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效提升 | QA不做业务需求测试,你怎么看?

2023-08-21 14:13:45 浏览数 (1)

因为有的小伙伴看到公司的QA不测试业务需求,只搞流程、卡点、规范、技术创新、QA平台,行业洞察,让研发自测、研发担责上线bug和风险,所以问我,你怎么看QA不做业务需求测试这件事。其实我怎么看不重要,这事还是要看公司管理层和QA负责人,我个人倒是可以作为一个业务方来聊一下这件事。

企业架构

公司组织架构很大程度上决定了QA团队的规模和工作职责。QA团队汇报的等级越高,公司对QA团队和QA工作认可度也越高,对QA的工作质量要求也越高。「通常来说」企业架构上,QA和产研运在一个组织汇报维度是比较正常的,也就不会出太大幺蛾子,如果汇报线奇葩,那么里面肯定有很多不为人知的奇葩事情,要避坑。

举个活生生的例子,某公司的QA汇报给运维负责人。我个人对这种组织架构其实是不太看好的。在业务层面去看,QA更应该和业务,也就是合作方,甚至可以说是「自己的甲方」在一起更好,而不应该和「自己的乙方」在一起。QA和运维在一起,挺多在资源部申请和运维支持工作上带来一些便利,可是这样就和自己的业务距离太远了,不利于自己业务的开展。QA和运维都是资源型团队,如果仅仅是资源输出,这样的组织架构产生的价值就更不被看好。如果这样组合是为了建设QA平台,那么至少还需要产研的小伙伴的加入才能完成。总之,这样的组织架构,更像是临时安排,不像是长久之策。如果一直是这样的组织架构,那要小心。就像有个虫子眼的苹果里面大概率是问题的。

同理,联席CEO,联席CTO也是比较差的企业组织架构,其中很多都是权宜之计,时间长了都不是好事。比如58和赶集合并的时候曾经有过联席CEO,过一段时间就有人卸任了。这还算好的,毕竟CEO很多都是把方向,负责很多具体事务的CTO如果也有主备那对公司就更伤、更内耗,各种谣言漫天飞,那谁要退休了那谁要上位了。

质量文化

公司的质量文化强弱决定了QA团队的工作宽度和广度。如果公司的质量文化淡薄,高层对质量要求停留在口头、停留在表面层次,那么QA的工作也会有很大影响。如果充分授权,认可QA团队的工作和价值,那么久而久之就会形成浓厚的质量文化。

举个例子,某公司的主要产品是工具型C端产品,因为起步早,时机好,有大量的用户,但是质量问题一直很大。高层年初提出了质量方面的OKR,但是鉴于经济形势,没有额外的QA HC增加,甚至QA团队还有缩减;同时新的业务需求方面还在紧锣密鼓的进行着,并没有「鉴于经济形势」同步降速,产品和研发的人员也在减,但远没QA人员流失的多。再加上公司强势的「工程师说了算」的文化,重视技术,不重视技术外的其它团队,包括产品、QA、PMO、运维、设计等,其实这样走下去,质量肯定不会有大的提高。

再举个QA做得好的例子,某公司主要做C端交易型产品。涉及到C端 交易型,意味着质量问题就是高优要解决的问题,所有涉及到「钱」的问题都是大问题。QA HC充足,团队梯队建设合理,发版任务是QA同学负责,包括线下环境搭建、功能测试、线上发版流程、质量卡点和规范等。也就是说产研小伙伴把功能开发完成,后面的工作都交给QA了。QA对质量负责,对上线负责,权力大意味着工作内容也多,权责对等是合理的。

抄半套

国内很多公司对国外,尤其是硅谷的工程师文化特别感兴趣甚至是迷恋,经常去看别人是怎么做的,然后自己照着葫芦画瓢。其实有的时候,你要抄就都抄,很多时候抄来的都是皮毛,而精髓没抄来,总是抄半套。

举个例子,500人的QA部门,大部分QA不做业务测试,主要精力是搞流程、卡点、规范、技术创新、QA平台、测试框架。业务部门在那里嗷嗷待哺,来个QA吧,来个QA吧。QA部门甩过去一巴掌,老子没人。所以研发不但要开发自己的业务需求,自己搭建环境,自测需求,回归功能、识别风险、评估风险。一大堆整完了想上线,你还得找个QA来点一下「批准」上线,美其名曰「紧跟硅谷文化」「研发吃自己的狗粮」「技术驱动」「上线流程自动化」「QA只负责测试框架和平台」......那为啥QA要点一下?呜....这是中国特色之「QA质量把关」。结果上线后业务故障告警不断,QA一指:产品需求不明,开发质量太差,运维重复告警......

本篇总结

QA做不做业务需求测试不是什么大事,可以根据自己的业务去看是否要配QA。之前我们做AlphaCloud 的时候,团队没有一个QA,业务也卡卡地向前跑。后来做 Kone 有了专职QA,感觉也挺好,毕竟比我们自己搞专业很多,我们也能把精力更多放到业务发展上。我不能理解的是500人的QA团队不重点支持业务,告诉业务我没人,然后自己瞎搞,这就走偏了。当然最后的结果也显而易见,业务部门无法忍受,QA部门解散,业务QA拆分到业务,与业务闭环到一起,剩下的QA小伙伴合并到其它部门。这样的结局,作为业务方我看了三遍了。

0 人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