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找口饭吃」到全球第一,胡扬忠一句「活下去」海康走过 21 年

2023-01-11 16:11:14 浏览数 (1)

舵手胡扬忠手下,海康逐渐从小船变成巨轮。

作者 | 路遥

编辑 | 余快

过去一年,于视频物联行业来说是波澜壮阔的一年:旧时代赋予的要素开始缩减,新时代的要素正在增加。城市AIoT赛道的黄金机遇,构建了一场科技与产业更大规模的狂欢。征战功夫的精彩,既在胜负,也在胜负背后的战略、逻辑与眼界。 藉由此,AI掘金志推出「十佳CEO」系列专题,希望呈现给业界更多对城市AIoT领域不一样的理解与洞见。

本篇为系列报道的第三篇,对象为:海康威视总裁胡扬忠。

去年7月,福布斯中国发布了2021年最佳CEO榜。

小米集团雷军位列榜首,比亚迪王传福位列第三,而位列第二的,是一个并不为大众所熟知的企业和名字:海康威视胡扬忠。

不同于一举一动都能在网络上引起轩然大波的雷军、王传福等明星企业家,大众对胡扬忠与海康的故事所知甚少。

然而,正是这个说话能听出明显口音的湖北人,打败亚萨合莱、安讯士、AIPHONE等国际大厂,连续9年霸榜全球安防行业第一名。

尽管如此,他本人依旧保持着不事张扬的风格,在取得如此江湖地位后,依旧勤勉尽责地奔走在一线。

去年,陕西榆林神木县一家招待所里,某公司CEO见完客户排队回房间时,偶遇了同样在队伍中的胡扬忠。

此时他才意识到,原来饭桌上客户提到他们同时在另一个包间接待的客人,正是胡扬忠,他和胡扬忠见的是同一家客户。

很早之前,他曾与胡扬忠有过短暂的交集,因此打了声招呼,胡扬忠显然已经不记得面前的人是谁,但他礼貌地笑了笑,对其点了个头。

企业如海康,站在如今的行业地位,前来拜访的客户早已门庭若市。但胡扬忠依旧深入一线,这种朴实的作风不能不让人尊敬、钦佩,海康的成功亦从中有迹可循。

新名字的故事

2001年11月30日,杭州湿冷的空气已经让人起了寒意,但西湖区马塍路36号一处平平无奇的简易办公楼里,却被一股热情的气氛笼罩。

在这里,信息产业部(现为中国电子科技集团)新成立了一家子公司,取名海康威视。

这个由52所开发二部28位成员组成的团队,其中26人都是工程师,主要从事视频压缩板卡的研制和生产。

这个团队能够成立,背后有三位关键人物,即日后被称为“海康三剑客”的龚虹嘉、胡扬忠和陈宗年,他们都是华中工学院(现华中科技大学)计算机系的校友。

1989年,胡扬忠从华中科技大学计算机系硕士毕业,进入信息产业部第52研究所,从事技术和产品的研发,在这里他遇到了1986届的校友陈宗年。

科技产业界在90年代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其中,计算机视频编解码技术的发展,在国内掀起一轮数字化摄像头产品自研与生产的高潮。

硬盘录像机(简称DVR)的出现,似乎在高调宣布磁带录像机终将沦为昨日黄花。图像编解码、网络访问、数字化存储、标清分辨率,这些新鲜的词汇撩动着那个时代敏感的神经。1993年-1995年间,白兰实业、宏天智(后被 CSST 收购)、天地伟业、天津亚安等一批与安防行业相关的公司相继成立。

此时的52所,因迫于自负盈亏的压力,包括陈宗年在内的一批技术人员,正在52所下属企业制科技公司的“试验田”中默默耕耘。

1998年,国家发出科技体制改革的号召,52所几乎条件反射似的迅速捕捉到了这一趋势。时任副所长的陈宗年和副总工程师胡扬忠等人,开始着手研究起数字音视频监控系统的核心技术。

