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ython 如果同一秒内调用接口会出现重复操作

2023-03-17 14:07:24 浏览数 (2)

在Python中,如果同一秒内调用接口会出现重复操作的情况,这可能会导致系统性能的下降和出现不必要的错误。为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我们需要采取一些措施来优化系统性能并避免重复操作。

一种解决方案是使用缓存技术。缓存技术可以将数据存储在快速且易于访问的内存中,在需要时能够快速检索数据,从而减少系统进行重复计算来检索相同数据的次数。

举个例子,假设我们的系统需要从外部API获取客户订单列表,每次系统需要此处客户订单列表时,就会发送一个请求到API中获取订单列表,这个列表的更新频率较小。这种情况下,就可能会出现重复请求的情况导致了性能问题。

通过使用缓存,我们可以使系统仅对订单列表提交一次请求并将其保存在内存中。如果系统需要在同一秒内再次访问订单列表,它可以从缓存中获取数据,而不是再次向API发送请求。

为实现缓存的功能,我们需要创建一个专门用于管理缓存的类。该类应包含一个用于存储API请求和响应对象键值对的映射。在我们的示例中,键是API请求,值是API响应。

该类应定义一个函数,该函数接受一个API请求对象作为参数,并返回响应对象。该函数应首先检查映射中是否存在请求对象。如果请求已经存在,则函数应立即从映射中返回响应对象。否则,函数应向API发送请求,然后将API响应保存到映射中,并将其返回。

下面是如何实现这个缓存类的示例代码:

代码语言:txt复制
class OrderCache:

    def __init__(self):
        self.cache_map = {}

    def get_order_list(self, request):
        if request in self.cache_map and (time.time() - self.cache_map[request]['time'] < 1):
            return self.cache_map[request]['response']
        else:
            api_response = api_service.send_request(request)
            response = transform_response_data(api_response)
            self.cache_map[request] = {'response': response, 'time': time.time()}
            return response

在上面的示例代码中,我们定义了一个名为 OrderCache 的类,该类包含一个名为 cache_map 的字典,用于存储 API 请求和响应的映射。该类还定义了一个名为 get_order_list 的函数,用于检查缓存中是否包含请求对象。如果缓存已经存在,则函数将返回缓存中存在的响应对象。否则,函数将调用 API 并将响应保存到缓存中,然后返回响应对象。

在此示例代码中,我们使用了time.time()函数来判断请求是否在同一秒内进行,并且我们假设同一秒的时间为1秒。

这种缓存方法对于低并发的系统和数据变化不频繁的场景非常有效。但是,如果数据变化很频繁,我们可能需要使用时间为基础的缓存机制。

另一种方法是使用基于时间的缓存。在这种方法中,从接口获取的数据将被存储在缓存中,在限定时间内可以从缓存中快速检索数据。在过期之后,数据将从缓存中删除以确保后续请求从接口检索到的是最新数据。

当处理数据频繁变化的数据时,比如股票价格,天气数据或新闻文章,采用基于时间的缓存是非常有用的。由于这些数据不断变化,确保检索到的数据是最新的是非常必要的,因此基于时间的缓存就显得尤为重要。

实现基于时间的缓存可以使用Python的datetime和threading类,在一个线程中生成和存储缓存数据,在另一个线程中定时更新和清理过期的缓存,保证在一定时间内数据的有效性。

这里是使用Python实现基于时间的缓存的代码:

代码语言:txt复制
class OrderCache:

    def __init__(self, expire_time):
        self.cache_dict = {}
        self.expire_time = expire_time
        t = threading.Thread(target=self.timer)
        t.setDaemon(True)
        t.start()

    def timer(self):
        while True:
            stay_at_least = self.expire_time   10
            for key in self.cache_dict.keys():
                delta = (datetime.datetime.now() - self.cache_dict[key]['time'])
                if delta.total_seconds() > self.expire_time:
                    self.cache_dict.pop(key)
                elif delta.total_seconds() < stay_at_least:
                    stay_at_least = delta.total_seconds()   10
            new_exp = int(stay_at_least if stay_at_least > 0 else self.expire_time   10)
            time.sleep(new_exp)

    def get_order_list(self, request):
        if request in self.cache_dict:
            return self.cache_dict[request]['response']
        else:
            api_response = api_service.send_request(request)
            response = transform_response_data(api_response)
            self.cache_dict[request] = {'response': response, 'time': datetime.datetime.now()}
            return response

在上述代码中,我们定义了一个名为 OrderCache 的类,其中包含用于设置缓存时间的 expire_time 参数。我们还包含了一个名为 timer 的函数,用于在另一个线程中更新并清理过期的缓存。timer 函数会循环遍历所有已经存储在缓存中的数据,检查是否过期并删除其缓存数据。上述代码在这里设置了最短时间为 10 秒,所以即使过期时间没有设定这个10秒也是必定存在的。由于使用了线程并需要考虑线程同步,因此使用了线程安全的字典。

在之前的示例代码中,我们使用了字典来保存缓存对象。但是,在这个示例代码中,我们使用 threading 类创建了一个单独的线程来检查和清除缓存。由于多个线程可能同时访问和更新内存中的对象,所以我们在这里使用了一个线程安全的字典,以确保线程安全。

无论是使用基于缓存的方法还是基于时间的缓存机制,Python提供了很多实现的方法,让我们可以更方便地综合使用这两种机制,优化系统性能,避免无谓的请求操作。

在项大并发处理中的性能方面,我们应该综合考虑缓存有效期,超时重试,请求去重等各种方案。然而,在一些低并发的场景中使用缓存技术就可以大大提高系统的性能和稳定性。

0 人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