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毕业后如何最终成为院士?

2023-09-09 17:04:38 浏览数 (1)

升级打怪之路非常漫长:

  • 博士毕业(约26-28岁,不可跳过)
  • 博士后出站(约29-32岁,可跳过)
  • 获得基金委青年基金或同等基金(35岁之前,可跳过)
  • 四青(青千,青拔,优青,青长江,38岁之前,一般不可跳过)或多次获得基金委面上基金(可跳过)
  • 杰青、长江(优青和杰青不可同时申报,一般45岁之前,一般不可跳过)
  • 973首席(现在改名了,可跳过)
  • 获得国家三大奖(自然科学、发明、技术进步,最好是前两项,不可跳过)第一完成人
  • 申报院士
  • 第一年陪跑失败
  • 三大奖继续申报
  • ……
  • 成为两院院士(后续还可以在政治方面继续升级)
  •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终身成就奖)或者重点大学校长(副部级)
  • 教育部或科技部部长
  • 全国政协、人大副职
  • the end

成为中国的院士是对学术和科研成就的高度认可,是对个人在相关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象征。要最终成为中国的院士,需要经历一系列的学术和科研阶段,以及得到同行的广泛认可。以下是一般的步骤和建议:

  1. 博士阶段的突出贡献:博士阶段是学术生涯的起点,要在博士期间致力于高质量的研究工作,发表有影响力的学术论文,尽可能地获得科研成果的认可。
  2. 科研工作和成就:在博士毕业后继续从事科研工作,积累更多的研究成果和科研经验。持续进行创新性的研究,取得有重要意义的学术成果。
  3. 国际合作与交流:与国内外的优秀学者进行合作和交流,拓展学术视野,加强国际合作,提高国际影响力。
  4. 学术影响力和学术声誉:在相关领域内建立良好的学术声誉,参与学术活动和学术组织,担任学术委员会的职务,提高学术影响力。
  5. 在重要学术团体中的担任职务:成为国内外重要学术组织或学术团体的重要成员,担任重要职务,为学术事业和学科发展做出贡献。
  6. 荣誉和奖项:在学术界取得卓越的成就,可能会获得各种学术荣誉和奖项,这也是对学术贡献的认可。
  7. 被提名和选举:院士的选拔是一个严格的程序,一般由院士团体提名,经过层层筛选和评审,最终由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投票选举产生。

请注意,成为院士是一个非常高要求和竞争激烈的过程,需要在相关领域有卓越的学术成就和贡献。而且,院士的评选并不是固定的时间表和流程,每个学科领域的选拔标准可能不同。因此,最重要的是在学术研究中持续努力,做出杰出的贡献,争取得到同行的广泛认可和尊重。

成为中国的院士是非常困难的而且需要人脉和运作,所以也可以考虑成为美国院士(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National Academy of Engineering, 或者National Academy of Medicine),也是对个人在相关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最高学术荣誉之一。以下是一般的步骤和建议:

  1. 卓越的学术成就:在相关领域内取得卓越的学术成就是成为美国院士的基础。在博士阶段和后续的学术生涯中,需要持续进行高质量的研究工作,发表有影响力的学术论文,取得重要的科研成果。
  2. 国际学术声誉:在学术界建立良好的国际声誉,与国内外的优秀学者进行合作和交流,积极参与学术会议和研讨会,提高学术影响力。
  3. 学术组织和职务:担任重要学术组织或学术团体的职务,参与学术委员会和评审委员会的工作,为学术事业和学科发展做出贡献。
  4. 荣誉和奖项:在学术界取得卓越的成就,可能会获得各种学术荣誉和奖项,这也是对学术贡献的认可。
  5. 被提名和选举:美国院士的选拔是一个严格的程序,一般由现任院士提名,经过层层筛选和评审,最终由美国国家科学院(或者美国国家工程院、美国国家医学院)投票选举产生。

也可以考虑其他国家地区的院士,包括但不限于:

  1. 印度科学院(Indian National Science Academy, INSA):印度科学院是印度的国家级学术机构,选举并表彰在自然科学和应用科学领域有杰出贡献的院士。
  2. 巴西科学院(Brazilian Academy of Sciences):巴西科学院是巴西的最高科学机构,选举并表彰在自然科学、数学、社会科学等领域有重要贡献的院士。
  3. 墨西哥科学院(Mexican Academy of Sciences):墨西哥科学院是墨西哥的国家级科学机构,选举并表彰在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社会科学等领域有卓越贡献的院士。
  4. 阿根廷科学院(Argentine Academy of Sciences):阿根廷科学院是阿根廷的最高学术机构,选举并表彰在科学、工程技术、医学等领域有突出贡献的院士。

关键点

有“帽子”之前看文章(招式),有“帽子”以后看基金(内功),二级教授以上看三大奖(江湖地位)。三者齐聚,院士(一代宗师)指日可待!

