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计算中心多点开花,为城市装上“最强大脑”

2023-01-12 21:03:40 浏览数 (1)

撰文 / 张贺飞

编辑 / 沈洁

人工智能正在重构城市的运行方式。

深圳市龙岗区在应对城市治理的挑战时,搭建了集约化城市AI算力平台,覆盖到城市治理、安全生产、生态环境、公共安全、综合治理等6个领域的40多个场景,以统一、共享的AI服务加速城市治理走向智能化;

原来依靠人工的输电线路巡检,逐渐引入多场景协同AI分析能力,在固定摄像头、无人机、便携智能设备等植入AI模块,在云管端的使能下,可以智能检测烟火、异物、线路损坏等问题,作业效率比传统方案提升了5倍;

原先靠肉眼识别瑕疵的质检流水线上,在边缘智能、计算机视觉等技术的赋能下,智能质检设备正在解放忙碌在流水线上的质检工人,不仅准确率提升到了99.9%,还降低了60%以上的质检工作量......

这些场景可能对很多人来说已经不再陌生,人工智能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社会中渗透。倘若站在城市的视角上来思考这些变化,除了对数据、算法的考量,算力已经是城市智能化的重要基石,联想到人工智能在社会生产中扮演的角色,人工智能算力的强弱已经是衡量城市竞争力的新指标。

01

新基建下的生产力

将人工智能算力视为一个技术指标,可能并不确切。

2020年最火的概念非新基建莫属,个中价值显然不只是5G、大数据、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产业赛道所释放的魅力。只要稍微了解公路、铁路、电力等旧基建曾经对中国城市发展的贡献,新基建的号召力便不言而喻。

而在新基建涉及的领域中,人工智能的价值像是石油、电力一样的基础资源。在“数据就是生产资料,算力就是生产力”的新语境下,人工智能几乎可以和数字经济划上等号,渗入到各个行业,并与5G、IoT、区块链等多种新型技术进行融合,进而无处不在。AI算力正逐渐成为智能时代经济增长的驱动引擎。

随着5G、互联网等新型应用的普及,文本、图片、语音、视频等非结构化数据的生成速度不断加快,对AI算力的需求呈现了爆炸式增长。而传统的CPU处理器在处理这些数据时,需要在内存和处理单元间传输数据,不但影响了计算效率,还增加了功耗,导致高效的人工智能算力逐渐成了一种稀缺资源。

OpenAI曾在一份关于AI计算能力增长趋势的分析报告中指出:2012年以来,在最大规模的人工智能训练中所使用的计算量呈指数级增长,3.5个月的时间翻一倍;自2012年到2018年的六年时间里,AI算力需求增长了30万倍,未来3到5年AI算力需求将继续增长100万倍,远高于传统通用算力需求的增长速度。

何况目前,原本就稀缺的AI算力主要集中在少数企业和组织中,在很大程度上抬高了AI落地应用的成本和门槛。考虑到实际应用过程中存在的数据清洗、算法研究、项目实施等附加成本,人工智能的产业化进程并不乐观,以至于在人工智能热度空前高涨的局面下,在全行业中的渗透率还只有4%。

一些城市找到了变通的方案,即以政府主导的形式构建以AI算力和产业聚合平台为内涵的“城市AI大脑”,其中人工智能计算中心被视为“城市AI大脑”的核心部件,为整座城市的新基建提供澎湃AI算力。比如武汉、成都、哈尔滨、许昌等城市纷纷加入人工智能计算中心建设队列,人工智能计算中心在全国范围内呈现出了“多点开花”的态势。

毕竟“城市AI大脑”属于城市进入到智慧化阶段的必然产物,参考《经济学人》曾以工业用电量评估中国城市经济实力的做法,城市AI大脑的“能量值”大概率将影响一座城市在未来经济格局中的站位。

02

计算中心的附加值

人工智能计算中心是城市AI大脑的核心组成,价值却不局限于此。

以5月末正式投运的武汉人工智能计算中心为例,一期规模为100PFLOPS,将围绕数字设计、智能制造、智慧城市、基因测序四大应用场景,向自动驾驶、智慧城市、智慧医疗、智能交通等领域提供人工智能普惠算力。

此外,武汉与华为双方将依托人工智能计算中心打造“一中心四平台”的模式。

第一个平台是公共算力服务平台,通过产业政策引导将人工智能计算中心的算力资源有序开放给武汉的企业、科研机构和高校,满足在人工智能科研创新和产业智能化转型过程中的算力需求。2019年时武汉市已经有超过500家人工智能企业,覆盖了上游硬件制造、软件技术研发、通用平台支持、终端产业应用各个产业链环节。

第二个平台是应用创新孵化平台,结合武汉产业优势,与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等合作进行有先导性的应用开发和场景试验,牵引科技创新成果商用转化、形成重大产品创新和示范应用。目前包括中科院自动化所、武汉大学遥感信息工程学院在内的高校院所和企业已经和武汉人工智能计算中心展开项目合作。

第三个平台是产业聚合发展平台,聚合人工智能价值链上的算法、数据处理和企业聚集,逐步形成完整的产业闭环,同时建设配套园区并出台相关政策,推动人工智能产业的集约集聚发展;

第四个平台是科研创新&人才培养平台,根据当地教育资源情况,鼓励高校院所联合龙头企业以产学研合作模式创建人工智能重点实验室、研究院等创新科研组织,加速创新落地和人才培养。

人工智能计算中心的附加值也就不难理解,在很大程度上扮演了引擎和土壤的角色:在产业端架起上下游协同的链条,有利于在相关赛道上形成先发优势;在服务端打通了人才培养到项目孵化再到市场转化的闭环,有助于破解AI人才匮乏产生的一连串问题。简单来说,计算中心既在驱动产业升级,也在帮助城市孵化生长新的产业。

切换到城市的视角下,当人工智能成为城市智慧化转型必备的基础能力,更多城市正在进行高瞻远瞩的布局,并在算力的基础上深耕优势产业的转型、计算生态的探索和人才上的未雨绸缪,力图抓住人工智能时代的“先手棋”。

03

还有哪些城市AI大脑值得期待?

人工智能计算中心的浪潮才刚刚开始,还将有越来越多城市进场。

其中最有话题性的正是上海。

早在2019年的时候,上海就在工信部的支持下启动建设全国首个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同时在科技部的支持下启动建设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跑在了很多城市的前面。截至2020年底,上海市人工智能相关企业的数量已经有1298家,在全国范围内的比重为20%。庞大的产业规模意味着对人工智能算力的庞大需求,上海有必要在算力领域打造出新长板。

同时上海也是主办人工智能高端论坛最高频的城市之一,7月8-10日期间将举办第四届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华为也将在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期间举行主题为“共筑AI新高地,共赢智能新未来”的昇腾人工智能高峰论坛。

这会不会是华为和上海市围绕人工智能计算中心展开合作的契机?

同样有可能的还有大连。

作为拥有30个制造业大类的工业强市,大连在2019年就释放了打造“国内人工智能创新重要基地,形成创新能力强的千亿级产业集群”的信号,华为和大连金普新区还在4月份签署了“北方智能港”项目的合作协议,人工智能计算中心或许已经被列入日程当中。

主理人 | 张贺飞(Alter)

前媒体人、公关,现专职科技自媒体

虎嗅、钛媒体、36kr、创业邦、福布斯中国等专栏作者

0 人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