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端经典面试题(有答案)_2023-03-01

2023-03-01 15:30:52 浏览数 (1)

ajax、axios、fetch的区别

(1)AJAX Ajax 即“AsynchronousJavascriptAndXML”(异步 JavaScript 和 XML),是指一种创建交互式网页应用的网页开发技术。它是一种在无需重新加载整个网页的情况下,能够更新部分网页的技术。通过在后台与服务器进行少量数据交换,Ajax 可以使网页实现异步更新。这意味着可以在不重新加载整个网页的情况下,对网页的某部分进行更新。传统的网页(不使用 Ajax)如果需要更新内容,必须重载整个网页页面。其缺点如下:

  • 本身是针对MVC编程,不符合前端MVVM的浪潮
  • 基于原生XHR开发,XHR本身的架构不清晰
  • 不符合关注分离(Separation of Concerns)的原则
  • 配置和调用方式非常混乱,而且基于事件的异步模型不友好。

(2)Fetch fetch号称是AJAX的替代品,是在ES6出现的,使用了ES6中的promise对象。Fetch是基于promise设计的。Fetch的代码结构比起ajax简单多。fetch不是ajax的进一步封装,而是原生js,没有使用XMLHttpRequest对象

fetch的优点:

  • 语法简洁,更加语义化
  • 基于标准 Promise 实现,支持 async/await
  • 更加底层,提供的API丰富(request, response)
  • 脱离了XHR,是ES规范里新的实现方式

fetch的缺点:

  • fetch只对网络请求报错,对400,500都当做成功的请求,服务器返回 400,500 错误码时并不会 reject,只有网络错误这些导致请求不能完成时,fetch 才会被 reject。
  • fetch默认不会带cookie,需要添加配置项: fetch(url, {credentials: 'include'})
  • fetch不支持abort,不支持超时控制,使用setTimeout及Promise.reject的实现的超时控制并不能阻止请求过程继续在后台运行,造成了流量的浪费
  • fetch没有办法原生监测请求的进度,而XHR可以

(3)Axios Axios 是一种基于Promise封装的HTTP客户端,其特点如下:

  • 浏览器端发起XMLHttpRequests请求
  • node端发起http请求
  • 支持Promise API
  • 监听请求和返回
  • 对请求和返回进行转化
  • 取消请求
  • 自动转换json数据
  • 客户端支持抵御XSRF攻击

call apply bind

题目描述:手写 call apply bind 实现

实现代码如下:

代码语言:javascript复制
Function.prototype.myCall = function (context, ...args) {
  if (!context || context === null) {
    context = window;
  }
  // 创造唯一的key值  作为我们构造的context内部方法名
  let fn = Symbol();
  context[fn] = this; //this指向调用call的函数
  // 执行函数并返回结果 相当于把自身作为传入的context的方法进行调用了
  return context[fn](...args);
};

// apply原理一致  只是第二个参数是传入的数组
Function.prototype.myApply = function (context, args) {
  if (!context || context === null) {
    context = window;
  }
  // 创造唯一的key值  作为我们构造的context内部方法名
  let fn = Symbol();
  context[fn] = this;
  // 执行函数并返回结果
  return context[fn](...args);
};

//bind实现要复杂一点  因为他考虑的情况比较多 还要涉及到参数合并(类似函数柯里化)

Function.prototype.myBind = function (context, ...args) {
  if (!context || context === null) {
    context = window;
  }
  // 创造唯一的key值  作为我们构造的context内部方法名
  let fn = Symbol();
  context[fn] = this;
  let _this = this;
  //  bind情况要复杂一点
  const result = function (...innerArgs) {
    // 第一种情况 :若是将 bind 绑定之后的函数当作构造函数,通过 new 操作符使用,则不绑定传入的 this,而是将 this 指向实例化出来的对象
    // 此时由于new操作符作用  this指向result实例对象  而result又继承自传入的_this 根据原型链知识可得出以下结论
    // this.__proto__ === result.prototype   //this instanceof result =>true
    // this.__proto__.__proto__ === result.prototype.__proto__ === _this.prototype; //this instanceof _this =>true
    if (this instanceof _this === true) {
      // 此时this指向指向result的实例  这时候不需要改变this指向
      this[fn] = _this;
      this[fn](...[...args, ...innerArgs]); //这里使用es6的方法让bind支持参数合并
    } else {
      // 如果只是作为普通函数调用  那就很简单了 直接改变this指向为传入的context
      context[fn](...[...args, ...innerArgs]);
    }
  };
  // 如果绑定的是构造函数 那么需要继承构造函数原型属性和方法
  // 实现继承的方式: 使用Object.create
  result.prototype = Object.create(this.prototype);
  return result;
};

