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ue 的生命周期之间到底做了什么事清?(源码详解,带你从头梳理组件化流程)

2024-01-26 09:46:43 浏览数 (2)

前言

相信大家对 Vue 有哪些生命周期早就已经烂熟于心,但是对于这些生命周期的前后分别做了哪些事情,可能还有些不熟悉。

本篇文章就从一个完整的流程开始,详细讲解各个生命周期之间发生了什么事情。

注意本文不涉及 keep-alive 的场景和错误处理的场景。

初始化流程

new Vue

new Vue(options) 开始作为入口,Vue 只是一个简单的构造函数,内部是这样的:

代码语言:javascript复制
function Vue (options) {
  this._init(options)
}

进入了 _init 函数之后,先初始化了一些属性。

  1. initLifecycle:初始化一些属性如parent, children。根实例没有 parent, children 开始是空数组,直到它的 子组件 实例进入到 initLifecycle 时,才会往父组件的 children 里把自身放进去。所以 children 里的一定是组件的实例。
  2. initEvents:初始化事件相关的属性,如 _events 等。
  3. initRender:初始化渲染相关如 createElement,并且定义了 attrs 和 listeners 为浅层响应式属性。具体可以查看细节章节。并且还定义了 slots、scopedSlots,其中 slots 是立刻赋值的,但是 scopedSlots 初始化的时候是一个 emptyObject,直到组件的 vm._render 过程中才会通过 normalizeScopedSlots 去把真正的 scopedSlots 整合后挂到 vm 上。

然后开始第一个生命周期:

代码语言:javascript复制
callHook(vm, 'beforeCreate')

beforeCreate被调用完成

beforeCreate 之后

  1. 初始化 inject
  2. 初始化 state
    • 初始化 props
    • 初始化 methods
    • 初始化 data
    • 初始化 computed
    • 初始化 watch
  3. 初始化 provide

所以在 data 中可以使用 props 上的值,反过来则不行。

然后进入 created 阶段:

代码语言:javascript复制
callHook(vm, 'created')

created被调用完成

调用 $mount 方法,开始挂载组件到 dom 上。

如果使用了 runtime-with-compile 版本,则会把你传入的 template 选项,或者 html 文本,通过一系列的编译生成 render 函数。

  • 编译这个 template,生成 ast 抽象语法树。
  • 优化这个 ast,标记静态节点。(渲染过程中不会变的那些节点,优化性能)。
  • 根据 ast,生成 render 函数。

对应具体的代码就是:

代码语言:javascript复制
const ast = parse(template.trim(), options)
if (options.optimize !== false) {
  optimize(ast, options)
}
const code = generate(ast, options)

如果是脚手架搭建的项目的话,这一步 vue-cli 已经帮你做好了,所以就直接进入 mountComponent 函数。

那么,确保有了 render 函数后,我们就可以往渲染的步骤继续进行了

beforeMount被调用完成

渲染组件的函数 定义好,具体代码是:

代码语言:javascript复制
updateComponent = () => {
  vm._update(vm._render(), hydrating)
}

拆解来看,vm._render 其实就是调用我们上一步拿到的 render 函数生成一个 vnode,而 vm._update 方法则会对这个 vnode 进行 patch 操作,帮我们把 vnode 通过 createElm函数创建新节点并且渲染到 dom节点 中。

接下来就是执行这段代码了,是由 响应式原理 的一个核心类 Watcher 负责执行这个函数,为什么要它来代理执行呢?因为我们需要在这段过程中去 观察 这个函数读取了哪些响应式数据,将来这些响应式数据更新的时候,我们需要重新执行 updateComponent 函数。

如果是更新后调用 updateComponent 函数的话,updateComponent 内部的 patch 就不再是初始化时候的创建节点,而是对新旧 vnode 进行 diff,最小化的更新到 dom节点 上去。具体过程可以看我的上一篇文章:

为什么 Vue 中不要用 index 作为 key?(diff 算法详解)

这一切交给 Watcher 完成:

