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BV1co4y1W7h7
有很多脑力活,它实际上是伪装成脑力活的体力活,它在回答问题这个层面,那是非常的厉害,人现在肯定是比不过它了,注意了,这是回答问题的层面,但问题是谁来问问题呢,对于未来的世界,未来的社会。
我们现行的教育机制,也必须得有一个深刻的改革。
GPT可以替代工作但无法替代人
B站的小伙伴们大家好,我是施展,首先我认为GPT它根本不会替代人,但是它会替代很多工作,这要注意了,替代人跟替代工作,这是两回事,替代人是说人本身就没用了。
而替代工作是说某些工作不需要人了,这是完全不同的两回事,那么一旦替代工作,意味着对人的需求就变了,先说第一个,为什么我认为GPT它不会替代人,我们看到了GPT它在网上,你提一个问。
它可以给你回答的特别的好,GPT跟你之间会有各种各样的,这种往复的这种交谈的过程,这样一个过程看上去,似乎对方真的就是一个有思维的人,但严格说来,GPT并不是对他所说那些东西有了理解。
而仍然是它有着一种强大的概率推算的能力,只不过它的概率推算能力强大到,看上去仿佛就真的像是你在跟人聊天,也就是说它有了一个跟人聊天的外观,但它仍然没有一个对所有这些聊天的理解能力,我们过去的这些。
咱就比如输入法,在搜狗输入法里面,你输入一个单词,然后后面它会给你提供一系列的联想,联想单词,当然这是非常触及的原始的AI能力了,但那会儿的联想它是一种线性的,出了一个词然后它联想下一个。
可是GPT它是在这种线性的算法上面,架设了一个矩阵,基于这个矩阵它可以把整个句子,甚至整篇文章放在一块,它基于对于整篇文章的分析解读,它来预测你整段话应该是怎么说,此时它的这种概率的预测能力。
那就比刚才咱说的类似于搜狗那种,仅仅是单纯从前往后的线性的,那要强了很多,而且它有可能在一节矩阵上,上面还可以再架设二节矩阵,它可以不断架设很多,它基于对整个句子的理解,基于对整个文章的理解。
甚至基于对整本书的理解,甚至基于对整个Wikipedia的理解,它来形成对整个这句话该怎么构造的,一个概率预测 概率判断,那么有这么多的语调库可以用来训练,它当然就可以表现得很像人了。
但我们时不时的也会看到,它说的有些话是莫名其妙的,只不过随着训练越来越多,这种莫名其妙的事情就会越来越少了。
为什么 GPT 做不到【理解】
那么这么强大了,为什么我仍然说,它没有对这个话的理解呢,因为这就涉及到什么叫理解。
因为你一说到理解这个事,首先你得追问一个事,到底是谁在理解,如果没有一个主体去理解的话,那理解这事根本就不存在嘛,很多人都听说过迪卡尔的一句名言,叫做"我思故我在",但是可能很多人没有注意到。
他这段名言里面这两个"我",实际上是不同位阶上的,迪卡尔他看到了那个时代有大量的哲学,大量的知识,都在尝试对于世界到底什么样,宇宙到底什么样,给出一个一种整体性的解释。
但是似乎很多这些解释都是彼此矛盾的,不可能都对啊,迪卡尔就说那算了,任何一个解释,只要里面有一点可质疑的,那我就把它先暂时旋指起来,先搁一边,我不拿它当真的来看,然后继续再去寻找下一种解释。
然后在下一种里面有一点可质疑的,我再次把它给旋指起来,给搁一边,那么就这么往前去质疑质疑,质疑到最后,迪卡尔发现有一个正在质疑的"我",这个"我"的存在是不容质疑的,那问题来了。
是谁发现了有一个正在质疑的"我"的存在呢,实际上是一个更底层的"我",观察到了有一个次底层的"我",正在进行观察,正在进行质疑,那么最底层的那个"我",是不被观察,而是去观察。
也就是说最底层的那个是主体,它是不被观察的,一旦它被观察的时候,问题又来了,是谁在对它进行观察,一定是有一个更更底层的自我,在对它进行观察,你永远会发现,得有一个最最最最最底层的。
一个去观察而不被观察的"我",它去观察,去质疑,去理解,那个是自我的基础,可是因为它是去观察而不被观察的,就意味着,你不知道该用什么样的算法来模拟它,原因在于,你要用任何算法去模拟一个自我。
首先那个自我得被观察,也就是说,你想要去模拟的那个对象,是一个永远你根本就无法被观察到的对象,无从模拟,无从实际上,哪怕是比GPT再高级一层的AI,它也还是做不到,因为最底层的你要去模拟的那个自我。
它作为一切理解,作为一切精神动力的出发点的那个自我,它是无法被观察的,从而GPT它实际上无法出现自我意识,没有自我意识,它就替代不了人,因为自我意识带来了你所有的精神动力,带来了你所有的行为动力。
相当程度上,自我意识是一种非理性的能力,是一种非理性的冲动,它确立了一个目标,而理性在这干嘛用的,理性是用来给这个目标,寻找到一个最有效率的方案的,不要觉得非理性确定目标这事很离奇。
实际上你反思一下就会注意到,任何一个目标,当然咱说的是一个根本的目标,如果说我为了考100分,因此我今天需要好好学习,在这好好学习它不是一个根本目标,甚至考100分也不是根本目标。