//用法如下

// function Person(name, age) {
//   console.log(name); //'我是参数传进来的name'
//   console.log(age); //'我是参数传进来的age'
//   console.log(this); //构造函数this指向实例对象
// }
// // 构造函数原型的方法
// Person.prototype.say = function() {
//   console.log(123);
// }
// let obj = {
//   objName: '我是obj传进来的name',
//   objAge: '我是obj传进来的age'
// }
// // 普通函数
// function normalFun(name, age) {
//   console.log(name);   //'我是参数传进来的name'
//   console.log(age);   //'我是参数传进来的age'
//   console.log(this); //普通函数this指向绑定bind的第一个参数 也就是例子中的obj
//   console.log(this.objName); //'我是obj传进来的name'
//   console.log(this.objAge); //'我是obj传进来的age'
// }

// 先测试作为构造函数调用
// let bindFun = Person.myBind(obj, '我是参数传进来的name')
// let a = new bindFun('我是参数传进来的age')
// a.say() //123

// 再测试作为普通函数调用
// let bindFun = normalFun.myBind(obj, '我是参数传进来的name')
//  bindFun('我是参数传进来的age')

代码输出问题

代码语言:javascript复制
function A(){
}
function B(a){
  this.a = a;
}
function C(a){
  if(a){
this.a = a;
  }
}
A.prototype.a = 1;
B.prototype.a = 1;
C.prototype.a = 1;

console.log(new A().a);
console.log(new B().a);
console.log(new C(2).a);

输出结果:1 undefined 2

解析:

  1. console.log(new A().a),new A()为构造函数创建的对象,本身没有a属性,所以向它的原型去找,发现原型的a属性的属性值为1,故该输出值为1;
  2. console.log(new B().a),ew B()为构造函数创建的对象,该构造函数有参数a,但该对象没有传参,故该输出值为undefined;
  3. console.log(new C(2).a),new C()为构造函数创建的对象,该构造函数有参数a,且传的实参为2,执行函数内部,发现if为真,执行this.a = 2,故属性a的值为2。

代码输出结果

代码语言:javascript复制
var x = 3;
var y = 4;
var obj = {
    x: 1,
    y: 6,
    getX: function() {
        var x = 5;
        return function() {
            return this.x;
        }();
    },
    getY: function() {
        var y = 7;
        return this.y;
    }
}
console.log(obj.getX()) // 3
console.log(obj.getY()) // 6

输出结果:3 6

解析:

  1. 我们知道,匿名函数的this是指向全局对象的,所以this指向window,会打印出3;
  2. getY是由obj调用的,所以其this指向的是obj对象,会打印出6。

代码输出结果

代码语言:javascript复制
async function async1 () {
  await async2();
  console.log('async1');
  return 'async1 success'
}
async function async2 () {
  return new Promise((resolve, reject) => {
    console.log('async2')
    reject('error')
  })
}
async1().then(res => console.log(res))

输出结果如下:

代码语言:javascript复制
async2
Uncaught (in promise) error

可以看到,如果async函数中抛出了错误,就会终止错误结果,不会继续向下执行。

如果想要让错误不足之处后面的代码执行,可以使用catch来捕获:

代码语言:javascript复制
async function async1 () {
  await Promise.reject('error!!!').catch(e => console.log(e))
  console.log('async1');
  return Promise.resolve('async1 success')
}
async1().then(res => console.log(res))
console.log('script start')

