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试有哪些陷阱?

2023-03-02 15:46:11 浏览数 (2)

最近在看《测试反模式:有效规避常见的92种测试陷阱》,书中的内容划分得太细了。但它引导笔者去做了更多的思考,虽然这本书的出版时间比较早(2015年),但很多测试陷阱依旧存在,推荐大家阅读。下面分享几个自己的观察和思考。

所谓的反模式, 是指用来解决问题的带有共同性的不良方法。它们已经经过研究并分类,以防止日后重蹈覆辙,并能在研发尚未投产时辨认出来。

01

沉迷功能测试,忽视代码能力

虽然说业务测试是测试工作的本质,所有的技术都应该为业务服务,有了一定的代码能力后,可以更好地辅助测试,不论是从风险分析还是测试效能提升来看,都是有益无害的。但很多人却不屑去学习代码,认为那是开发的事,如果测试人员有代码能力了,为什么不去做开发(开发比测试高一等?)。测试学习代码是不务正业,点点点的业务测试才是测试的王道。

这类想法其实很危险,因为业务能力的可迁移性很小(特殊行业如银行、证券类、专业领域性强的行业除外),那么当你换家公司时,你的业务积累并不能成为很大的优秀。而代码能力是通过用的,它可以协助你完成代码走读,快速熟悉系统,对系统做更高层次层次地分析。同时,有一定代码能力的人,还可以通过编写各类小工具,来提升测试效率。

懂代码,一定会让你在测试路上走得更远,它不影响你对业务的理解。两条腿走路,会更稳。

02

沉迷自动化测试,忽视实际效果

自动化测试仿佛成为测试团队的标配。理想情况下,自动化测试确实能提升效率,但是它有很多前提和约束条件,并不是写个框架,跑几个用例就能够解决的。笔者见过太多自动化测试平台,每天执行的有效用例数不超过100个,那有什么意义呢?

在落地自动化测试前,需要从研发侧产出标准化的内容,比如接口测试,如果没有标准、有效的接口文档,而是让测试通过抓包来编写接口测试用例,其实是没什么意义的。维护成本过高。如何设计接口业务场景,如何准备测试数据,如何设计有效的断言,才是接口测试的核心,而不是去追求所谓的接口覆盖率。

标准化、自动化、持续化,自动化测试才能形成有效的战斗力,为业务提供更多质量保障。

03

沉迷马上就干,忽视测试策略和设计

在敏捷测试的环境下,速度并不是唯一追求。时间紧,任务重,直接开干最重要?如果没有全局的思考,只依赖当前迭代的需求内容进行测试,很容易一叶障目,忽略全局。设计测试策略的目标是“减少缺陷的出现和发布”。其中“减少缺陷的出现”可以通过测试前移等方法来解决,在进行软件需求分析和架构设计的时候发现缺陷;而“减少缺陷发布”可以使用各种测试方法、技术来验证和测试编码完成的功能。

在一些核心特性的迭代中,在一些基础能力构建的迭代中,还是需要停下来,好好思考一下如何开展更有效的测试方法,我们需要提前为这个迭代的测试活动做些什么。

当然,这份测试策略不宜太长,一页内最好,要保证团队所有成员能够随时看到这份策略并得到团队的整体认可。

04

沉迷发现缺陷,忽视缺陷预防

手里有锤子,哪里都是钉子。缺陷是质量保障活动过程中的伴随物,并不是最终的目标。测试不应该以发现缺陷为荣。片面所求缺陷数量,测试的目标会变成破坏软件,测试人员绞尽脑汁多提Bug。而开发的目标是实现功能,Bug越多说明实现效率越低。这种追求数量的度量方式很容易引发团队的割裂、针对重大线上问题的追责、质量工作重点的偏离等现象。

测试活动多数情况已经由验证质量、发现问题,转化为构建质量,预防问题,更多地从全员质量意识构建的场景下,去思考如何提升测试效率,更符合当下研发团队对测试的要求。

05

沉迷测试环节,忽视整体效能

当我们提到提升测试效率时,往往想到的都是提升测试执行效率、提升自动化水平。这些活动确实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测试环节的效能。但是从更大的软件测试生命周期(STLC)来看,测试是否是流程链路上的最大瓶颈?最大的返工和浪费是否发现在的测试环节?

在测试活动的执行过程中,我们不要忽略了团队的目标。我们需要从更高的维度去保障质量。测试左移,确认验收条件,避免返工。测试右移,线上产品监控,提前发现问题。都是测试人员可以去改进的点,可能会有更大的发现和收获。

06

习惯了的事,也不总是对的。当下舒服的,也不一定是正确的。软件行业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怪企业对测试人员的技术要求不断的提高。而是应该庆幸测试的门槛越来越高,你才有更多的机会脱颖而出。

否则,凭什么是你?

0 人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