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数据“养料”的供给下,沉寂的人工智能重现活力。自从谷歌阿法狗一战成名,助力人工智能变得家喻户晓。如今,人工智能的发展遇到瓶颈的声音再次出现。
人工智能的发展经历了哪些历程,现状如何,又该怎么突破?9月21日,第五届中国人工智能大会在青岛胶州举行。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张钹在题为“迈向第三代人工智能的新征程”的报告中讲解了上述问题。
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 张钹
永远在路上,这是人工智能的魅力所在
20世纪60年代,人工智能的概念提出。
张钹介绍说,这是第一代的人工智能,技术突破是以知识、经验为基础的符号推理模型。基于此理论,当时有非常乐观的估计,十年之后机器打败所有的棋手,二十年以后机器取代人类所有的工作。
“这是人工智能的一个特点,往往被高估。”张钹说,在此之后的六十年,机器才打败棋手,而代替人类的所有工作,可能还很遥远。
他还表示,第一代人工智能优点明显,它是模仿人类,可解释。不过,它的局限性也非常大,最大的问题是人类的知识经验难以准确表达,这也是后来人工智能进入冬天的根本原因。
由于大数据的发展和应用,人工智能迎来了第二春。张钹表示,第二代人工智能最重要的成果就是深度学习。基于充分的数据,就可建立起有用的人工智能系统。
相比于第一代人工智能,张钹说,第二代人工智能不需要预处理,只需输入原始数据;并且,性能也提高了很多。
比如,在语音识别领域,误识率越来越低;图像识别领域,2011年,图像的误识率为50%,因为深度学习,机器在四年后超越了人类水平;最值得一提的是,阿法狗战胜棋手。
基于上述种种提升和变化,很多估计出现,比如十年之内机器代替40%以上的人类工作;三五年里,智能驾驶就可以量产。
为什么对人工智能往往产生乐观估计?张钹解释说,首先是对发展人工智能的困难性估计不足,对取得的成果估计过高;其次是历史事件的影响。蒸汽机发明后产生了工业革命,计算机发明之后产生了信息革命,“大家希望有一个东西出来引领人工智能革命。”然而,现在并没有发现人工智能里面的“蒸汽机和计算机”。
“永远在路上。”张钹说,这是人工智能的另一个特点,也是其魅力所在!
现在的人工智能没有自知之明
现在什么场景适合应用人工智能?
张钹表示,第一代、第二代人工智能的应用场景必须满足具有丰富的数据或知识、完全信息、确定性信息、静态(或按确定性规律演化)、单领域和单任务五个条件。“满足这五个条件,计算机绝对能战胜人类;有些条件不满足,应用将变得困难。”他说。
以自动驾驶为例,为什么难以造出廉价、可靠的自动驾驶,张钹表示,因为它不是完全信息,具有不确定性,也不是静态的,更不是单领域问题,涉及车、行人、其他车辆等。
“如果应用场景符合上述五个条件,大家大胆去做,机器绝对会超过人。”他说。
接下来,人工智能应该重点突破哪些领域?
张钹表示,用数据驱动的方法做出来的人工智能系统,有大量毛病,(可以说)这些毛病是根本性的,极其危险的。比如,虽然机器的图像识别率超过人类,但它与人类的感知完全不同,图片加入噪音之后,本为知更鸟的图片,机器却识别成猎豹。“图像识别系统并没有达到人类认知的水平,只是低等动物的水平。”他还表示,图像识别系统还非常脆弱,容易受攻击。
此外,他强调,现在的人工智能没有自知之明。
“现在有个新的历史机遇,就是迈向第三代人工智能。”张钹表示,第三代人工智能要纠正上述两个局限性,建立可解释、鲁棒的人工智能理论,发展安全、可信、可用的人工智能技术,促进人工智能的创新应用。
编辑:王菁
校对:林亦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