层,self-attention处理完数据后把数据送给前馈神经网络,前馈神经网络的计算可以并行,得到的输出会输入到下一个encoder。

2.1.1 Self-Attention

详细看一下self-attention,其思想和attention类似,但是self-attention是Transformer用来将其他相关单词的“理解”转换成我们正在处理的单词的一种思路,我们看个例子: The animal didn't cross the street because it was too tired 这里的it到底代表的是animal还是street呢,对于我们来说能很简单的判断出来,但是对于机器来说,是很难判断的,self-attention就能够让机器把it和animal联系起来,接下来我们看下详细的处理过程。

  1. 首先,self-attention会计算出三个新的向量,在论文中,向量的维度是512维,我们把这三个向量分别称为Query、Key、Value,这三个向量是用embedding向量与一个矩阵相乘得到的结果,这个矩阵是随机初始化的,维度为(64,512)注意第二个维度需要和embedding的维度一样,其值在BP的过程中会一直进行更新,得到的这三个向量的维度是64低于embedding维度的。

那么Query、Key、Value这三个向量又是什么呢?这三个向量对于attention来说很重要,当理解了下文后,将会明白这三个向量扮演者什么的角色。

  1. 计算self-attention的分数值,该分数值决定了当我们在某个位置encode一个词时,对输入句子的其他部分的关注程度。这个分数值的计算方法是Query与Key做点成,以下图为例,首先我们需要针对Thinking这个词,计算出其他词对于该词的一个分数值,首先是针对于自己本身即q1·k1,然后是针对于第二个词即q1·k2
  1. 接下来,把点成的结果除以一个常数,这里我们除以8,这个值一般是采用上文提到的矩阵的第一个维度的开方即64的开方8,当然也可以选择其他的值,然后把得到的结果做一个softmax的计算。得到的结果即是每个词对于当前位置的词的相关性大小,当然,当前位置的词相关性肯定会会很大。
  1. 下一步就是把Value和softmax得到的值进行相乘,并相加,得到的结果即是self-attetion在当前节点的值。

在实际的应用场景,为了提高计算速度,我们采用的是矩阵的方式,直接计算出Query, Key, Value的矩阵,然后把embedding的值与三个矩阵直接相乘,把得到的新矩阵Q与K相乘,乘以一个常数,做softmax操作,最后乘上V矩阵

这种通过 query 和 key 的相似性程度来确定 value 的权重分布的方法被称为scaled dot-product attention。上图最后得到的Z即为上节提到的Attention值。

总结归纳一下,Query,Key,Value的概念取自于信息检索系统,举个简单的搜索的例子来说。当你在某电商平台搜索某件商品(年轻女士冬季穿的红色薄款羽绒服)时,你在搜索引擎上输入的内容便是Query,然后搜索引擎根据Query为你匹配Key(例如商品的种类,颜色,描述等),然后根据Query和Key的相似度得到匹配的内容(Value)。

self-attention中的Q,K,V也是起着类似的作用,在矩阵计算中,点积是计算两个矩阵相似度的方法之一,因此式Attention中使用了QK^T进行相似度的计算。接着便是根据相似度进行输出的匹配,这里使用了加权匹配的方式,而权值就是query与key的相似度。

2.1.2 Muti-Headed Attention

这篇论文更牛逼的地方是给self-attention加入了另外一个机制,被称为“multi-headed” attention,该机制理解起来很简单,就是说不仅仅只初始化一组Q、K、V的矩阵,而是初始化多组,tranformer是使用了8组,所以最后得到的结果是8个矩阵。

这给我们留下了一个小的挑战,前馈神经网络没法输入8个矩阵呀,这该怎么办呢?所以我们需要一种方式,把8个矩阵降为1个,首先,我们把8个矩阵连在一起,这样会得到一个大的矩阵,再随机初始化一个矩阵和这个组合好的矩阵相乘,最后得到一个最终的矩阵。

这就是multi-headed attention的全部流程了,这里其实已经有很多矩阵了,我们把所有的矩阵放到一张图内看一下总体的流程。

  1. 将数据X分别输入到图13所示的8个self-attention中,得到8个加权后的特征矩阵Z_i,iin{1,2,..8}
  2. 将8个Z_i按列拼成一个大的特征矩阵;
  3. 特征矩阵经过一层全连接后得到输出Z

2.1.3 Positional Encoding

到目前为止,transformer模型中还缺少一种解释输入序列中单词顺序的方法。为了处理这个问题,transformer给encoder层和decoder层的输入添加了一个额外的向量Positional Encoding,维度和embedding的维度一样,这个向量采用了一种很独特的方法来让模型学习到这个值,这个向量能决定当前词的位置,或者说在一个句子中不同的词之间的距离。这个位置向量的具体计算方法有很多种,论文中的计算方法如下

PE(pos,2i) = sin(pos/10000^{2i}/d_{model})
PE(pos,2i 1) = cos(pos/10000^{2i}/d_{model})

其中pos是指当前词在句子中的位置,i是指向量中每个值的index,可以看出,在偶数位置,使用正弦编码,在奇数位置,使用余弦编码。最后把这个Positional Encoding与embedding的值相加,作为输入送到下一层。