这样的输出结果就是:

代码语言:javascript复制
script start
error!!!
async1
async1 success

代码输出结果

代码语言:javascript复制
var friendName = 'World';
(function() {
  if (typeof friendName === 'undefined') {
    var friendName = 'Jack';
    console.log('Goodbye '   friendName);
  } else {
    console.log('Hello '   friendName);
  }
})();

输出结果:Goodbye Jack

我们知道,在 JavaScript中, Function 和 var 都会被提升(变量提升),所以上面的代码就相当于:

代码语言:javascript复制
var name = 'World!';
(function () {
    var name;
    if (typeof name === 'undefined') {
        name = 'Jack';
        console.log('Goodbye '   name);
    } else {
        console.log('Hello '   name);
    }
})();

这样,答案就一目了然了。

参考 前端进阶面试题详细解答

代码输出结果

代码语言:javascript复制
console.log(1);

setTimeout(() => {
  console.log(2);
  Promise.resolve().then(() => {
    console.log(3)
  });
});

new Promise((resolve, reject) => {
  console.log(4)
  resolve(5)
}).then((data) => {
  console.log(data);
})

setTimeout(() => {
  console.log(6);
})

console.log(7);

代码输出结果如下:

代码语言:javascript复制
1
4
7
5
2
3
6

代码执行过程如下:

  1. 首先执行scrip代码,打印出1;
  2. 遇到第一个定时器setTimeout,将其加入到宏任务队列;
  3. 遇到Promise,执行里面的同步代码,打印出4,遇到resolve,将其加入到微任务队列;
  4. 遇到第二个定时器setTimeout,将其加入到红任务队列;
  5. 执行script代码,打印出7,至此第一轮执行完成;
  6. 指定微任务队列中的代码,打印出resolve的结果:5;
  7. 执行宏任务中的第一个定时器setTimeout,首先打印出2,然后遇到 Promise.resolve().then(),将其加入到微任务队列;
  8. 执行完这个宏任务,就开始执行微任务队列,打印出3;
  9. 继续执行宏任务队列中的第二个定时器,打印出6。

什么是 XSS 攻击?

(1)概念

XSS 攻击指的是跨站脚本攻击,是一种代码注入攻击。攻击者通过在网站注入恶意脚本,使之在用户的浏览器上运行,从而盗取用户的信息如 cookie 等。

XSS 的本质是因为网站没有对恶意代码进行过滤,与正常的代码混合在一起了,浏览器没有办法分辨哪些脚本是可信的,从而导致了恶意代码的执行。

攻击者可以通过这种攻击方式可以进行以下操作:

  • 获取页面的数据,如DOM、cookie、localStorage;
  • DOS攻击,发送合理请求,占用服务器资源,从而使用户无法访问服务器;
  • 破坏页面结构;
  • 流量劫持(将链接指向某网站);
(2)攻击类型

XSS 可以分为存储型、反射型和 DOM 型:

  • 存储型指的是恶意脚本会存储在目标服务器上,当浏览器请求数据时,脚本从服务器传回并执行。
  • 反射型指的是攻击者诱导用户访问一个带有恶意代码的 URL 后,服务器端接收数据后处理,然后把带有恶意代码的数据发送到浏览器端,浏览器端解析这段带有 XSS 代码的数据后当做脚本执行,最终完成 XSS 攻击。
  • DOM 型指的通过修改页面的 DOM 节点形成的 XSS。

1)存储型 XSS 的攻击步骤:

  1. 攻击者将恶意代码提交到⽬标⽹站的数据库中。
  2. ⽤户打开⽬标⽹站时,⽹站服务端将恶意代码从数据库取出,拼接在 HTML 中返回给浏览器。
  3. ⽤户浏览器接收到响应后解析执⾏,混在其中的恶意代码也被执⾏。
  4. 恶意代码窃取⽤户数据并发送到攻击者的⽹站,或者冒充⽤户的⾏为,调⽤⽬标⽹站接⼝执⾏攻击者指定的操作。

