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想说:“要找次优解,最优解风险大”

2023-03-22 18:10:44 浏览数 (1)

看了一篇对李想的专访,很有意思,可以看到一个牛人是怎么思考、怎么做事的。

李想纯粹、敏感、有竞争感。

李想怎么解决问题呢?

对于熟悉的领域,他可以对问题自行拆解,形成1、2、3、4点。

对于陌生的领域,他会套用自己熟悉的框架,得到一个答案,他自己要求这个答案要是准确的、完整的、无懈可击的。

李想的学习方法是研究大公司,研究阿里、华为、字节。

他经常复盘,找到自己的盲区,评估盲区带来的影响,并且一定要解决掉这个盲区。

李想喜欢挑战自己的成长极限,他经常说:“一个人想改变世界,必须先改变自己”。

李想有非常敏感的产品感,增程、六座的产品设计,此前无人看好,但他都敢做。

当李想想修改一个产品细节时,他会和所有人讲这个产品是什么样的,有什么问题,把各种各样的场景列出来想清楚。

然后是拿数据、模型验证。

最后用实际的体验来验证。

这样才能把成本、周期这些东西确定了,再去做推动。

理想有一个公式:产品价值 = 产品力 x 产品质量 / 产品价格。

产品力有超过一百项定义,所有感性的、理性的啊,都要可以被量化评估,必须做到这种程度才能把产品推下去。

大部分造车企业做产品最大的问题是懒惰,思考上的懒惰,系统上的懒惰,行动上的懒惰。

李想说:“理想的打法是爆品策略,任何手段都是确保每一款车有足够的竞争力成为爆品。”

对于理想ONE停产导致的负面影响,李想做了反思。

他说:“L8会抢走ONE大部分销量,理想ONE在同价位有很强的竞争力,但因为缺乏流程规范,导致一些事情传到到销售末端时,出现了差异。我们后续要打正规军战争,不能再是这种游击队状态了。”

蔚来是走稳健路线,为确保稳定性,对销量不报太高预期;小鹏是跳跃式路线,希望每一款车都可以占领一个全新的市场;理想是爆款路线,在原有的市场基础上打造爆款。

面对电动车市场残酷的竞争,理想有两大优势:

  1. 爆品能力,不是简单满足用户需求,而是超越用户需求;
  2. 坚持20%毛利率,这需要对研发、销售等体系大胆投入,不受资本环境限制;

有人选择通过低价进入更大的市场,理想选择的是打下一个阵地,再去打下一个阵地。

特斯拉使命是成为可再生能源公司,所以他们不会在座舱里做那么丰富的功能,也不去搞酷炫的三维交互。

理想希望打造一个智能的空间,视觉占83%,听觉占11%,语音和视觉放在一起研发,很多问题才可以被解决。

理想产品L7、L8、L9有着相似的前脸,苹果手机长得也一样,还有博朗的剃须刀、戴森的吸尘器,全世界成功的企业的产品都是套娃。

支撑理想爆品策略的核心是:平台化战略。

理想所有的车都是三个平台(电驱动、智能座舱、智能驾驶)的任意组合。

预计2025年20w以上乘用车达到800w辆,理想希望占据其中20%。

为实现这个战略,理想采用了从高到低的策略,分三步:

  1. 借助L系列拿到30~50w suv市场第一,占领15%~20%份额(靠爆款车型活下来);
  2. 借助增程SUV和纯电车,做到30~50w市场第一(加固这个市场,而不是立即开拓新市场);
  3. 然后主攻20~30w市场车型(布局这个市场,而不着急开战);

理想不会因为销量而做一款产品,必须做到同价位最好的产品后才去进入这个市场。

理想不做20w以下的产品,因为成本压到这个程度上,做不出想要的产品,没法做出好的屏幕、HUD、NOA导航辅助等标配能力。

2019年,王兴告诉李想要提前布局供应链,李想行动了,但是还是有些晚。

扩大生产规模,无非是提前建厂损失的 1、2个亿,但如果市场增长了,却没有供给,损失就是几十亿几百亿。

李想说:“行动晚了,是因为人穷志短,手里钱不太够扩产。”