考100分你是为了达到别的目的,那种根本目标,它一定是来自于你的一种意义感的趋势,而意义感这东西很神奇,它根本不是用理性能解释的,但凡能用理性解释的东西,实际上它的意义感都是很容易被枯竭掉的。
真正最底层的意义感,不是来自于理性的,用理性解释不了,只能是来自于非理性,而这个非理性的意义感的来源,就是那个最底层的去观察而不被观察的自我。
GPT 为拥有自我的人服务
而GPT它是无法拥有这样一个自我的,它也就无法去设定那个目标,从而它所有的强大的这种理性的能力,强大的推理能力,强大的计算能力,都是用来为那个拥有意义感的人,所设定的目标而服务的,也就是说非理性设定目标,理性为如何达成这个目标。
提供一个强大的工具,提供一个足够有效率的方案,那么人来设定目标,接下来GPT可以帮助你给出一个更加有效率的,达到这个目标的方案路径,这就是我刚才说的,为什么GPT无法替代人,因为只有人能够生成那个目标。
而生成那目标的人本身到底是什么,他是去观察而不被观察的那个自我,当然这所说目标一定是我说最根本性的目标,你提出这个目标之后,GPT可以帮助你非常有效率的去达到这个目标,那就意味着要帮助达到这个目标。
所需要做的很多工作过去是需要人来做的,今天你都可以把它甩给GPT了,人本身无法被替代,但是很多工作会被替代,实际上今天很多工作,在工业革命以来都已经被替代了,就是有很多体力活。
有了机器你就用不着人来干了,那么在今天有很多脑力活,有了GPT也不用人来干了,因为有很多脑力活,它实际上是伪装成脑力活的体力活,它不过是一些机械的重复性的劳动,咱就比如填表,填表这事儿它貌似是个脑力活。
但实际上它是个体力活,于是大量工作就有可能消失了,准确来说是这个工作岗位消失了,但这不会意味着人一般意义上的普遍的失业,而是意味着原来干那些活的人,他暂时的失业了,因为我们看历史上。
每当出现一个新技术的时候,很多人都会惊呼,哎呀这个可能会让很多人失业,因为很多岗位会被取消了,但是每次这种技术迭代出现,都一定会创造出更多的,人们此前从来没有想到过的新岗位出来,于是有了这些新岗位。
自然那些在原来岗位上不被需要的人,他们就有地儿去了,所以在这个意义上并不要担心,但问题是这些新岗位它需要的特征是什么,咱们前面聊到了GPT,它能够有那么强大的推理和计算的能力。
然后有那么庞大的数据库供它去搜索,那就意味着它在回答问题这个层面,那是非常的厉害,人现在肯定是比不过它了。
未来的教育目标就是如何问个好问题
注意了这是回答问题的层面,但问题是谁来问问题呢,问问题的人还得是这个我。
只有这个自我它才知道想去问什么问题,当然了就是怎样才能问出一个好问题,这并不是说你只要有了自我,你就能问出好问题的,有可能你问出的是很糟糕的问题,那么在未来真正重要的能力是什么呢,怎么才能问出好问题。
从而把GPT它的能力给真正的释放出来,好问题的提出首先取决于你对社会,对世界的一种足够好的,足够深刻的观察和感受,而你又如何能够获得对生活,对世界这么好的感受力呢,那前提是你得有一个足够健全的人格。
如果人格不是足够健全,实际上在你眼中的世界,那会是非常之狭隘的,你也就不可能问出一个好问题,如果你变成这样一个人,那你肯定会被GPT替代的,是你被替代而不是人被替代,所以这就意味着对于未来的世界。
未来的社会,我们现行的教育机制,也必须得有一个深刻的改革,因为现在的教育机制,甭管是这种教学方案的设计,还是你的考核机制等等所有这些,实际上其中很多的都有那种,伪装成脑力活的体力活,都有这么一个特征。
那些东西你把它全都练熟了,仍然跟你一种完整的人格的培养,从而获得对于世界对于社会的一种,比较深刻的比较完好的感受力,跟这事仍然没有多大关系,而怎么样才能够把那样的一种人格培养起来呢,很有意思。
就是我在B站的前面,也曾经有一期,我聊过那种通识教育,通识教育,古典教育它都有这样的一个取向,就是任何一个单一学科,它实际上都是一种工具性的存在,如果一个人他完全沉浸在一个单一学科里面。
把自己的视野就给狭隘住了,那个学科的边界决定了你的视野,但此时你完整的人格有可能受损,那么在GPT出现之前,你对于世界感知力,你的人格的这种完整性还不那么到位,也许未必是一个太大的问题。
但是等到GPT出现,当然GPT刚刚出现,也未必对你马上给你挑战,但是时间长了,GPT不断的迭代,在这个社会当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了,那样的一种学科教育,对于整全性的人格会是一种伤害,从而培养出来的人。
实际上那种人是会被GPT所淘汰的,因此GPT的出现,它会改变很多领域,在我看来尤其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它会改变教育领域,未来我们需要一种全新的教育,它会是对于古典教育的某种回归。
它会有一个通识教育的外观特征,但是这必须得是一种,能够适应GPT时代的通识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