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互联网人”的视角看气象服务

2022-12-27 16:35:09 浏览数 (2)

前言提示:今天推出“气象服务人”公众号运营团队又一新成员“聪聪”的作品---从“互联网”人的视角看气象服务。从标题就可以看出这是一位很有想法的年轻人,虽然文字略显青涩,但是非常契合当下年轻人的思想特征。请各位读者批评指正,积极转发和留言,谢谢!

互联网时代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也为我们带来了很多新奇体验。互联网行业也一度成为时下最热门的行业之一,极受年轻人推崇。互联网结合传统行业成为了新时代下的新举动,为推动社会发展助力。气象服务行业作为传统气象行业的重要分支,也正在努力进行数字化转型。那么,让我们从“互联网人”的视角看看气象服务与互联网行业之间存在着怎样的相同与不同。

气象服务隶属服务行业,与传统实体行业不同,气象服务更多是基于气象数据及算法,解决公众对气象监测、预报、预警等相关需求的服务,在这一点上气象服务行业看似和互联网行业没有显著的差别,但实际上二者从产品形态、人员构成、工具使用都存在着一定差异。

首先说产品形态,气象服务行业主要由决策气象服务、公众气象服务、专业专项气象服务等业务系统构成,这三种类型产品分别对应了ToG、ToC、ToB,不同的产品类型有各自的特点。由于行业特殊性,在我看来,这三种类型的气象服务产品成功与否的评判维度中,预测准确性与产品应用体验占据同样重要的位置。在互联网行业中,产品体验的提升可以弥补“一些”准确性上的不足。举个例子,同样的两个短视频平台,在短视频品质完全一致的情况下,一个拥有强大的算法能力,能在1小时之内抓取到用户的爱好特点,并进行精准推送,第二个需要2天的时间进行抓取,后续推送精准度在90%,此时第二个短视频平台增加了社交功能,并给了一系列激励政策,那么部分用户是否会为了社交功能暂时忽略掉推送精准度的差距呢?我想是会的。但如果说第二个平台的推送准确度低于40%呢?这就要看这个平台本身的定位,如果这个平台的定位是社交平台,那么40%的精准度是可以被接受的,但如果本身就是短视频平台,这个精准度便是不合格的。

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在互联网行业当中,尤其是泛娱乐行业,一个产品可以打出多个卖点,其中一个突出或者总分突出都可以成为产品成功的标志。但在气象服务行业当中,我们的卖点更多是可以提供稳定且准确的预报,这一点很难通过增加功能或者其他方式进行提升。用户对于不同产品的信任度打分标准是完全不同的,对待短视频产品,10个视频有5个视频推送不精准不一定会影响用户对产品的评分,但如果是气象预报产品,可能10次有2次预报不准确就会让用户的心里打个问号。

其次关于人员构成,气象服务产品主要是以技术融入为主。这一点和气象服务行业的产品模式有关。气象服务产品主要分为项目制产品和自研类产品,其中项目制产品居多,这类产品往往有较明确的需求,气象服务人员需通过技术转化产品的方式将成果交付客户,而自研类产品需要我们自己去发掘潜在用户的需求,这一点上便可以参考互联网发掘需求的方法。

互联网行业存在“需求分析师”这一岗位,同时几乎每一个自研产品都会配备市场、产品及运营人员。在互联网公司孵化一个产品的前期,一般会由市场人员及需求分析师来进行需求的发掘和产品市场的调研分析,并产出MRD(市场需求文档),在此需求得到确认后,与产品技术人员进行沟通,并产出详细的PRD(产品需求文档),此后再去进行产品的开发,在产品开发完毕后再由运营人员进行该产品的维护和宣传工作。与项目制产品不同,自研类产品会在某一个产品的基础上进行更新迭代,全部的经验会凝聚在同一个产品当中,而项目制产品在项目交付后很容易便抛之脑后,再加上每一个项目制产品的需求都存在着较大差异,容易导致“每一个项目都是全新的开始”这样的局面。

最后,互联网行业年轻人多,流动性大,更注重在线工具的使用,这一点上和气象服务行业便存在着较大的差别。例如文档管理,互联网行业一般会将文档上传至线上,通过文件夹、组织架构进行分类及分权限管理,在线文档具有稳定性强的特征,不会因各种突发状况丢失,同时也对工作交接有很大益处,减少了重复沟通的可能性。同时,在线文档可以对过往产品情况进行统一管理,避免反复造轮子和标准不统一的情况,对企业发展中降低成本是非常有利的。

虽然从互联网视角去看待传统行业的气象服务会存在局限性和盲区,但其中一些方法可以被借鉴。在气象服务行业进行数字化转型时,不能简单的复用已成功的方法和流程,而是要做工具的主人,这样效率才会得到最大的提升。

0 人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