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自然基金的经济学逻辑——Prof. Jin 国自然系列讲座(一)

2023-02-28 20:07:12 浏览数 (2)

国际自然科学基金在本质上是一种经济行为,说白了就是贷款。既然是贷款,它自然会遵循一般的贷款逻辑。所有贷款最基本的考量点:风险和收益。**因此作为贷款申请人,也要始终围绕这两点,来进行思考。对风险和收益的描述越具体,就越能有助于放贷人做出决策。

国自然是小额贷款

国自然从来没有从经济学角度进行过描述,我们只能从它以前的放贷对象里进行猜测:国自然是小额贷款。四年60万,能干多少事?数量摆在这儿,就是一份小额贷款。所有小额贷款都遵循一个共同规则:清晰而有限的目标。就是说你不能要求一份小额贷款来帮你铺一条“青藏铁路”,你只能要求它给你的车站添置几台空调。

清晰而有限的目标:

国自然是小额贷款,你的科学目标就必须是有限的。

我们常常看到的标书就是通过蛋白质谱、基因组分析和表达谱分析,找出某分子的下游通路。

其实这应该叫做无限目标,首先是不可能做完,其次是得不到结果的可能性太大了。

你或许会争辩说,这些都必须做呀。我们指的不是你的课题该不该做哪些内容,而是说你的目标太大或者模糊不清,人家不愿意投资给你,要嘛是杯水车薪、要嘛是风险太高。怎么办呢?下一节半成品的概念会要求你做得差不多的时候再来申请。

清晰的目标又指的是什么呢?

一言以蔽之,就是一个“看得见”的结果。重点在某个节点的信息阐述得非常清楚,根据你的阐述,好像明天就能够得到一个有效的方案一样。

国自然投资的是半成品项目:

国自然要求大量的预实验,说明它不是一个风投项目,它的实质是追加投资,只投那些已经成功开展的半成品项目,只要加一点钱,马上就有可见产出的半成品项目。

如何来理解和把握这个半成品项目呢?

文章的基本框架和逻辑是被证明了的,但是一些重要节点还有待于证明。好比一所房子,基本框架已经搭好,但屋顶的选择呀,墙之间的连接呀,承重材料的选择呀,还没有完成。 对半成品的度一定要有个合适的把握。你既不能做得太少,让别人对你的项目没有信心;又不能做得太多,让人觉得不需要他来追加投资。从申请人的角度,其逻辑是“我有一个好项目,做了一半儿了,现在还差点钱”。记住你一定是项目差钱你才去申请贷款呀。

国自然是向”新兴行业”倾斜的:

国自然作为国家战略,它的投资目的就是鼓励创新。

用通俗一点的话来说,就是向“新兴行业”倾斜。

你若果是开个小饭店做个小旅馆,或许也能盈利,但人家不自助; 你若是开个“网店”或做个“网红主播”,说不定就能得到贷款。

如何理解“创新”呢?

这就得从我们如何理解“新”开始,所谓新就是越新鲜越好。

科研的创新,从本质上来说,就是解决(或者回答)前人解决(或者回答)不了的问题。

只要能解决问题,不管你用什么方法。这是一般的理性逻辑,放之四海而皆准。

但实际上我们对创新的不自觉的习惯理解是什么呢?

我们得利用最新的知识或者手段,去解决(或者回答)前人无法解决(或回答)的问题。这样的逻辑有它的合理性,它的心理预设是:以前的问题之所以不能解决,是受当时的认识或技术的局限。我们在申请课题的时候,要充分认识到这种人性的“非理性”。这样才能把握好真正的“创新”和人们预期的创新之间的区别。但不管如何,你最后都要人在情绪感受上“耳目一新”。

举个例子吧,十年前做miRNA,没人会质疑你创新性的问题。今年有人写了miRNA的本子,三个reviewers几乎是不耐烦的随手一枪就给毙了。怎么办?如果要做miRNA,得思考怎么在miRNA上做出新意来。

贷款就得突出“比较优势”:

“择优录取”的原则大家都懂,体现在生活的各个方面,因为“竞争像天空一样古老”嘛。 贷款也是遵循这样的原则,“择优录取”。这就要求你必须具有“比较优势”

什么是“比较优势”?

“比较”的内容是“明确的”、“固定的”、“雷同的”。

比如高考大家都比“数理化”,算算总分,确定一二三名。或者我们测个IQ,看看谁更聪明。

科研创新的”比较优势”它是开放的,需要突出你最与众不同的点

在你构思标书的时候,你的第一个问题不是你的课题有多么复杂,而是有多少人做类似的课题。大家都是相同领域,大家都做一样的课题,首先是审美疲劳,评审专家第一印象是“又来一个做xxx”的。

突出自己的比较优势:

首先一定要预测跟别人雷同的程度,在选题方向上突出你的比较优势,然后在此基础上完善课题的深度与复杂性,这样在同类课题中才能突显你的比较优势。

(未完待续)

作者:Prof. Jin (bjinmcg@foxmail.com)

编辑:Chris Lou

0 人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