网友1. 知乎@李思成:

感觉自己的实验做啥啥不行,教别人当院士好像还挺熟练。

这样,看了你的描述,姑且算作你是本科生。

第一步:先拿到大学生国家级竞赛三等奖以上,成绩专业前10%,并且取得保研资格,最好有一两篇论文(低水平也可以)。因为保研才能直博,最快拿到博士学位。

第二步:用你的竞赛、论文、成绩保送到985某顶尖实验室(起码A+学科),找一个有能力又比较push的导师(最好是青千那种有水平的奋斗仔,再高了的杰青院士没空带你),并且拿到直博名额。此时你本科毕业约21岁。

第三步:直博生五年顺利毕业,起码发表1篇大子刊级别的文章+2篇一区top+好几篇SCI的小文章。考虑到你在顶尖实验室的话,大概也就是实验室博士生的前10%吧。此时你26岁。基本上高效率的996才有可能有这种产出。

第四步:博士毕业后自己申请/导师推荐至国外顶级实验室做博后(贝尔实验室这种级别),争取发表一篇nature/science。美国一期博后3年,考虑到发nature三年肯定不够,姑且算你六年就高效率发了nature+2~3篇一区top。此时32岁

第五步:32岁申请回国,发了nature青千肯定没问题了,找个专业top985聘为教授,青千启动经费300万,申请点面上和学校的项目,再拿100万不是问题。花三年时间建设实验室,招学生,稳定根基。

第六步:35岁有了自己的实验室,经费,稳定的买房。钱也花的差不多了,要继续申请项目,打怪升级。

第七步:作为带头人申请到国家重大研发项目等千万级项目,千万级项目一般起码3~5年才能结题。四年后38岁在学院成为学科带头人,申请到杰青。

第八步:43岁国家重大项目顺利结题,并拿到第二个千万级项目,成功评上长江学者。

第九步:在该领域继续打怪升级十余载,并解决了国家重大问题,比如嫦娥七号载荷首席科学家/航母动力首席工程师等,成功评为院士。

第十步:来到知乎分享你的经历。

网友2. 知乎@黄如一:

院士是中科院面向社会(含国外,即外籍院士)聘请的一个岗位,工资好像是2000还是3000元每月,不过我想没人在乎这事儿。后来中国工程院也以类似程序聘请工程院院士,于是中科院院士和工程院院士合称“两院院士”,也有极少数人身兼两院院士者。两院聘请院士的基本原则是在科研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人,那么到底何者堪称“杰出”?具体评价有一套非常成熟正规的标准和流程,我想楼主真正想问的是这个。

两院下设多个学部,你大致可以理解成大学里的学科,比如中科院偏理科,有数学物理学部、化学部、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地学部、信息技术科学部、技术科学部等六个学部;工程院有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部,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部,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环境与轻纺工程学部,农业学部,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医药卫生学部,工程管理学部等九个学部。两院共15个学部。每个学部有数十或上百名学部委员,现已改名为“院士”。他们有很多职责,掌控着我国该领域科研的最高评价权,其中最主要的一个职责就是本学部增选院士(学部委员)时,投票选举新当选者。

两院的正常规模都是1500名院士左右,其实目前都还未达到(实际两院分别都只有800名左右),而且每年都会有一些院士去世,所以每年每院都会增选数十名院士,两院相加大约100名左右。

大意每年初两院发出通知增选,请大家报名,报名后先由秘书处审核基本资格,通过后由各自所在学部进行第一轮投票,筛掉一大半的人,然后第二轮又投,留到最后的100名左右即当选。下一次院士大会,院长就会在主席台上给你们当选的人发聘书啦!

楼主是学生物学的,如果长远目标是当选为院士,那么首先专业最对口的即是中科院生命科学学部,其次工程院的环境、农业、医药三个学部也很对口,工程院的领域偏应用,这个就要看楼主以后在具体的科研工作中偏向生物学的哪个应用方向。

事实上,一般认为,中科院院士比工程院院士要难得多,这首先是因为科学院偏基础理论研究,而基础理论较难取得大的突破,科技应用相对容易得多;其次是因为中科院基本达到1500人的预期规模(谢评论区提醒,此处谬误,实际上只有700余名),不再大规模增选,现在每年的增选名额主要来自于上一年过世的院士;而工程院由于建立较晚,还没有达到预期规模,所以增选力度比中科院稍大一些。另外,工程院还有一个管理工程学部,人数很少……(此段删除)。

具体走向院士的学术之路:

