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的持续迭代发展和用户使用习惯的养成,影响了企业业务载体和创新方式的改变。回看企业与用户交互技术载体的变革,发现曾经是PC软件,然后是网页,再后来是App,之后是小程序形态的轻应用。
移动互联网风起云涌的数十年,App 似乎成为了企业与用户打交道最“理所当然”的形式,但随着移动互联网发展的高峰离去,App 也面临着发展的困境和疲态。最明显的感知就是这几年以微信、支付宝、抖音等“超级 App”们大行其道,占据了用户超过80%的手机使用时间,而其他大多数 App 则成为了用户手机的内存侵夺者。
App 存活难如何自我救赎
对于企业和开发者来讲,尽管穷尽各种策略但还是“无力回天”扭转这一大趋势,为什么会存在这种情况?
一是上面已经提到的互联网巨头们持续践行着“超级 App”的策略,通过技术和业务的创新在其 App 中尽可能引入和打通能覆盖用户各类需求场景的功能。就以微信为例,功能涵盖了出行、购物、娱乐等各个领域,只要是我们想要在手机上完成的事情微信一个 App 就能满足90%。而其他的App更像是一个个信息孤岛,仅仅单一的承载着自有的业务能力。
二是由于 App 的设计、开发、运营等环节都需要持续的高成本投入,例如仅是开发环节就需要支持 iOS、Android 以及 Web 开发团队的专业人员,而很多企业和开发者并没有精力支撑其持续的迭代升级,也造成大部分的 App 从推广、安装到运行的过程并不流畅,甚至还会面临 AppStore、Google Play 等应用商店的反复驳回。
轻应用占据主流
不过大家应该也有察觉到变化,大到银行小到街边奶茶店都在逐渐转变与客户互动的方式,从之前高成本的引导用户下载 App 逐渐替换为扫码打开小程序进行业务办理或消费,这一趋势的变化也是因为 App 的“重”,导致一系列让他们变“轻”的轻应用技术应运而生。
说到轻应用技术,不免会想到小程序,甚至提到小程序我们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微信小程序,从较早出现的“跳一跳”开始,微信小程序这个约定俗成的观念已经占据了我们的大脑。不过除了微信外,阿里、字节、京东、百度等互联网平台都在发展自己的小程序技术,基于小程序技术形成了各自的小程序开放平台,而大多企业和商家又以入驻的方式将基于这些平台标准开发的小程序申请上架至平台为自己引流。
当然对于企业来说小程序的开发模式更加简洁,还能充分利用“超级 App”进行引流,对于用户来说使用体验更顺滑、便捷,这种“皆大欢喜”的变化很快的就席卷开来。甚至街边早餐店也能快速上线一个小程序沉淀自己的用户搞起“Plus会员”,小程序实实在在给各类企业都能带来更加灵活和高效的商业模式,换作在 App 时代是无法想象的。
于是乎很多企业和商家就将与用户互动的主要方式替换到小程序之上,也就有了用户有任何服务需求第一反映是在微信搜索相关小程序,不再是像之前必须繁琐的下载安装一个 App 。
小程序以“似水无形”的方式渗透到我们生活、工作的各个场景角落,小程序生态也在马太效应下变成了全球技术分支中独树一帜的存在。
那小程序是否就只能成为互联网巨头们的 App 所独享的技术呢?答案是否定的。其实在 W3C Mini-App 工作组的推动下已经形成了轻应用国际标准,也意味着以小程序为代表的轻应用技术不再是某个互联网公司的“专利”,“小程序”这个名字也不代表是哪一家的技术。它是一种轻应用形态,一种数字内容的表现方式,任何企业都可以基于小程序技术创新自己的业务交互模式。
再到后面市面上就出现了基于小程序技术的小程序容器,用于帮助任何企业可以以小程序这种形态为载体实现业务功能,相当于可以让自己的 App 可以像微信、支付宝一样运行小程序,也让企业拥有更敏捷的方式去开发、运营、管理自己的“小程序化”的业务场景服务。
当然除了在业务形态上能够为企业带来足够灵活和轻量的业务互动模式之外,轻应用技术充当技术底座也有几个较大的优势:
● 开发模式灵活。宿主 App 与小程序之间极度松散耦合,让敏捷轻量成为可能,解决业务上线 App 发版周期长的痛点。
● 开发学习成本低。基于JavaScript、CSS、XML而扩展/衍生,开发门槛相对低,能找到大量的 Web 开发者胜任开发工作。
● 拓展兼容性强。技术栈建立在 Web 技术基础上,Web 上不断出现的开源框架、工具往往都可以被利用。
● 信息安全可靠。代码运行在基于浏览器内核的容器中,往往与运行环境所在的设备的其他软硬件资源隔离,安全性得到保障。
随着技术的持续迭代发展和用户使用习惯的养成,企业业务载体和创新方式不得不更加快速的应对改变,而以小程序为代表的轻应用技术正在以“似水无形”的方式渗透到各行各业,嗅觉敏感的企业已经早早的开始加入这场变革之中。
我正在参与2023腾讯技术创作特训营第二期有奖征文,瓜分万元奖池和键盘手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