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 《从0到1》并不值得中国科技公司效法

2018-02-24 09:56:45 浏览数 (1)

本文由作者喻德武授权经管之家发表,转载以及商业使用请联系经管之家

《从0到1》说的确实很有道理,比如“10倍技术改进”和“做垄断性企业”,这些理念听上去确实让人兴奋的睡不着觉,但真正做起来却比登天还难。实际上,《从0到1》所提出的法则,并不适合中国,也不是我们科技公司可资借鉴的成功之道。

实际上,在科技创新方面,我们的差距还是很大。任正非说过:不要重复制造轮子。与其埋头重复制造轮子(做别人早就做过的事还以为是创新),还不如好好跟人家认真学习,然后做深做透,才有超越人家的可能,这才是正道,也是王道。

中国有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科技公司?

人口红利消失,首当其冲当属制造业,在集体微利时代,注定了只有极少数企业能够最终存活,即所谓“剩者为王”。

那“剩”下来的企业,凭什么能够生存?是靠技术升级还是玩转互联网 ?

这两年,“互联网思维”甚嚣尘上,但直到最近的互联网投资迎来低谷,才很好的诠释了什么叫做“只有退潮了,才看出来谁在裸泳”。想让“中国制造”一跃就能变成“中国智造”,恐怕不是光喊几句口号那么简单,要让产品富有科技含量,需要长期的大量投入。而现状是:很多公司所谓的“智造”就是在硬件产品上加上一个WIFI通讯模块,美其名曰智能硬件。是硬件不假,但说智能就很可笑了,多数不过凑热闹进行营销炒作而已。哪怕像华为这样有着多年技术沉淀的知名品牌企业来说,也很难称得上拥有自己的核心技术。华为在2014年的申请国际专利3442件的数量居于全球第一,累计获得专利达到38825件,从专利数量上来看非常惊人,但是其仍然缺乏能够以一当十的核心技术。

那么问题来了:中国有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科技公司?

对这个问题的答案可能会见仁见智,但如果以美国科技公司为参照标准的话,估计在中国很难找到这样的科技公司,我们在核心技术上的差距不是一星半点,道路还十分漫长。当然,我们也得承认,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美国科技公司的技术沉淀有其强大的背景,他们所接受的国民教育和基础科研远非我们能比。

事实上,很多中国制造品牌已经有了世界知名度。但明白人都清楚,很多核心技术、核心部件如汽车发动机、电脑芯片等,依然掌握在别人手里。难怪有人说,所谓的中国制造品牌,其实不过是组装别人的东西而已。即使从产业链上来说,中国科技公司也没有改变低附加值的产业地位,品牌与核心技术还是掌握在别人手上,这是我们得认清的一个基本事实。

种种迹象表明,中国出现真正意义上的民营科技公司还任重道远。

中国的科技公司有什么关键成功因素?

纵观过去30年来,涌现出了一批知名品牌企业,如中兴、华为、联想、海尔等,这些企业都走向了国际化。那么,这些公司凭什么能打败一个个国际巨头,占得一席之地,他们有什么致胜法宝?难道真像他们宣称的那样是技术、质量还是品牌?

从技术上来说,没有什么发明创造,很多还是模仿别人的;质量上也很难说有优势,实际上,在质量标准上还有一定的差距;品牌就更无法与别人相提并论了,人家的历史摆在那里的。其实这些都不占优势,那凭什么这些企业可以做到中国乃至世界前列?我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市场规模足够大。中国13亿多的人口基数决定了市场蕴藏了巨大的商机,一旦实施改革开放政策,就会释放巨大的生产力,消费能力也就日益增长,随之涌现出一批知名企业也是理所当然的,这就是时势造英雄。

第二个原因——超低价。这一点很多现在成功的公司不愿意承认,但事实上就是这样,低价才是中国科技型制造业的致胜法宝。外资企业很多对低于40%的毛利生意是不会做的,只有苦逼的中国企业才会干。中国人穷怕了,只要有钱赚,哪怕赚少一点也干,至少总比不赚强;另一方面,也得益于市场规模足够大,低价能够迅速抢占市场份额,所以低价绝对是个杀手锏,多少西方巨头在中国市场折戟沉沙也是这个原因。

第三个原因——快速复制。所谓复制,就是快速借鉴和模仿,俗称“山寨”,其实山寨没什么可羞愧的,既然不如别人,何不向别人学习。关键看能否山寨的神似,而不是形似,否则就是画虎不成反类犬了。山寨的好的,有一定技术含量,质量可靠,就能够迅速扩大市场规模,占据一席之地,反之则很快被边缘化、被遗忘。这也从侧面解释了为什么在中国市场,看到一样东西赚钱,总是一窝蜂的上,等到市场供大于求的时候,就开始进行惨烈的价格战,然后纷纷死掉,又开始了新的轮回。

可以这么说,以上三个原因是中国公司从弱小走向强大的关键成功因素,包括小米、大疆科技等,别信那些什么花里胡哨的“互联网思维”,本质上还是靠这些制胜法宝。

中国科技公司的出路

现在有一些伪科技公司,动辄宣称融了多少钱,进行十倍、几十倍甚至上百倍的夸大宣传,目的是为了营销和宣传,最好能空手套白狼,看那个天使(傻子)投资人出钱,已经到了博傻的阶段。融资额注水,几乎成了业内公开的秘密。

浮躁的商业氛围,让很多人只图眼前利益,违背规律、拔苗助长、多快好省的做事,这样出来的产品和服务你敢享用吗?

实际上,科技公司真的要静下心来,不管别人融了多少资,自己都要踏踏实实做事,真正的为客户创造价值,不为客户创造价值的公司,玩的再炫,最终都是昙花一现。科技公司能否有发展出路,我看除了大量投入以外,更需要一种精神品质,这种精神品质就是踏踏实实、一门心思做好产品,而不是一味的玩噱头和花招。包括技术积累、专利申请等,这些都需要时间来积淀;科技公司需要有“板凳要坐十年冷”的决心、耐心、定力和专注力,否则无法真正形成自身的核心能力,也就谈不上有什么市场竞争力来。

有人认为,这样做未免太慢,不如通过收购别的科技公司来得快。说得轻巧,真正有科技含量的公司未必会给人收购,即便合资,也远没有想象的那么简单,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中国汽车业,当初想以市场换技术,结果技术没换来,市场也拱手送人了。回过头来,即使换来了技术又能怎样?以为这样就有竞争力了,就能做出高品质的产品了?恐怕这也过于天真,技术不断更新换代,卖给你的恐怕是已经淘汰了的技术。一句话:你能买来技术,但是却买不来技术能力。形成技术能力考验的是整个系统,而不是某一块,不可能一朝一夕就能形成,它需要长期的实践、不断的强化,然后逐渐形成企业自身的核心技术能力,这就是所谓的“成功基因”。

当然,另一方面,绝对不能放松学习。学习别人,不仅在技术上学习,在经营和管理上也要学习;技术可以拿钱去买,但经营管理很难用钱去买。毕竟,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深受农耕文明影响,当农耕文明遇到西方的商业文明,就会有诸多不适应,不进行市场经济熏陶和商业科目教育,就无法学到别人的精髓。当然,这是题外话。

未来的中国市场依然在各个领域竞争激烈、红海一片,至少短期内很难发生改变。在这样的商业环境下,中国科技公司若想取得成功,没有捷径可走,还是认认真真学习,踏踏实实做事,才有超越的可能,不要被《从0到1》的理念蒙蔽了。

0 人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