代码语言:javascript复制
new Watcher(vm, updateComponent, noop, {
  before () {
    if (vm._isMounted) {
      callHook(vm, 'beforeUpdate')
    }
  }
}, true /* isRenderWatcher */)

注意这里在before 属性上定义了beforeUpdate 函数,也就是说在 Watcher 被响应式属性的更新触发之后,重新渲染新视图之前,会先调用 beforeUpdate 生命周期。

关于 Watcher 和响应式的概念,如果你还不清楚的话,可以阅读我之前的文章:

手把手带你实现一个最精简的响应式系统来学习Vue的data、computed、watch源码

注意,在 render 的过程中,如果遇到了 子组件,则会调用 createComponent 函数。

createComponent 函数内部,会为子组件生成一个属于自己的构造函数,可以理解为子组件自己的 Vue 函数:

代码语言:javascript复制
Ctor = baseCtor.extend(Ctor)

在普通的场景下,其实这就是 Vue.extend 生成的构造函数,它继承自 Vue 函数,拥有它的很多全局属性。

这里插播一个知识点,除了组件有自己的生命周期外,其实 vnode 也是有自己的 生命周期的,只不过我们平常开发的时候是接触不到的。

那么子组件的 vnode 会有自己的 init 周期,这个周期内部会做这样的事情:

代码语言:javascript复制
// 创建子组件
const child = createComponentInstanceForVnode(vnode)
// 挂载到 dom 上
child.$mount(vnode.elm)

createComponentInstanceForVnode 内部又做了什么事呢?它会去调用 子组件 的构造函数。

代码语言:javascript复制
new vnode.componentOptions.Ctor(options)

构造函数的内部是这样的:

代码语言:javascript复制
const Sub = function VueComponent (options) {
  this._init(options)
}

这个 _init 其实就是我们文章开头的那个函数,也就是说,如果遇到 子组件,那么就会优先开始子组件的构建过程,也就是说,从 beforeCreated 重新开始。这是一个递归的构建过程。

也就是说,如果我们有 父 -> 子 -> 孙 这三个组件,那么它们的初始化生命周期顺序是这样的:

代码语言:javascript复制
父 beforeCreate 
父 create 
父 beforeMount 
子 beforeCreate 
子 create 
子 beforeMount 
孙 beforeCreate 
孙 create 
孙 beforeMount 
孙 mounted 
子 mounted 
父 mounted 

然后,mounted 生命周期被触发。

mounted被调用完成

到此为止,组件的挂载就完成了,初始化的生命周期结束。

更新流程

当一个响应式属性被更新后,触发了 Watcher 的回调函数,也就是 vm._update(vm._render()),在更新之前,会先调用刚才在 before 属性上定义的函数,也就是

代码语言:javascript复制
callHook(vm, 'beforeUpdate')

注意,由于 Vue 的异步更新机制,beforeUpdate 的调用已经是在 nextTick 中了。 具体代码如下:

代码语言:javascript复制
nextTick(flushSchedulerQueue)

function flushSchedulerQueue {
  for (index = 0; index < queue.length; index  ) {
    watcher = queue[index]
    if (watcher.before) {
     // callHook(vm, 'beforeUpdate')
      watcher.before()
    }
 }
}

beforeUpdate被调用完成

然后经历了一系列的 patchdiff 流程后,组件重新渲染完毕,调用 updated 钩子。

注意,这里是对 watcher 倒序 updated 调用的。

也就是说,假如同一个属性通过 props 分别流向 父 -> 子 -> 孙 这个路径,那么收集到依赖的先后也是这个顺序,但是触发 updated 钩子确是 孙 -> 子 -> 父 这个顺序去触发的。

代码语言:javascript复制
function callUpdatedHooks (queue) {
  let i = queue.length
  while (i--) {
    const watcher = queue[i]
    const vm = watcher.vm
    if (vm._watcher === watcher && vm._isMounted) {
      callHook(vm, 'updated')
    }
  }
}

updated被调用完成

至此,渲染更新流程完毕。

销毁流程

在刚刚所说的更新后的 patch 过程中,如果发现有组件在下一轮渲染中消失了,比如 v-for 对应的数组中少了一个数据。那么就会调用 removeVnodes 进入组件的销毁流程。

removeVnodes 会调用 vnodedestroy 生命周期,而 destroy 内部则会调用我们相对比较熟悉的 vm.$destroy()。(keep-alive 包裹的子组件除外)