这种攻击常⻅于带有⽤户保存数据的⽹站功能,如论坛发帖、商品评论、⽤户私信等。

2)反射型 XSS 的攻击步骤:

  1. 攻击者构造出特殊的 URL,其中包含恶意代码。
  2. ⽤户打开带有恶意代码的 URL 时,⽹站服务端将恶意代码从 URL 中取出,拼接在 HTML 中返回给浏览器。
  3. ⽤户浏览器接收到响应后解析执⾏,混在其中的恶意代码也被执⾏。
  4. 恶意代码窃取⽤户数据并发送到攻击者的⽹站,或者冒充⽤户的⾏为,调⽤⽬标⽹站接⼝执⾏攻击者指定的操作。

反射型 XSS 跟存储型 XSS 的区别是:存储型 XSS 的恶意代码存在数据库⾥,反射型 XSS 的恶意代码存在 URL ⾥。

反射型 XSS 漏洞常⻅于通过 URL 传递参数的功能,如⽹站搜索、跳转等。 由于需要⽤户主动打开恶意的 URL 才能⽣效,攻击者往往会结合多种⼿段诱导⽤户点击。

3)DOM 型 XSS 的攻击步骤:

  1. 攻击者构造出特殊的 URL,其中包含恶意代码。
  2. ⽤户打开带有恶意代码的 URL。
  3. ⽤户浏览器接收到响应后解析执⾏,前端 JavaScript 取出 URL 中的恶意代码并执⾏。
  4. 恶意代码窃取⽤户数据并发送到攻击者的⽹站,或者冒充⽤户的⾏为,调⽤⽬标⽹站接⼝执⾏攻击者指定的操作。

DOM 型 XSS 跟前两种 XSS 的区别:DOM 型 XSS 攻击中,取出和执⾏恶意代码由浏览器端完成,属于前端JavaScript ⾃身的安全漏洞,⽽其他两种 XSS 都属于服务端的安全漏洞。

常见的图片格式及使用场景

(1)BMP,是无损的、既支持索引色也支持直接色的点阵图。这种图片格式几乎没有对数据进行压缩,所以BMP格式的图片通常是较大的文件。

(2)GIF是无损的、采用索引色的点阵图。采用LZW压缩算法进行编码。文件小,是GIF格式的优点,同时,GIF格式还具有支持动画以及透明的优点。但是GIF格式仅支持8bit的索引色,所以GIF格式适用于对色彩要求不高同时需要文件体积较小的场景。

(3)JPEG是有损的、采用直接色的点阵图。JPEG的图片的优点是采用了直接色,得益于更丰富的色彩,JPEG非常适合用来存储照片,与GIF相比,JPEG不适合用来存储企业Logo、线框类的图。因为有损压缩会导致图片模糊,而直接色的选用,又会导致图片文件较GIF更大。

(4)PNG-8是无损的、使用索引色的点阵图。PNG是一种比较新的图片格式,PNG-8是非常好的GIF格式替代者,在可能的情况下,应该尽可能的使用PNG-8而不是GIF,因为在相同的图片效果下,PNG-8具有更小的文件体积。除此之外,PNG-8还支持透明度的调节,而GIF并不支持。除非需要动画的支持,否则没有理由使用GIF而不是PNG-8。

(5)PNG-24是无损的、使用直接色的点阵图。PNG-24的优点在于它压缩了图片的数据,使得同样效果的图片,PNG-24格式的文件大小要比BMP小得多。当然,PNG24的图片还是要比JPEG、GIF、PNG-8大得多。

(6)SVG是无损的矢量图。SVG是矢量图意味着SVG图片由直线和曲线以及绘制它们的方法组成。当放大SVG图片时,看到的还是线和曲线,而不会出现像素点。这意味着SVG图片在放大时,不会失真,所以它非常适合用来绘制Logo、Icon等。

(7)WebP是谷歌开发的一种新图片格式,WebP是同时支持有损和无损压缩的、使用直接色的点阵图。从名字就可以看出来它是为Web而生的,什么叫为Web而生呢?就是说相同质量的图片,WebP具有更小的文件体积。现在网站上充满了大量的图片,如果能够降低每一个图片的文件大小,那么将大大减少浏览器和服务器之间的数据传输量,进而降低访问延迟,提升访问体验。目前只有Chrome浏览器和Opera浏览器支持WebP格式,兼容性不太好。