2001年9月11日,当两架被劫持的飞机先后撞向纽约世贸中心双子塔,威胁引起的恐慌席卷全球,整个国际社会对安防的重视程度,被推高到前所未有的历史高点。

成立一家单独的公司,专门研究和生产音视频压缩板卡,自然而然地被提上了日程。然而,在第一步资金问题上,大家就被绊住了脚。

陈宗年想到了自己的同窗,一位“有钱”的老同学龚虹嘉。

不同于毕业后就进入国企,在工程师的岗位上兢兢业业、发光发热十余年的陈宗年和胡扬忠,龚虹嘉没走寻常路。

从华中科技大学毕业后,他只身南下,创办德生集团,靠着中档产品的精准定位,坐上了国产收音机行业的龙头宝座,而后又在1995年通过德康公司,顺利开启自己的投资之旅。

到90年代末,龚虹嘉已经成为一位财富自由的逍遥客。可以说,此时带着技术出现的陈宗年和胡扬忠,恰逢其时。

出于对安防行业前景的看好,以及对老同学的信任,龚虹嘉慷慨解囊,拿出245万现金,投资了尚在襁褓中的海康,并以49%的占比成为海康第一大自然人股东,担任海康的副董事长。

为52所兢兢业业工作了12年的副总工程师胡扬忠,也迎来了自己的新身份,成为中国电子科技集团下属子公司海康威视总经理。

陈宗年担任海康的董事长,但并没有像胡扬忠一样完全下海,还同时兼任着52所所长的职务。

这种在当时少有的混合所有制经营模式下,国资控股带来的底气、中电科数年来的技术沉淀、体制外二股东具有的灵活性,构成了海康发展过程中的底色。

而在这一底色上描画最多的人,则是胡扬忠。

“抓住了几个关键机会,没犯太多错误”

回顾创业的初衷,胡扬忠说,没有什么高大上,就是“找口饭吃”。

对于海康的发展,胡扬忠也归于运气,“正好在适当的时候,做了一些适当的事情。”

这种轻描淡写的描述,将海康21年的发展轻轻带过。

每一轮技术的跃迁中,总会有少数几家企业在时代之浪的托举下走向伟大。一个在数轮技术跃迁中,都久站浪潮之巅的企业,期间历经了怎样的斗争,为其掌舵的关键人物,在高速行进中如何带领企业一次次化险为夷,是我们难以想象的。

“海康三剑客”中,二股东龚虹嘉,还有另外两个身份,德生集团董事长和投资人,陈宗年也需要同时兼顾52所的研究工作,胡扬忠这个职业经理人,实际上成了海康日常运营最操心的人。

曾经有人问过胡扬忠,海康灵活的混合所有制经营模式下,职业经理人与大股东为什么配合得这么好。

胡扬忠认为,作为一位职业经理人,首先要明确自己的注意力应该聚焦何处,当注意力聚焦于客户需求,而非大股东时,企业就会走向市场化。

2002年的大年初二,胡扬忠没有回家,他和工程师们聚在办公室里讨论产品的研发以及进度,在这一年,他们计划将第一批自主知识产权的换代安防产品推入市场。

这是进入安防行业的第一战,大家都为接下来的市场反应捏着一把汗,最心焦的自然是胡扬忠。

这年7月,贴有海康标识的安防产品开始大量进入市场,立刻在行业引起轰动。

靠着出售板卡、DVR,海康最终在2002年实现了3240万元的销售收入,占领了国内60%的市场份额。

然而胡扬忠还来不及喘口气,另一个严重的问题出现了,打着海康招牌的盗版产品随之而来。

当时,海康的一炮打响,惹得同行们很是眼红。在一片草莽的早期安防市场中,平地掀起一股破解海康产品芯片的风潮。

盗版情况最猖獗的时候,据说每卖出两块海康的压缩板卡,其中就有一块是假的,这一夸张的比例背后,是十余家公司不约而同地制假售假行为。

尽管海康诉诸法律但因早期市场鱼龙混杂,制度不完善等因素收效甚微,于是他决定深挖技术的护城河。

在52研究所工作时,胡扬忠、陈宗年以及众多技术人员,除了对MPEG4 标准的研究,也对压缩比例更高的H.264 标准研究多年。

在胡扬忠看来,从产品的生命周期看, MPEG4即将被淘汰,因此,在海康 MPEG4 销售情况很好的情况下,胡扬忠下定决心,开始力推下一代的H.264技术。

2003年3月,H.264标准发布,龚虹嘉找来“有两下子”的技术狂人王刚,王刚接下研发重任后在家中埋头半年,为海康带来了基于 H.264 标准的 H 系列压缩板卡。