王兴和王慧文还给李想建议,应该先考虑规模,因为规模大了,意味着要打很多仗。

其次才是看技术变化,最后看用户需求的变化、商业的变化、竞争的变化。

首先要解决规模问题,企业要变成平台化企业,否则就是死。

硬件、软件都是基于平台化来研发,比如苹果的每个产品都不是单独研发的,而是基于硬件平台和软件平台搭积木的方式研发出来的,所以理想2020年开始做平台化。

其次解决供给问题,就是产能、工厂、供应链。排序是电池、IGBT、碳化硅、车规、芯片。

所以在市场爆发阶段,供给是最重要的,供给能力决定了市场占用率,一个规模效应递增的行业,到了中后期企业是否具备软硬结合的研发生态,就会成为市场占有率的决定要素。

要想控制供应链,必须有真金白银的投入,深度的研发。

比亚迪供应链非常强,它做车之前就是供应链企业,还是代工企业,所以从最开始自制汽车零部件,它自己几乎不受供应链影响。

业界有两种整合方式,PC行业有很多横向整合,但苹果、特斯拉偏爱垂直整合。

选择横向整合或者垂直整合,需要考虑性能、质量、供给、成本。

对于汽车零部件,不同分类采用不同策略,传统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多,与供应商合作即可。

三电类会深度介入,比如电机电控自主研发,增程器自主研发,这些部件越封闭效率越高。

创新类模块,比如大屏幕、空气悬架、国产芯片等都会自研,因为它可以带来差异化,提升产品力。

总的来说,理想会把自制部件控制占整车的30%内,过多部件需要更多零部件工厂,借助资本杠杆,带来市场竞争力。

特斯拉传感器成本是1000美元左右,因为他们是自研,而蔚小理都是3000~4000美元。

李想总是找最优解,但他说其实他找的是次优解,因为最优解风险太大,往往有着巨坑,比如苹果会研发最新技术,但会使用次一级成熟技术。

理想已经变成了2w人的公司,李想理解了组织必须和规模匹配。

为做好每一款产品,理想建立了矩阵式管理方式,让每一个新产品站在上一个产品的肩膀上前进。

那如何打造矩阵式组织呢?

第一步是OKR实现全公司的信息对齐,当整个体系变复杂了,信息对齐是不够的,还要在关键环节(感知、决策、执行)把各个部门锁定在一起,称为互锁,互锁通过IPD来实现。

集成产品开发是主流程,但子流程比如集成营销管理、供应链管理、财务管理都要按照节奏落地。

判断组织升级在正确的路上的标准是什么?

核心要完成四个任务:

  1. 如何有效感知并获取全面真实的信息;
  2. 如何做出更好的判断和决策;
  3. 如何确保执行的过程;
  4. 如何有效复盘;

但真正的标准还是质量,很多大企业容易陷入低效,但质量才是效率。

无论产品还是组织,高质量才有高效率。

长期看,研发和供应本身要紧密配合。

CEO需要关注三个层面:

  1. 关注最大的事情,不是做什么,而是不做什么;
  2. 关注协作的事情,各个不同团队之间互锁和协作;
  3. 关注最小的事情,即专业流程和能力的培养是如何落地的,这是真正的基本功;

现在李想管理的战略、产品、商业、品牌、销售、交付、服务、充电网络,这些业务大部分都是面向消费者的。

李想说,他现在20%时间是给自己出题,自己牵头解决问题;80%的时间是给团队出题,团队来解决问题。

李想与王兴沟通过很多次,他给了李想一些启发。

一是关于战略的必要性,之前战略有惯性,走哪算哪,但王兴说战略是必要性,先算市场规模多大,自己占多少,再决定做什么事。

二是2020年后世界的变化很大,需要有一套闭环的哲学体系。

汽车行业特点是长周期、全链条,不像互联网产品,你的优点是你的全部,汽车企业不是。

李想同样要求企业员工是成年人,做好三道题。

0 人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