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和知识星球的一位同学 1对1 沟通,聊了很多关于团队管理、质量体系构建和个人职业发展的话题。
这位同学本身就具有多年的大厂背景,在技术实践、团队管理管理方面有丰富的经验。她的焦虑一方面是当下就业环境的稳定性,另一方面则是“35岁职场危机”和个人成长陷入停滞的局面。我谈了很多我的看法和感受,也从他身上吸取了很多关于个人职场成长的知识,感触颇多。
这篇文章,我想就昨晚我和他聊的内容,谈谈我的一些收获和思考。
技术,依然是最核心和底层的基础能力
软件测试这个岗位,从最开始的QC转变为QA,对综合能力的要求是不断在提升的。
但仔细想想你会发现,五年前和现在,真正做的技术的东西其实没什么本质区别。
无论是自动化测试、性能测试、全链路压测、测试开发等技术实践,还是近几年火热的什么大数据测试、AI测试,甚至一些技术专项如造数工厂、度量平台、数据大盘、在线巡检。本质还是基于业务,用技术去解决实际的问题。真要说区别,可能就是有些侧重于质量(各种覆盖率,质量度量)、有些侧重于效率(自动化、造数工厂)。
这些技术实践要解决的问题,或者说做这些事的目标还是聚焦于交付质量和过程效率方面。
而上面提到的这些技术,都有哪些共同点呢?主要有这几点:
- 编码能力:或者可以理解为技术实现能力;
- 网络协议:无论是自动化、性能还是造数据,基本都是基于网络协议之上的API来实现;
- 工具能力:各种测试工具、监控工具甚至开源的技术组件,对于工具的快速学习和使用能力;
深耕业务,才能帮助你在职场走的更远
记得我刚入行时候,对于技术是有着谜之自信的。觉得只要我技术厉害,我就应该升职加薪。
但是后来我发现,比我技术厉害的人大有人在,但他们还是有很多人没有获得很好的加薪和晋升机会。我一直很困惑为什么,直到现在才开始明白,如果技术不能带来实际的业务价值,那再厉害的技术也是无根之萍。
我们工作的最初诉求,大多还是赚钱。但是技术很难直接的变现,技术和钱之间,没办法直接划等号。那技术的价值如何体现呢?解决业务痛点,帮助业务需求更好更快的实现。只有当公司业务目标实现了,技术的价值才能间接体现出来。
技术是最底层和核心的基础能力,但是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要利用技术来解决具体的业务问题。如何更好的解决业务问题?这就需要对业务有更深的理解。这里的理解不单单是业务细节,而是要从更宽的维度去认识到,公司的业务是如何赚钱的,不同业务模块之间的依赖关系,以及是否会造成不同的影响。
不断构建和优化自身的知识体系很重要
昨晚和星球的同学沟通时候,聊了很多知识体系构建的话题。
因为这位同学有多年的大厂背景,也有丰富的技术实践经验。和他沟通时候,我提到很多知识点,他都能快速get到,并说出自己的一些实践和看法。
他向我咨询的问题主要是从零到一的团队搭建和团队基础能力建设方面,我从流程约束、现状摸底、团队能力分层、团队发展规划以及向上汇报保证目标一致等方面给出了我的建议。其实我提到的这些他都有很多的经验和实践,但我条理分明的提出之后,他才突然意识到,这些都是他做过或者掌握的知识。
他说,他以前一直只安心做好自己的事情,很少参加一些技术大会,也没有系统的梳理过自己做过的事情,这就是典型的知识碎片化的问题。自身掌握的知识散落成很多碎片,但缺乏更高维度的一些目标或者说关键词来统筹,将这些知识内化为一个体系。只有面临具体的问题时,才能突然想起来,自己掌握的具体知识。
构建和优化知识体系的重要性体现在哪里?我举个例子:
知识碎片化,类似于没有索引的大表全表查询,固然能找到对应的结果,但效率不高。而当你具有完善的知识体系后,就相当于条件明确的加索引的查询,效率高,结果更精准。
工作就是在不断解决出现的问题,而解决问题的效率,除了自身能力,更多的取决于你的知识体系。
能力 认知 圈子 资源,才能突破职场危机
近几年很多人都在聊“35岁职场危机”,但如何突破职场危机呢?
我个人认为,需要具备这四个要素:能力 认知 圈子 资源。
30岁之前,凭借个人的努力和能力,就可以快速成长。但30岁之后,单纯靠个人能力已经很难走的更远了。 30岁后,随着个人认知固化,学习能力下降,要想继续提升,就需要打破固化的认知,不断丰富和重塑自己的认知,积蓄底蕴。然后去认识更优秀的人,融入更高的圈子,在圈子里做到信息互通,置换资源。只有这样,才能打破成长的桎梏跃迁到更高的维度。 能力构建基础,认知决定视野,圈子拓展信息,资源支撑跃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