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目录
- 一、十一个组合恒等式
- 二、组合恒等式 证明方法
- 三、组合数 求和
方法
组合恒等式参考博客 :
- 【组合数学】二项式定理与组合恒等式 ( 二项式定理 | 三个组合恒等式 递推式 | 递推式 1 | 递推式 2 | 递推式 3 帕斯卡/杨辉三角公式 | 组合分析方法 | 递推式组合恒等式特点 )
- 【组合数学】组合恒等式 ( 递推 组合恒等式 | 变下项求和 组合恒等式 简单和 | 变下项求和 组合恒等式 交错和 )
- 【组合数学】组合恒等式 ( 变下项求和 3 组合恒等式 | 变下项求和 4 组合恒等式 | 二项式定理 求导 证明组合恒等式 | 使用已知组合恒等式证明组合恒等式 )
- 【组合数学】组合恒等式 ( 八个组合恒等式回顾 | 组合恒等式 积 1 | 证明 | 使用场景 )
- 【组合数学】组合恒等式 ( 组合恒等式 积之和 1 | 积之和 1 证明 | 组合恒等式 积之和 2 | 积之和 2 证明 )
一、十一个组合恒等式
1 . 组合恒等式 ( 递推式 ) :
( 1 ) 递推式 1 :
①
( 2 ) 递推式 2 :
②
( 3 ) 递推式 3 ( 帕斯卡 / 杨辉三角公式 ) :
③
2 . 回顾四个变下项求和的组合恒等式 : 之前介绍的组合恒等式 中的组合数
, 是下项
一直在累加改变 , 具有
累加性质 , 上项
是不变的 ;
( 1 ) 简单和 :
④
( 2 ) 交错和 :
⑤
( 3 ) 变下项求和 3 :
⑥
( 4 ) 变下项求和 4 :
⑦
3 . 变上项求和 :
⑧
4 . 积 :
⑨
5 . 积之和 :
( 1 ) 组合恒等式 ( 积之和 ) 1 :
⑩
( 2 ) 组合恒等式 ( 积之和 ) 2 :
⑪
二、组合恒等式 证明方法
1 . 已知组合恒等式代入 : 已知的
个组合恒等式代入
2 . 二项式定理
是正整数 , 对于一切
和
, 有以下定理 :
表示
元集中取
个元素的组合数 , 是 集合组合数
的另一种写法 ;
另一个常用形式 (
) :
基本求和公式 (
) :
3 . 幂级数求导、积分
幂函数求导 : ( 很重要 )
- 原函数 :
- 对应导数 :
常数的导数是
;
导数四则运算 :
参考 :
- 导数 - 百度百科
- 组合恒等式 ( 变下项求和 ) 变系数求和 1 证明 ( 二项式定理 求导 )
4 . 归纳法
数学归纳法 描述 一个与自然数相关的命题
,
根据不同的问题 , 设定
最小的值 , 一般情况下从
开始 ,
( 1 ) 证明时分为以下两个步骤 :
① 归纳基础 : 先证明 归纳基础 , 如证明
为真 ;
② 归纳步骤 : 根据 数学归纳法的种类 , 进行不同方式的证明 , 这里有 第一数学归纳法 和 第二数学归纳法 两种归纳法 ;
( 1 ) 数学归纳法 :
① 第一数学归纳法 : 从
推导
为真
假设
为真 , 证明
也为真
② 第二数学归纳法 : 所有小于
的
都为真 , 推导
为真 ;
为真
假设所有小于
的自然数
, 命题
都为真 , 即
都为真 , 推导
为真 ;
符号化表示为 :
参考 : 【组合数学】组合数学简介 ( 组合思想 2 : 数学归纳法 | 数学归纳法推广 | 多重归纳思想 )
5 . 组合分析
使用组合分析方法证明组合数时 , 先指定集合 , 指定元素 , 指定两个计数问题 , 公式两边是对同一个问题的计数 ;
( 1 ) 指定集合 : 指定计数是在什么样的集合中产生的 ;
( 2 ) 指定计数问题 : 下面两个计数问题都是同一个问题的计数 ;
- ① 问题 1 : 等号左侧代表的计数问题 ;
- ② 问题 2 : 等号右侧代表的计数问题 ;
( 3 ) 等价说明 : 说明两个计数问题是同一个问题 ;
参考 :
- 【组合数学】组合恒等式 ( 组合恒等式 积之和 1 | 积之和 1 证明 | 组合恒等式 积之和 2 | 积之和 2 证明 ) 二、组合恒等式 ( 积之和 ) 1 证明
上述证明方法 , 可以根据具体的证明要求 , 选择合适的证明方法 ;
三、组合数 求和
方法
针对含有组合数的式子的 求和
方法
1 . 使用帕斯卡公式 :
递推式 3 ( 帕斯卡 / 杨辉三角公式 ) :
③
( 1 ) 合并项 :
可以规约成
之和 ;
( 2 ) 该递推式 , 用于拆项 :
可以将
拆成
之和 ; 在实际使用时 , 经常遇到某些项列出后 , 有
形式的组合数 , 可以合并成一项
;
( 3 ) 也可以变形使用 , 将其中的一项 , 变成其中两项的差 ;
将
拆成
之差 ;
将 将
拆成
之差;
在一堆求和的组合数中 , 拆分成两个数之差 , 可以抵消很多组合数 ;
经常在大的求和公式中进行化简时使用 ;
2 . 级数求和 :
3 . 观察和的结果 , 使用数学归纳法证明 :
猜想一个和的结果 , 然后使用归纳法证明 ;
4 . 利用已知公式求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