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彼岸,回望来时路
大风起兮,云飞扬;云飞扬兮,敢问路在何方? 这大概是许多基金申请者,尤其是初次申请者共同的状态。 站在起点,不知道课题向哪里延伸。
连你自己都是一脸懵逼,还劝别人来给你投钱。小哥哥、小姐姐,没有这样的投资人啊,即便你才高八斗、倾国倾城,评审连面都碰不到,上哪儿去见识你的无穷魅力呀。
做科研总是从不清晰到清晰,也总是从起点往后一步步展开。所以起点式思维简直是司空见惯。可是我们现在是找投资呀,是借钱呀。钱是不会借给那些懵逼项目的,它需要我们做成个“半成品”
。
“半成品”
顾名思义好了,半成品就是成品的一半啊,是你想好了或者预见到了成品是个什么样子了啦。
如果不知道成品是什么样子而讲半成品,你讲得清楚吗?所以,国自然的申请,实际上要求你必须站在出口,回望来时路。
你会执拗的争辩说,我就是站在起点,我就是看不清方向呀。如果你是真的看不清也没关系,说明你的课题进行得还不够深入,目前还不适合申请国自然。一步步往下做,做成半成品了,再去申请。
回望来时路
半成品也不是成品,说明还没有做完,怎么站在出口,回望来时路?
- 首先,任何一个实验,表型是基础。如果表型都没做出来,根本就不存在申请国自然投资的基础。一旦表型出来了,你就要思考,实现表型有几种可能。换言之,有了表型,就建立了出口式思维的立足点。
- 其次,出口式思维它是一种思维习惯。从出口往回倒推,推测机制的理论可能性。这样一方面把你的入口数据和出口数据更紧密的结合起来,另一方面也明确或者限定了上游信息流的流动方向。
- 第三,只有入口和出口,你的项目的数据也是不充分的。你的目的是搭一个框架,还需要一定的中间数据搭框架。紧紧抓住入口和出口,你的框架才更为合理。只有站在出口来思考问题,才会让你自己有更明确的方向感和框架感,也才会让评审有更明确的方向感和框架感。
举个例子吧,申请课题,你不能处于这样的状态:站在黄河岸边,高声吟唱,“滚滚黄河呀,你要带我去哪里”?而是要处于这样的状态,“哇塞,我竟然过了黄河了(表型必须证明)!咦,怎么过来的呢?” 站在彼岸,回望来时路。
(未完待续)
作者:Prof. Jin (bjinmcg@foxmail.com)
编辑:Chris L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