当时,海康是第一家将 H.264 标准产品化的公司,在压缩性能、稳定性、完善性、兼容性等方面均有绝对优势。

H 系列板卡一经进入市场,便引起巨大轰动,在主流的压缩板卡市场拿下 80%的份额,全年销售收入同比翻了近5倍,达到 1.6 亿元。

机会来临,海康又率先将H.264算法引入视频监控行业,推出基于H.264算法的嵌入式硬盘录像机(EDVR),并在2005年取得硬盘录像机市场份额第一后,逐渐从偏后端的存储,向前端摄像机产品进行延伸。

这一举让海康从一家设法“活下来”的公司,变成了一家思考如何活得更好的公司。

在国内市场与山寨产品斗智斗勇的同时,胡扬忠还要兼顾海康在海外市场的激烈竞争。

海康在海外市场的“拓荒”从2003年开始,作为一家名不见经传的中国公司,想要在老牌机器视觉厂商林立的海外市场求生,难度可想而知。

因此,胡扬忠对出海的态度一开始就非常谨慎。当时,他对销售人员的要求也比较简单,不要空手而归,带回的订单起码能够把路费赚回来。

海康在海外的竞争,主要在一个“快”字。当海外竞争对手研发一代产品的时间,普遍需要花费两年,甚至两年半时,海康从美国的第一家海外分支机构开始,将研发一代产品的时间,缩短到一年到一年半。

在国内,海康以几乎每季度一款的速度,推出了大量产品,摄像机/智能球机、光端机、DVR/DVS/板卡、网络存储、视频综合平台、中心管理软件等安防产品接连问世。

紧接着,同时从安防设备商向行业解决方案提供商转型,依靠国有背景,在金融、公安、通信、交通、司法、教育、电力、水利等各领域迅速布局。

短短几年时间,胡扬忠和伙伴们一起,将视频压缩板卡、硬盘录像机两款产品先后做成全国第一。

对一个职业经理人来说,这样的成绩,或许就是最好的嘉奖。

在海康筹备上市前的2007年,龚虹嘉将自己近一半的股份,以2000多万“白菜价”转给了包括胡扬忠在内的核心高管层。龚虹嘉此举的真实意图并不为人知晓。

从这一天起,胡扬忠的身份变了,从职业经理人,变成了持股人。

随着市场对视频监控的需求不断膨胀,海康的销售额以“亿元”为单位向上增长。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各行业一片哀鸿遍野,安防行业也不例外。

胡扬忠当即对海康进行瘦身,节省开支,并且为企业规划了三条路:国际化、技术创新和专业化。

在这一年,与金融危机一起到来的,还有2008年的北京奥运盛会。海康作为国内少有的安防品牌,站在了西门子、GE、Bosch等一众海外安防“豪强”面前。

也正是从这里开始,海康开始了高歌猛进的全球化战略扩张步伐。

2010年5月25日,海康迎来自己的高光时刻,出身草根,没有海归,没有名校MBA,海康正式登陆A股中小板,上市当日收盘,公司总市值达到409.7亿元。

两个月后,IMS发布了一份“全球CCTV和视频监控设备市场调查报告”,报告显示,海康威视DVR产品继续保持全球市场占有率第1的位置;CCTV和视频监控类别市场,则从前一年的第9名提升到了第5名。

而这开启了胡扬忠带领海康发展的第二个十年。

总能在关键时刻总结陈词的老大哥

海康的第二个十年,是胡扬忠带领海康从400亿到4000亿的故事。

从2009年基于突破性的ISP技术,推出国内第一款网络化高清摄像机,到2011年跃居CCTV和视频监控类别市场第一,以及让这一记录贯穿了海康的第二个十年,海康的发展一如胡扬忠本人的性格沉稳、踏实。

当安防这艘巨轮驶入更深的海域,风浪、暗礁也越来越多。

不止在海康,在安防行业中,胡扬忠一直似一位“老大哥”般的存在,一旦行业遇阻、市场纷乱、成分多元时,他总能第一时间站出来谈一些“镇定人心”的总结。

2014年左右开始,安防行业每年至少都会有一笔十亿美元以上的并购案发生,强强联手、跨界联姻、产业整合、资本买断,并购案发生的原因多种多样,相较于单打独斗式的个人英雄成长路径,抱团取暖式的集体精进路线,在数字化转智能化的十字路口,赢得了不少的共识。