  • 在无损压缩的情况下,相同质量的WebP图片,文件大小要比PNG小26%;
  • 在有损压缩的情况下,具有相同图片精度的WebP图片,文件大小要比JPEG小25%~34%;
  • WebP图片格式支持图片透明度,一个无损压缩的WebP图片,如果要支持透明度只需要22%的格外文件大小。

代码输出问题

代码语言:javascript复制
window.number = 2;
var obj = {
 number: 3,
 db1: (function(){
   console.log(this);
   this.number *= 4;
   return function(){
     console.log(this);
     this.number *= 5;
   }
 })()
}
var db1 = obj.db1;
db1();
obj.db1();
console.log(obj.number);     // 15
console.log(window.number);  // 40

这道题目看清起来有点乱,但是实际上是考察this指向的:

  1. 执行db1()时,this指向全局作用域,所以window.number 4 = 8,然后执行匿名函数, 所以window.number 5 = 40;
  2. 执行obj.db1();时,this指向obj对象,执行匿名函数,所以obj.numer * 5 = 15。

iframe 有那些优点和缺点?

iframe 元素会创建包含另外一个文档的内联框架(即行内框架)。

优点:

  • 用来加载速度较慢的内容(如广告)
  • 可以使脚本可以并行下载
  • 可以实现跨子域通信

缺点:

  • iframe 会阻塞主页面的 onload 事件
  • 无法被一些搜索引擎索识别
  • 会产生很多页面,不容易管理

对BFC的理解,如何创建BFC

先来看两个相关的概念:

  • Box: Box 是 CSS 布局的对象和基本单位,⼀个⻚⾯是由很多个 Box 组成的,这个Box就是我们所说的盒模型。
  • Formatting context:块级上下⽂格式化,它是⻚⾯中的⼀块渲染区域,并且有⼀套渲染规则,它决定了其⼦元素将如何定位,以及和其他元素的关系和相互作⽤。

块格式化上下文(Block Formatting Context,BFC)是Web页面的可视化CSS渲染的一部分,是布局过程中生成块级盒子的区域,也是浮动元素与其他元素的交互限定区域。

通俗来讲:BFC是一个独立的布局环境,可以理解为一个容器,在这个容器中按照一定规则进行物品摆放,并且不会影响其它环境中的物品。如果一个元素符合触发BFC的条件,则BFC中的元素布局不受外部影响。

创建BFC的条件:

  • 根元素:body;
  • 元素设置浮动:float 除 none 以外的值;
  • 元素设置绝对定位:position (absolute、fixed);
  • display 值为:inline-block、table-cell、table-caption、flex等;
  • overflow 值为:hidden、auto、scroll;

BFC的特点:

  • 垂直方向上,自上而下排列,和文档流的排列方式一致。
  • 在BFC中上下相邻的两个容器的margin会重叠
  • 计算BFC的高度时,需要计算浮动元素的高度
  • BFC区域不会与浮动的容器发生重叠
  • BFC是独立的容器,容器内部元素不会影响外部元素
  • 每个元素的左margin值和容器的左border相接触

BFC的作用:

  • 解决margin的重叠问题:由于BFC是一个独立的区域,内部的元素和外部的元素互不影响,将两个元素变为两个BFC,就解决了margin重叠的问题。
  • 解决高度塌陷的问题:在对子元素设置浮动后,父元素会发生高度塌陷,也就是父元素的高度变为0。解决这个问题,只需要把父元素变成一个BFC。常用的办法是给父元素设置overflow:hidden
  • 创建自适应两栏布局:可以用来创建自适应两栏布局:左边的宽度固定,右边的宽度自适应。
代码语言:css复制
.left{
     width: 100px;
     height: 200px;
     background: red;
     float: left;
 }
 .right{
     height: 300px;
     background: blue;
     overflow: hidden;
 }

<div class="left"></div>
<div class="right"></div>

左侧设置float:left,右侧设置overflow: hidden。这样右边就触发了BFC,BFC的区域不会与浮动元素发生重叠,所以两侧就不会发生重叠,实现了自适应两栏布局。

并发与并行的区别?

