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互联网系统的演进,正在经历这样一个路线:单体-SOA-分布式-微服务
在docker-k8s掀起的云原生浪潮下,使得微服务更加的蓬勃发展。那么要管理一个由众多微服务架构起来的系统,将是一个复杂而严肃的话题。
也是首先催生了如spring cloud、dubbo、grpc等众多微服务框架,以及在云原生背景下诞生的service mesh服务网格。
那么对于这两种形式的服务治理,到底应该怎么去选择他们呢? 有的人会认为服务网格必将取代微服务框架;有的则认为两者必然共存。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两者的区别
微服务框架
微服务框架伴随着微服务的诞生发展至今,涌现出了众多优秀的框架:spring cloud、dubbo、etcd、consul、grpc等等。这些框架都旨在提供业务服务的公共基础设施能力,比如:
- 服务发现
- 服务注册
- 服务路由
- 负载均衡
- 配置管理
- 限流、降级
- 监控
- 日志
- 等其他公共能力
从而让服务进程只需要关注业务逻辑即可。
服务网格
在微服务框架的使用过程中,人们发现如下一些难以避免的问题:
- 过于绑定特定技术栈 当面对异构系统时,需要花费大量精力来进行代码的改造,不同异构系统可能面临不同的改造。
- 代码侵入度过高 开发者往往需要花费大量的精力来考虑如何与框架或 SDK 结合,并在业务中更好的深度融合,对于大部分开发者而言都是一个高曲线的学习过程。
- 多语言支持受限 微服务提倡不同组件可以使用最适合它的语言开发,但是传统微服务框架,如 Spring Cloud 则是 Java 的天下,多语言的支持难度很大。这也就导致在面对异构系统对接时的无奈,或选择退而求其次的方案了。
- 老旧系统维护难 面对老旧系统,很难做到统一维护、治理、监控等,在过度时期往往需要多个团队分而管之,维护难度加大。
基于此,于是诞生了service mesh的概念:
服务网格(Service Mesh),作为服务间通信的基础设施层。是轻量级高性能网络代理,提供安全的、快速的、可靠地服务间通讯,与实际应用部署一起,但对应用透明。应用作为服务的发起方,只需要用最简单的方式将请求发送给本地的服务网格代理,然后网格代理会进行后续的操作,如服务发现,负载均衡,最后将请求转发给目标服务。
观点
Service Mesh 将流量代理能力下沉,整体调用链路较传统 RPC 框架方式复杂。极端情况下一旦 Service Mesh 数据面 Sidecar 无法正常工作,会直接影响业务流量。这种场景一旦扩散到全局,会升级为系统级风险。原生组件提供了高可用保障,但 缺乏极端情况整体故障兜底能力。
服务框架与 Service Mesh 本身都是为解决业务微服务架构演进问题而生的,并不存在谁更好或者更先进的问题。相反,在微服务领域的未来,服务框架和 Service Mesh 会处在长期共存、互补的状态。
Spring Cloud、Dubbo 以及 gRPC 都是成熟的服务框架,定位和发展方式虽有不同,但依然可以作为业务服务框架的长期选型,即使在 Service Mesh 架构下也同样需要易用的框架、通用的协议将服务流量引入 Sidecar,只不过更多 服务级 的流量治理能力从服务框架下沉到 Sidecar,而服务框架的 代码级 的治理能力依旧可以保留,形成 服务框架细粒度治理 Service Mesh 流量治理能力的互补。这种共存状态下的微服务架构需要有足够兼容、稳定的方案进行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