这时,就会调用 callHook(vm, 'beforeDestroy')

beforeDestroy被调用完成

之后就会经历一系列的清理逻辑,清除父子关系、watcher 关闭等逻辑。但是注意,$destroy 并不会把组件从视图上移除,如果想要手动销毁一个组件,则需要我们自己去完成这个逻辑。

然后,调用最后的 callHook(vm, 'destroyed')

destroyed被调用完成

细节

$attrs 和 $listener 的一些处理。

这里额外提一下 attrs 之所以只有第一层被定义为响应式,是因为一般来说深层次的响应式定义已经在父组件中定义做好了,只要保证 vm. attrs = newAttrs 这样的操作能触发子组件的响应式更新即可。(在子组件的模板中使用了

在更新子组件 updateChildComponent 操作中,会去取收集到的 vnode 上的 attrs 和 listeners 去更新 attrs 属性,这样就算子组件的模板上用了 attrs 的属性也可触发响应式的更新。

代码语言:javascript复制
import { emptyObject } from '../util/index'

vm.$attrs = parentVnode.data.attrs || emptyObject
vm.$listeners = listeners || emptyObject

有一个比较细节的操作是这样的:

这里的 emptyObject 永远是同样的引用,也就能保证在没有 attrslisteners 传递的时候,能够永远用同一个引用而不去触发响应式更新。

因为 defineReactiveset 函数中会做这样的判断:

代码语言:javascript复制
set: function reactiveSetter (newVal) {
  const value = getter ? getter.call(obj) : val
  // 这里引用相等 直接返回了
  if (newVal === value || (newVal !== newVal && value !== value)) {
    return
  }
}

子组件的初始化

上文中提到,子组件的初始化也一样会走 _init 方法,但是和根 Vue 实例不同的是,在 _init 中会有一个分支逻辑。

代码语言:javascript复制
if (options && options._isComponent) {
  // 如果是组件的话 走这个逻辑
  initInternalComponent(vm, options)
} else {
  vm.$options = mergeOptions(
    resolveConstructorOptions(vm.constructor),
    options || {},
    vm
  )
}

根级别 Vue 实例,也就是 new Vue(options) 生成是实例,它的 options 对象大概是这种格式的,我们定义在 new Vue(options) 中的 options 对象直接合并到了 options 上。

代码语言:javascript复制
beforeCreate: [ƒ]
beforeMount: [ƒ]
components: {test: {…}}
created: [ƒ]
data: ƒ mergedInstanceDataFn()
directives: {}
el: "#app"
filters: {}
methods: {change: ƒ}
mixins: [{…}]
mounted: [ƒ]
name: "App"
render: ƒ anonymous( )

而子组件实例上的 $options 则是这样的:

代码语言:javascript复制
parent: Vue {_uid: 0, _isVue: true, $options: {…}, _renderProxy: Proxy, _self: Vue, …}
propsData: {msg: "hello"}
render: ƒ anonymous( )
staticRenderFns: []
_componentTag: "test"
_parentListeners: undefined
_parentVnode: VNode {tag: "vue-component-1-test", data: {…}, children: undefined, text: undefined, elm: li, …}
_propKeys: ["msg"]
_renderChildren: [VNode]
__proto__: Object

那有人会问了,为啥我在子组件里通过 this.$options 也能访问到定义在 options 里的属性啊?