  • 并发是宏观概念,我分别有任务 A 和任务 B,在一段时间内通过任务间的切换完成了这两个任务,这种情况就可以称之为并发。
  • 并行是微观概念,假设 CPU 中存在两个核心,那么我就可以同时完成任务 A、B。同时完成多个任务的情况就可以称之为并行。

同步和异步的区别

  • 同步指的是当一个进程在执行某个请求时,如果这个请求需要等待一段时间才能返回,那么这个进程会一直等待下去,直到消息返回为止再继续向下执行。
  • 异步指的是当一个进程在执行某个请求时,如果这个请求需要等待一段时间才能返回,这个时候进程会继续往下执行,不会阻塞等待消息的返回,当消息返回时系统再通知进程进行处理。

代码输出结果

代码语言:javascript复制
function foo(something){
    this.a = something
}

var obj1 = {
    foo: foo
}

var obj2 = {}

obj1.foo(2); 
console.log(obj1.a); // 2

obj1.foo.call(obj2, 3);
console.log(obj2.a); // 3

var bar = new obj1.foo(4)
console.log(obj1.a); // 2
console.log(bar.a); // 4

输出结果: 2 3 2 4

解析:

  1. 首先执行obj1.foo(2); 会在obj中添加a属性,其值为2。之后执行obj1.a,a是右obj1调用的,所以this指向obj,打印出2;
  2. 执行 obj1.foo.call(obj2, 3) 时,会将foo的this指向obj2,后面就和上面一样了,所以会打印出3;
  3. obj1.a会打印出2;
  4. 最后就是考察this绑定的优先级了,new 绑定是比隐式绑定优先级高,所以会输出4。

对Service Worker的理解

Service Worker 是运行在浏览器背后的独立线程,一般可以用来实现缓存功能。使用 Service Worker的话,传输协议必须为 HTTPS。因为 Service Worker 中涉及到请求拦截,所以必须使用 HTTPS 协议来保障安全。

Service Worker 实现缓存功能一般分为三个步骤:首先需要先注册 Service Worker,然后监听到 install 事件以后就可以缓存需要的文件,那么在下次用户访问的时候就可以通过拦截请求的方式查询是否存在缓存,存在缓存的话就可以直接读取缓存文件,否则就去请求数据。以下是这个步骤的实现:

代码语言:javascript复制
// index.js
if (navigator.serviceWorker) {
  navigator.serviceWorker
    .register('sw.js')
    .then(function(registration) {
      console.log('service worker 注册成功')
    })
    .catch(function(err) {
      console.log('servcie worker 注册失败')
    })
}
// sw.js
// 监听 `install` 事件,回调中缓存所需文件
self.addEventListener('install', e => {
  e.waitUntil(
    caches.open('my-cache').then(function(cache) {
      return cache.addAll(['./index.html', './index.js'])
    })
  )
})
// 拦截所有请求事件
// 如果缓存中已经有请求的数据就直接用缓存,否则去请求数据
self.addEventListener('fetch', e => {
  e.respondWith(
    caches.match(e.request).then(function(response) {
      if (response) {
        return response
      }
      console.log('fetch source')
    })
  )
})

打开页面,可以在开发者工具中的 Application 看到 Service Worker 已经启动了: 在 Cache 中也可以发现所需的文件已被缓存:

文档声明(Doctype)和<!Doctype html>有何作用? 严格模式与混杂模式如何区分?它们有何意义?