这里作者提到了两种方法:

  1. 用不同频率的sine和cosine函数直接计算
  2. 学习出一份positional embedding

使用第一种方法的的好处有两点:

  1. 任何位置的PE_{pos k}都可以被PE_{pos}的线性函数表示
  2. 如果是学习到的positional embedding,会像词向量一样受限于词典大小。也就是只能学习到“位置2对应的向量是(1,1,1,2)”这样的表示。所以用三角公式明显不受序列长度的限制,也就是可以对 比所遇到序列的更长的序列 进行表示。

2.1.4 Layer normalization

在transformer中,每一个子层(self-attetion,ffnn)之后都会接一个残缺模块,并且有一个Layer normalization

残缺模块相信大家都很清楚了,这里主要讲解下Layer normalization。

Normalization有很多种,但是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目的,那就是把输入转化成均值为0方差为1的数据。我们在把数据送入激活函数之前进行normalization(归一化),因为我们不希望输入数据落在激活函数的饱和区。

说到 normalization,那就肯定得提到 Batch Normalization。BN的主要思想就是:在每一层的每一批数据上进行归一化。我们可能会对输入数据进行归一化,但是经过该网络层的作用后,我们的数据已经不再是归一化的了。随着这种情况的发展,数据的偏差越来越大,我的反向传播需要考虑到这些大的偏差,这就迫使我们只能使用较小的学习率来防止梯度消失或者梯度爆炸。

BN的具体做法就是对每一小批数据,在批这个方向上做归一化。如下图所示:

可以看到,右半边求均值是沿着数据 batch_size的方向进行的,其计算公式如下:

BN(x_i)=alpha × frac{x_i-mu_b}{sqrt{sigma^2_B epsilon}} beta

那么什么是 Layer normalization 呢?它也是归一化数据的一种方式,不过 LN 是在每一个样本上计算均值和方差,而不是BN那种在批方向计算均值和方差,下面是LN图解与公式:

LN(x_i)=alpha × frac{x_i-mu_L}{sqrt{sigma^2_L epsilon}} beta

2.2 Decoder层

我们先从观察一下 Decoder 结构,从下到上依次是:

  • Masked Multi-Head Self-Attention
  • Multi-Head Encoder-Decoder Attention
  • FeedForward Network

和 Encoder 一样,上面三个部分的每一个部分,都有一个残差连接,后接一个 Layer Normalization

2.2.1 Masked Self-Attention

具体来说,传统 Seq2Seq 中 Decoder 使用的是 RNN 模型,因此在训练过程中输入 t 时刻的词,模型无论如何也看不到未来时刻的词,因为循环神经网络是时间驱动的,只有当 t 时刻运算结束了,才能看到 t 1 时刻的词。而 Transformer Decoder 抛弃了 RNN,改为 Self-Attention,由此就产生了一个问题,在训练过程中,整个 ground truth 都暴露在 Decoder 中,这显然是不对的,我们需要对 Decoder 的输入进行一些处理,该处理被称为 Mask

举个例子,Decoder 的 ground truth 为 "<start> I am fine",我们将这个句子输入到 Decoder 中,经过 WordEmbedding 和 Positional Encoding 之后,将得到的矩阵做三次线性变换(W_Q,W_k,W_V)。然后进行 self-attention 操作,首先通过frac{QK^T}{sqrt{d_k}} 得到 Scaled Scores,接下来非常关键,我们要对 Scaled Scores 进行 Mask,举个例子,当我们输入 "I" 时,模型目前仅知道包括 "I" 在内之前所有字的信息,即 "<start>" 和 "I" 的信息,不应该让其知道 "I" 之后词的信息。道理很简单,我们做预测的时候是按照顺序一个字一个字的预测,怎么能这个字都没预测完,就已经知道后面字的信息了呢?Mask 非常简单,首先生成一个下三角全 0,上三角全为负无穷的矩阵,然后将其与 Scaled Scores 相加即可

之后再做 softmax,就能将 - inf 变为 0,得到的这个矩阵即为每个字之间的权重

Multi-Head Self-Attention 无非就是并行的对上述步骤多做几次,这里就不多赘述了

补充Mask

mask 表示掩码,它对某些值进行掩盖,使其在参数更新时不产生效果。Transformer 模型里面涉及两种 mask,分别是 padding masksequence mask

其中,padding mask 在所有的 scaled dot-product attention 里面都需要用到,而 sequence mask 只有在 decoder 的 self-attention 里面用到。

