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3-28 18:17:36
浏览数 (1)
文章目录
- 一、组合恒等式 ( 变下项求和 ) 变系数求和 1
- 二、组合恒等式 ( 变下项求和 ) 变系数求和 1 证明 ( 二项式定理 求导 )
- 三、组合恒等式 ( 变下项求和 ) 变系数求和 2
- 四、组合恒等式 ( 变下项求和 ) 变系数求和 2 证明 ( 使用已知恒等式证明 )
一、组合恒等式 ( 变下项求和 ) 变系数求和 1
组合恒等式 ( 变下项求和 ) 变系数求和 :
随着求和的项不断变化 , 变化范围
~
;
1. 证明方法 :
- 二项式定理 : 使用 二项式定理 求导 可以证明该组合恒等式 ;
- 组合恒等式代入 : 使用 已知组合恒等式代入 , 消去变系数 ; 即使用之前的
个递推式 , 简单和 , 交错和 ,
个组合恒等式 代入 ;
二、组合恒等式 ( 变下项求和 ) 变系数求和 1 证明 ( 二项式定理 求导 )
使用二项式定理 求导方法证明下面的恒等式 :
二项式定理 :
1.
时有该情况 :
, 上述公式中 , 将常数项
的情况单独计算出来 ,
, 计算过程如下 :
2. 引入求导 : 要在加和式
中出现
变化数 , 需要对
进行求导 ;
这里直接对
等式两边进行求导 ;
( 1 ) 左边组合式 ( 根据下面的幂函数导数公式 计算 ) :
导数为
( 2 ) 右边组合式 ( 根据下面的 导数运算规则 和 幂函数导数公式 计算 ) :
导数为 ,
的导数 为
, 加上
的导数
, 最终结果是
( 3 ) 左右两边的导数是相等的 :
幂函数求导 : ( 很重要 )
/
常数的导数是
;
/
导数四则运算 :
/
参考 : 导数 - 百度百科
3. 求导后的结果如下 :
假设求导结果中的
, 有如下结果 :
当
时 , 有
,
因此加上
的情况 , 即
从
开始累加 , 也不影响上述结果 :
三、组合恒等式 ( 变下项求和 ) 变系数求和 2
组合恒等式 ( 变下项求和 ) 变系数求和 :
随着求和的项不断变化 , 变化范围
~
;
证明方法 :
- 二项式定理 : 使用 二项式定理 求导 可以证明该组合恒等式 ;
- 组合恒等式代入 : 使用 已知组合恒等式代入 , 消去变系数 ; 即使用之前的
个递推式 , 简单和 , 交错和 ,
个组合恒等式 代入 ;
四、组合恒等式 ( 变下项求和 ) 变系数求和 2 证明 ( 使用已知恒等式证明 )
使用 已知恒等式 证明下面的恒等式 :
1. 已知恒等式列举 :
:
:
帕斯卡 / 杨辉三角公式 :
2. 变下限 : 从
开始推导 ,
时 ,
, 可以忽略 , 这里可以从
开始累加 ;
使用
恒等式替换其中的
:
3. 消去变系数 : 消去一个
后 , 变成如下公式 :
4. 常量外提 : 其中的
相对于求和来说 , 是一个常量 , 可以提到求和符号之外 :
5. 变形及拆解 : 在组合数中有
, 为了与
进行匹配 , 这里将
进行变形 ,
, 可以凑出一个
来 ;
利用求和公式 , 将上述式子拆解成两个和式 ,
6. 第一个组合式转换 :
求和 ,
时 , 组合数的下项 , 加和式中的系数
, 将
作下限的变换 ,
取值是
~
, 则
取值是
~
,
相当于使用
替代之前的
,
取值范围
~
,
因此最终可以变为
使用
组合恒等式 ,
上述
的结果是
,
前面乘以
, 最终的
7. 第二个组合式转换 :
该组合式中
取值是
~
, 将
变为从
开始 , 即使用
替代
,
则有
, 该求和可以转变成基本求和 ,
使用 简单和 组合恒等式
,
就是
, 前面乘以
,
就是
总结 :
先利用 递推式 , 消掉变系数
,
将求和的每个式子凑成基本求和公式 , 或 已知求和公式 ,
然后进行求和变限 , 即使用
替换
,
通过上述技巧 , 完成证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