文档声明的作用: 文档声明是为了告诉浏览器,当前HTML文档使用什么版本的HTML来写的,这样浏览器才能按照声明的版本来正确的解析。

的作用:<!doctype html> 的作用就是让浏览器进入标准模式,使用最新的 HTML5 标准来解析渲染页面;如果不写,浏览器就会进入混杂模式,我们需要避免此类情况发生。

严格模式与混杂模式的区分:

  • 严格模式: 又称为标准模式,指浏览器按照W3C标准解析代码;
  • 混杂模式: 又称怪异模式、兼容模式,是指浏览器用自己的方式解析代码。混杂模式通常模拟老式浏览器的行为,以防止老站点无法工作;

区分:网页中的DTD,直接影响到使用的是严格模式还是浏览模式,可以说DTD的使用与这两种方式的区别息息相关。

  • 如果文档包含严格的DOCTYPE ,那么它一般以严格模式呈现(严格 DTD ——严格模式);
  • 包含过渡 DTDURIDOCTYPE ,也以严格模式呈现,但有过渡 DTD 而没有 URI (统一资源标识符,就是声明最后的地址)会导致页面以混杂模式呈现(有 URI 的过渡 DTD ——严格模式;没有 URI 的过渡 DTD ——混杂模式);
  • DOCTYPE 不存在或形式不正确会导致文档以混杂模式呈现(DTD不存在或者格式不正确——混杂模式);
  • HTML5 没有 DTD ,因此也就没有严格模式与混杂模式的区别,HTML5 有相对宽松的 法,实现时,已经尽可能大的实现了向后兼容(HTML5 没有严格和混杂之分)。

总之,严格模式让各个浏览器统一执行一套规范兼容模式保证了旧网站的正常运行。

代码输出结果

代码语言:javascript复制
const async1 = async () => {
  console.log('async1');
  setTimeout(() => {
    console.log('timer1')
  }, 2000)
  await new Promise(resolve => {
    console.log('promise1')
  })
  console.log('async1 end')
  return 'async1 success'
} 
console.log('script start');
async1().then(res => console.log(res));
console.log('script end');
Promise.resolve(1)
  .then(2)
  .then(Promise.resolve(3))
  .catch(4)
  .then(res => console.log(res))
setTimeout(() => {
  console.log('timer2')
}, 1000)

输出结果如下:

代码语言:javascript复制
script start
async1
promise1
script end
1
timer2
timer1

代码的执行过程如下:

  1. 首先执行同步带吗,打印出script start;
  2. 遇到定时器timer1将其加入宏任务队列;
  3. 之后是执行Promise,打印出promise1,由于Promise没有返回值,所以后面的代码不会执行;
  4. 然后执行同步代码,打印出script end;
  5. 继续执行下面的Promise,.then和.catch期望参数是一个函数,这里传入的是一个数字,因此就会发生值渗透,将resolve(1)的值传到最后一个then,直接打印出1;
  6. 遇到第二个定时器,将其加入到微任务队列,执行微任务队列,按顺序依次执行两个定时器,但是由于定时器时间的原因,会在两秒后先打印出timer2,在四秒后打印出timer1。

代码输出结果

代码语言:javascript复制
const promise = Promise.resolve().then(() => {
  return promise;
})
promise.catch(console.err)

输出结果如下:

代码语言:javascript复制
Uncaught (in promise) TypeError: Chaining cycle detected for promise #<Promise>

这里其实是一个坑,.then.catch 返回的值不能是 promise 本身,否则会造成死循环。

display:none与visibility:hidden的区别

这两个属性都是让元素隐藏,不可见。两者区别如下:

(1)在渲染树中

  • display:none会让元素完全从渲染树中消失,渲染时不会占据任何空间;
  • visibility:hidden不会让元素从渲染树中消失,渲染的元素还会占据相应的空间,只是内容不可见。

(2)是否是继承属性

  • display:none是非继承属性,子孙节点会随着父节点从渲染树消失,通过修改子孙节点的属性也无法显示;
  • visibility:hidden是继承属性,子孙节点消失是由于继承了hidden,通过设置visibility:visible可以让子孙节点显示; (3)修改常规文档流中元素的 display 通常会造成文档的重排,但是修改visibility属性只会造成本元素的重绘;

(4)如果使用读屏器,设置为display:none的内容不会被读取,设置为visibility:hidden的内容会被读取。

0 人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