然而,胡扬忠站出来说“并购,解决不了安防的实际问题。安防行业大的资本整合,最终都会变成资本的闹剧。”

早期的中国安防市场,盘大兵弱。Tyco、Honeywell、GE等实力外商通过并购大举进入中国安防市场。

如今回头复盘,这个在其他行业被反复验证的实际经验,却在安防行业罕见折戟。

衰落、负增长、二次转让、彻底退出……一个接一个鲜活的例子,将1 1<2的等式,展现了个淋漓尽致。

其背后的原因在于,安防市场是一个标准化程度不高,需求相当“碎片化”,具有“渠道为王”特点的市场。这种行业的特性,天然导致收购发生后公司与公司间难以友好互融。

安防虽是AI落地最快的场景之一,但那些意图通过收购形成技术门槛的企业,极易因为技术人才的流动被快速踏平。

谈到对安防行业的认识,胡扬忠说“在安防市场活下来容易,发展壮大很难,谁来了都能咬上一口。”

翻看胡扬忠过往面对媒体时的数次陈述,“运气”一词的出现频率颇高,但事实上,胡扬忠带领下的海康,没怎么过过舒服日子。

胡扬忠形容安防业务是挂在天花板上的无数个沙袋,单靠一两个硬拳头,也只能撼动个别沙袋。

海康的独到之处在于始终保持警惕,以渐进式的革命策略颠覆已有的市场和产品。而他们所做的所有加法都未曾僭越一条底线:

始终以最高性价比的产品,满足广泛市场用户的实际需求。

这两点,其实也已深埋海康的骨骼之中。

此前AI掘金志曾撰文提到,海康的货架之长让人咂舌:从软件到硬件、从屏显到网线,大多都自产自销。

海康威视总裁胡扬忠接受AI掘金志专访时曾解释过这一点:海康是否做某个产品,完全看客户价值。

“别人做得比海康好的,让别人做;做得没有海康好的,海康自己做。”

于创新层,海康不止一次对外表示:包括对AI项目的投资,均实行渐进式投入,领先市场半步即可。

他认为,一项新技术带来的产品应用面较为宽泛,不必一下子全部铺开。有机会,增加一些投入,有更多机会,再增加些投入。

"如果早于市场一两步,技术的确领先了,但教育成本也很高,到最后多有可能竹篮打水一场空。"

换句话说:大部分时候,开启技术浪潮的主体和收获商用成功的主体,并不是同一个主体。

最佳局面是:势头起来了,产品准备好了,订单也就进来了。

其实细致琢磨海康近二十年的战略玩法:从籍籍无名到登顶全球,他们的确没有太多颠覆性创举,采取的多是不太激进的跟进策略。

从因未做软件产品被当年的华三吊打,到因没有跟上海思3512方案而被客户痛斥。

这些活生生地例子时刻鞭笞他们:与其被迫选择、不如主动出击;只要你能做得更好,都可以放手去做。

一直在做加法,自然而然地走到了产品线齐全、Total Solution的角色。

2016年,海康终于超越霍尼韦尔、博世等全球安防巨头,以35.22亿美元的年收入坐上全球安防企业头把交椅;2018年,海康上市8年来首次实现净利润超百亿元;2020年,海康在三季度报后,市值突破4000亿大关。

从400亿到4000亿,是海康从量变到质变的十年,但胡扬忠却保持着他一贯的慎言、低调与谦虚,用一棵树的坚守与成长,总结了海康历经的磨砺。

而面对智能物联打开的黄金新十年,他如一位经验老道的将军,胸中已绘下一幅山河图景。

结语

海康就像一艘驶出迷雾,连船身都写满故事的巨轮,它勇敢地走进模拟化、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时代,又披挂着满身荣耀驶出,一路行稳致远。

胡扬忠就像掌管巨轮的舵手,沉稳、专注、老练,似乎永不知疲倦。

胡扬忠不否认竞争的意义,但对于竞争对象,他用《道德经》中的“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予以说明。在他的眼中,海康一直以来要战胜的,有且只有一个,那就是海康自己。

无论面对投资者调研,亦或媒体采访,他也总以其一贯朴实、接地气的方式,回答与会者提出的绝大部分问题。

他总是秉持着朴素的道理,而后从容的面向未来。

0 人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