一、首先是要获得国家科技奖

从目前来看,当选院士的主要门槛是三大国家科技奖。一般来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的可以报名中科院院士,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国家技术发明奖的可报名工程院院士。目前的行情是获得一次一等奖或两次二等奖即获得报名门票。(最高奖、特等奖那是已获院士者的锦上添花,这里就不说了)

二、如何获得国家科技奖

国家科技奖(三大奖)是由中共中央、国务院(奖励办设在科技部)颁发的最高科技奖励,评奖办法其实和增选院士有点类似,只不过选院士是针对人选,评奖是针对科研成果。每年国家科技奖励办(设在科技部)会发出通知,让大家申报奖励,各部委、省、行业学会就会将本领域的优秀成果推荐申报国家,一般来说部委和大省有十余个名额,小省只有不到十个名额,非常宝贵。他们推荐的成果共约1000个左右,通过形式初审后进入国奖评审,最终约250个左右获得国奖,最高奖0~2人,特等10个左右,一等奖100个左右,二等奖150个左右,三等奖自1999年起不再设。

那么大家已经看出来了,国奖不是你想报,想报就能报,是部委、省、行业学会推荐的,而他们推荐的名额也非常有限,所以不会随意推荐,现行最通用的办法是推荐各自的一等奖。

比如每个省每年也会评省科技奖,数十个成果会获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该省政府便会在这些一等奖中筛选一些有希望的申报来年的国家奖。部委、行业学会同理。据观察,现在每年获得省部级一等奖的成果数量大于1000个,所有只有部分省部级一等奖能参评国奖,有一些尚且不能。

三、如何获得省部级一等奖

省、部委、行业学会每年也会评审自己的科技,评选形式和专业领域大致同国奖,省也是非常有含金量的,一般来说能获得省奖的专家也已经堪称省级学术带头人。省奖的参评成果来自于各市政府、省属厅局、行业学会的推荐。和国奖必须先获得下一级一等奖不同,参评省奖不一定必须获得市一等奖,很多都是直接参评。

值得一说的是行业学会的科技奖,这常常被人忽略,比如中国农学会的神农奖、中国建筑学会的华夏奖、中国铁道学会的詹天佑奖等,严格来说,行业学会奖比省奖含金量稍低,但从继续申报国奖的角度来讲,我倒认为学奖比省奖更有前途,因为行业主管部委的推荐似乎比省政府推荐的更权威一点点,也更容易中奖一点点。同样,行业学会奖项也是直接向各个学会报名,不一定非要先获得下一级的一等奖。

四、如何获得科研成果

这里有人想问了,“成果”到底是什么?成果当然不是我们口语中泛称的成果,而是经过相应资质机构鉴定,将各种科研成果要素组合在一起所得的一个大成果。科技要素主要是科技论文、发明专利、技术标准等成果形式,你要把相关的各种要素捏合在一起,讲清楚这一百篇论文、50个专利和18个标准之间的关系,是他们共同解决了某个问题。

比如清华大学薛其坤团队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的成果“量子反常霍尔效应的实验发现”,就描述了一种基本的物理学现象,并阐述清楚了其理论物理基础,更新了人类的物理学基础理论。

再如华为获得2018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的成果“新一代刀片式基站解决方案与大规模应用”,就是华为公司组织科研力量,对刀片式基站展开研究,成功研制出新一代刀片式基站并成功进行了大规模应用并取得极佳经济效益。每个成果都是由大量论文、专利、标准组成的,但绝不是简单的堆砌,而是系统性的研发,报奖材料的核心要义就是阐述清楚这种系统性。

而所谓有资质的评价机构主要是市级以上的科技部门(主要是省科技厅和市科技局)、省级以上的科技协会(省科协)、省级以上的行业学会(省建筑学会、中国农学等)。你可以向他们申请科技成果评价,他会组织一个专家团队,对你的成果进行评价,评价报告进入中国科技成果库,并成为您报奖的主要依据。

五、如何获得科研成果要素

您看,说了半天才说到您真正触手可及的地方吧?成果要素主要形式是论文、专利、标准,某些行业还会有一些特色形式,比如计算机行业的软件,农学行业的品种。袁隆平就是靠一个杂交水稻的品种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我认识一个人去年因为研发了14个牧草品种,组成了一个成果,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但一个科研成果是由大量要素组成的,所以,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要想冲击院士,从做实验获得数据,撰写论文、申请专利、制定标准做起。

总结

最后,总结一下一个青年科研人员走向院士之路:

发表论文→发表100篇论文→请科技厅把这100篇论文鉴定成一个国际先进水平的成果→申报获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省(或××部)推荐该成果参评来年的国家科技奖→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二等奖需获两次)→报名增选院士→第一轮通过→第二轮通过→当选

0 人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