  • Padding Mask 什么是 padding mask 呢?因为每个批次输入序列长度是不一样的也就是说,我们要对输入序列进行对齐。具体来说,就是给在较短的序列后面填充 0。但是如果输入的序列太长,则是截取左边的内容,把多余的直接舍弃。因为这些填充的位置,其实是没什么意义的,所以我们的attention机制不应该把注意力放在这些位置上,所以我们需要进行一些处理。 具体的做法是,把这些位置的值加上一个非常大的负数(负无穷),这样的话,经过 softmax,这些位置的概率就会接近0 而我们的 padding mask 实际上是一个张量,每个值都是一个Boolean,值为 false 的地方就是我们要进行处理的地方。
  • Sequence mask 文章前面也提到,sequence mask 是为了使得 decoder 不能看见未来的信息。也就是对于一个序列,在 time_step 为 t 的时刻,我们的解码输出应该只能依赖于 t 时刻之前的输出,而不能依赖 t 之后的输出。因此我们需要想一个办法,把 t 之后的信息给隐藏起来。 那么具体怎么做呢?也很简单:产生一个上三角矩阵,上三角的值全为0。把这个矩阵作用在每一个序列上,就可以达到我们的目的。
    • 对于 decoder 的 self-attention,里面使用到的 scaled dot-product attention,同时需要padding mask 和 sequence mask 作为 attn_mask,具体实现就是两个mask相加作为attn_mask。
    • 其他情况,attn_mask 一律等于 padding mask。

2.2.2 Muti-Head Encoder-Decoder Attention

其实这一部分的计算流程和前面 Muti-Head Self-Attention 很相似,结构也一摸一样,唯一不同的是这里的 K,V 为 Encoder 的输出,Q 为 Decoder 中 Masked Muti-Head Self-Attention 的输出

3. 输出层

当decoder层全部执行完毕后,怎么把得到的向量映射为我们需要的词呢?

只需要在结尾再添加一个全连接层和softmax层,假如我们的词典是1w个词,那最终softmax会输入1w个词的概率,概率值最大的对应的词就是我们最终的结果。

4. Transformer总结与问题

优点

  1. 虽然Transformer最终也没有逃脱传统学习的套路,Transformer也只是一个全连接(或者是一维卷积)加Attention的结合体。但是其设计已经足够有创新,因为其抛弃了在NLP中最根本的RNN或者CNN并且取得了非常不错的效果,算法的设计非常精彩,值得每个深度学习的相关人员仔细研究和品位。
  2. Transformer的设计最大的带来性能提升的关键是将任意两个单词的距离是1,这对解决NLP中棘手的长期依赖问题是非常有效的。
  3. Transformer不仅仅可以应用在NLP的机器翻译领域,甚至可以不局限于NLP领域,是非常有科研潜力的一个方向。(4)算法的并行性非常好,符合目前的硬件(主要指GPU)环境。
  4. 另外,从作者在附录可以看出,self-attention模型更可解释,attention结果的分布表明了该模型学习到了一些语法和语义信息

缺点

  1. 粗暴的抛弃RNN和CNN虽然非常炫技,但是它也使模型丧失了捕捉局部特征的能力,RNN CNN Transformer的结合可能会带来更好的效果。
  2. Transformer失去的位置信息其实在NLP中非常重要,而论文中在特征向量中加入Position Embedding也只是一个权宜之计,并没有改变Transformer结构上的固有缺陷。

4.1 Transformer 为什么需要进行 Multi-head Attention?

原论文中说到进行 Multi-head Attention 的原因是将模型分为多个头,形成多个子空间,可以让模型去关注不同方面的信息,最后再将各个方面的信息综合起来。其实直观上也可以想到,如果自己设计这样的一个模型,必然也不会只做一次 attention,多次 attention 综合的结果至少能够起到增强模型的作用,也可以类比 CNN 中同时使用多个卷积核的作用,直观上讲,多头的注意力有助于网络捕捉到更丰富的特征 / 信息

4.2 Transformer 相比于 RNN/LSTM,有什么优势?为什么?

  1. RNN 系列的模型,无法并行计算,因为 T 时刻的计算依赖 T-1 时刻的隐层计算结果,而 T-1 时刻的计算依赖 T-2 时刻的隐层计算结果
  2. Transformer 的特征抽取能力比 RNN 系列的模型要好

4.3 为什么说 Transformer 可以代替 seq2seq?

这里用代替这个词略显不妥当,seq2seq 虽已老,但始终还是有其用武之地,seq2seq 最大的问题在于将 Encoder 端的所有信息压缩到一个固定长度的向量中,并将其作为 Decoder 端首个隐藏状态的输入,来预测 Decoder 端第一个单词 (token) 的隐藏状态。在输入序列比较长的时候,这样做显然会损失 Encoder 端的很多信息,而且这样一股脑的把该固定向量送入 Decoder 端,Decoder 端不能够关注到其想要关注的信息。Transformer 不但对 seq2seq 模型这两点缺点有了实质性的改进 (多头交互式 attention 模块),而且还引入了 self-attention 模块,让源序列和目标序列首先 “自关联” 起来,这样的话,源序列和目标序列自身的 embedding 表示所蕴含的信息更加丰富,而且后续的 FFN 层也增强了模型的表达能力,并且 Transformer 并行计算的能力远远超过了 seq2seq 系列模型。

Ref

  1. https://cloud.tencent.com/developer/article/1789826
  2. https://zhuanlan.zhihu.com/p/48508221
  3. https://zhuanlan.zhihu.com/p/43493999
  4. https://zhuanlan.zhihu.com/p/44121378
  5. http://blog.itpub.net/69942346/viewspace-2658350/
  6. https://wmathor.com/index.php/archives/1438/

0 人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