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但所有技术都能为企业带来巨大经济效益吗?事实证明是不一定的,因为必须是可商用化和规模化的技术,才能给企业带来巨大经济效益。技术分两种,一种是研究型技术,一种是商用化技术,研究型技术关注可能性不关注成本这些经济效益,而商用化技术是对研究型技术的进一步市场化发展,关注商用化成本,关注最终的经济效益。
技术商用化路上太多坑,很多技术是表面风平浪静的海面,但水下却有无数的巨大冰山,很多潜在危险都是被人逐步发现的,直到最后被困死在里面,下面举例说明这类技术。
AI技术
AI技术这几年非常火爆,资本投出了很多AI独角兽公司,但这种成功更多的是资本的成功,大家把AI过分夸大了,很多媒体讲AI将取代人类,似乎AI比人类聪明很多,因为谷歌的Deepmind让AI在围棋领域战胜了人类。但事实上,AI战胜人类的领域都是有边界领域,可以通过大规模计算获得最优解,但人类要解决的很多问题是无边界的,比如下图讲到的NLP,自然语言分析,AI的一个分支。NLP的目标是实现像人类一样的对话,但实际上这个对AI来讲太难了,而对人类却是一个非常简单的事情。很多服务智能机器人其实是一种”智障”状态,就是因为NLP领域遇到的问题,导致AI真正落地还非常困难。Deepmind这种围棋的项目更多是学术性的,很难有真正的运用场景,存在商用化问题,导致谷歌的10亿美元亏损,当然这个对谷歌可能小数目,但对其他公司就不是了。
AI还有一个巨大的应用障碍就是数据问题,现在成功运用的领域,比如人脸识别,因为已经具备了数据条件,公安部有多数公民的照片,但在工业领域,这个条件是不具备的,导致AI在工业领域的应用成本太高,所以,才有下面文章提出的小数据模型,来解决数据的问题,当然如果小数据模型如果能够成功,会大大提升AI商用可能性,但这个小数据模型还是一个研究课题,是学术上还没有有效解决。
具体的更详细的对AI技术的揭秘,请您参看”揭开人工智能面纱”。
自动驾驶技术
自动驾驶是AI技术的最难的运用场景,应该是AI技术当中的皇冠,因为自动驾驶要求数据量大,准确度高,识别速度要快,而且要求可靠性极高,因为任何错误判断都可能导致生命的代价,现在AI技术的准确率不能达到多个9的可靠性,所以真正规模应用还是遥遥无期的,连最先做自动驾驶的谷歌大佬都讲,自动驾驶遥遥无期。即使准确率达到要求了,自动驾驶是个系统工程,需要主机厂的配合,主动权在主机厂那里。即使主机厂配合这关过了,高高的成本又谁来买单呢。协和飞机比普通飞机快一倍,商业运营了几十年,但最好还是因为成本问题失败了,自动计算对普通人来讲只是一个锦上添花的功能,没有太多人会为此买单的,就和没有很多人为协和飞机买单一样,很多人需要价格优惠,不需要那么快的速度。所以,商业成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事情,不是产品稳定可靠就行,必须要考虑成本问题,成本没有过关,一切都白搭。
电动汽车技术
电动汽车领域也是一个看似美好,但商用化道路困难重重的领域,最大瓶颈在电池上面,而且因为国内企业在电池管理上面技术不过关,往往导致续航能力不行。而且即使续航能力不错,如特斯拉,也会因为能量密度太高出现自然问题。即使国内电动汽车续航能力过关,充电桩建设也是需要时间来完成的。而且电动汽车电池成本非常高,电池一般只能使用5年,5年以后需要换新电池,这也是一个巨大的成本,如果政府补贴减少,这部分成本谁来承担呢。很多普通消费者购买电动汽车,是因为大城市车号问题和政府补贴,只有少数人购买特斯拉是耍酷,不差钱。补贴慢慢褪去,购买成本上升,又能有多少消费者买单呢。特斯拉在中国建厂,应该会降低生产成本,但原料成本还是降低不了的吧,本人认为电动汽车真正实现盈利还是需要些时间的,就看哪个企业可以坚持到最后啦。
新能源光伏发电技术
2010年左右,中国出现一次光伏行业的泡沫式发展,一些大的光伏企业,如无锡尚德,濒临破产,关键原因是很多生产设备和原料都把控在国外企业手中,生产成本太高,国外设备厂商挣了大钱。但随着2015年以后,一些新技术,如金刚线切割技术的应用,生产成本大大的降低,现在光伏发电成本在逐步靠近火力发电成本。光伏发电从当初的火爆泡沫到现在逐步走向成熟,花了10年的时间,专家预计还需再过几年才能实现平价上网的目标。
总结
技术的最终目标是为了提升生产效率,所有市场化和规模化是一个绕不开的坎,看清楚这些坎则获利,忽视这些坎则泡沫赔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