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时间角度抽丝剥茧地理解PFS(Progression-Free Survival)的事件与删失

2023-03-03 14:05:02 浏览数 (1)

所有的肿瘤项目,都会用到PFS。PFS规则复杂,删失情况多。刚刚接触这部分,往往是既不理解为什么要做这么复杂,也不知道怎么把逻辑简化,导致代码又乱又长。

所有的TTE(time-to-event)分析,都是判断起点和终点。

起点:随机日期(单臂试验首次用药日期)

终点:肿瘤进展(PD)日期或死亡日期中的较早者。

PFS表示的是维持病情稳定的时间,时间越长,表明受益越大。

肿瘤评估往往是间隔一段时间做一次的,比如说6周± 7天评估一次。这就表明,PD日期,并不是一个客观的事物变化的日期,而是一个主观的去观察事物变化的日期。当观察到PD时,实际上表示在上一次评估和当前评估之间的某个时间点发生了疾病进展。

由此导致PFS容易受到评估时间设计、以及实操过程中人为因素的影响。正所谓,只要不观察,就不会发生PD!

常见的两种CENSOR情形:

(1)连续缺失两次肿瘤评估。还是以6周± 7天为例子,如果受试者连续14周都没有进行评估,之后呢,又发现了PD。那我们很难判断PD是什么时间发生的。有凑数的嫌疑。所以当发生这一情形的时候,要算作CENSOR。

(2)进行了新抗肿瘤用药。如果进行了新抗肿瘤用药,则很难判断疗效是受谁影响。所以算作CENSOR。

需要指出的是,缺失两次肿瘤评估的日期,暗含在数据中,但不会直接在数据中收集。而且在收集到的肿瘤评估数据的开始 、中间和结束各个部分,都有可能存在缺失两次肿瘤评估的情况。

还是以6周± 7天为例子,比如自起点后14周内无任何肿瘤评估,然后发生了死亡,则也算CENSOR;自最后一条收集到的肿瘤评估日期后14周内无肿瘤评估,然后又发生了死亡,则也算CENSOR。

用流程图来表示,就是这样:

图中M/N表示:缺失两次肿瘤评估日期或新抗肿瘤治疗开始日期的较早者。

0 人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