我们展开 __proto__ 属性看一下:

代码语言:javascript复制
beforeCreate: [ƒ]
beforeMount: [ƒ]
created: [ƒ]
directives: {}
filters: {}
mixins: [{…}]
mounted: [ƒ]
props: {msg: {…}}
_Ctor: {0: ƒ}
_base: ƒ Vue(options)

原来是被挂在原型上了,具体是 initInternalComponent 中的这段话做的:

代码语言:javascript复制
const opts = vm.$options = Object.create(vm.constructor.options)

$vnode 和 _vnode 的区别

实例上有两个属性总是让人摸不着头脑,就是 $vnode_vnode

举个例子来说,我们写了个这样的组件 App

代码语言:javascript复制
<div class="class-app">
  <test />
</div>

test 组件

代码语言:javascript复制
<li class="class-test">
  Hi, I'm test
</li>

接下来我们都以 test 组件举例,请仔细看清楚它们的父子关系以及使用的标签和类名。

$vnode

在渲染 App 组件的时候,遇到了 test 标签,会把 test 组件包裹成一个 vnode

代码语言:javascript复制
<div class="class-app">
  // 渲染到这里 
  <test />
</div>

形如此:

代码语言:javascript复制
tag: "vue-component-1-test"
elm: li.class-test
componentInstance: VueComponent {_uid: 1, _isVue: true, $options: {…},
componentOptions: {propsData: {…}, listeners: undefined, tag: "test", children: Array(1), Ctor: ƒ}
context: Vue {_uid: 0, _isVue: true, $options: {…}, _renderProxy: Proxy, _self: Vue, …}
data: {attrs: {…}, on: undefined, hook: {…}, pendingInsert: null}
child: (...)

这个 tagvue-component-1-testvnode,其实可以说是把整个组件给包装了起来,通过 componentInstance 属性可以访问到实例 this

test 组件(比如说 test.vue 文件)的视角来看,它应该算是 外部vnode。(父组件在模板中读取到 test.vue 组件后才生成)

它的 elm 属性指向组件内部的 根元素,也就是 li.class-test

此时,它在 test 组件的实例 this 上就保存为 this.$vnode

_vnode

test 组件实例上,通过 this._vnode 访问到的 vnode 形如这样:

代码语言:javascript复制
tag: "li"
elm: li.class-test
children: (2) [VNode, VNode]
context: VueComponent {_uid: 1, _isVue: true, $options: {…}, _renderProxy: Proxy, _self: VueComponent, …}
data: {staticClass: "class-test"}
parent: VNode {tag: "vue-component-1-test", data: {…}, children: undefined, text: undefined, elm: li.test, …}

可以看到,它的 tagli,也就是 test 组件的 template 上声明的 最外层的节点

它的 elm 属性也指向组件内部的 根元素,也就是 li.class-test

它其实就是 test 组件的 render 函数返回的 vnode

_update 方法中也找到了来源:

代码语言:javascript复制
Vue.prototype._update = function (vnode: VNode, hydrating?: boolean) {
  const vm: Component = this
  vm._vnode = vnode
}  

回忆一下组件是怎么初始化挂载和更新的,是不是 vm._update(vm._render())

所谓的 diff 算法,diff 的其实就是 this 上保存的_vnode,和新调用 _render 去生成的 vnode 进行 patch

而根 Vue 实例,也就是 new Vue() 的那层实例, this.$vnode 就是 null,因为并没有外层组件去渲染它。

总结关系

$vnode 外层组件渲染到当前组件标签时,生成的 vnode 实例。

_vnode 是组件内部调用 render 函数返回的 vnode 实例。

_vnode.parent === $vnode

他们的 elm,也就是实际 dom元素,都指向组件内部的根元素

this.$children 和 _vnode.children

$children 只保存当前实例的直接子组件 实例,所以你访问不到 buttonli 这些 原生html标签。注意是实例而不是 vnode,也就是通过 this 访问到的那玩意。

_vnode.children,则会把当前组件的 vnode 树全部保存起来,不管是组件vnode还是原生 html 标签生成的vnode,并且 原生 html生成的 vnode 内部还可以通过children进一步访问子vnode

总结

至此为止,Vue 的生命周期我们就完整的回顾了一遍。知道各个生命周期之间发生了什么事,可以让我们在编写 Vue 组件的过程中更加胸有成竹。

希望这篇文章对你有帮助。

0 人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