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深耕安全,不断突破边界
作者 | 秀松
编辑 | 余快 1980年5月,为了增强安全生产意识,我国第一次举办了“全国安全月”活动。
同月,政府、企业等主体开始通过事故警示教育、应急预案演练等方式来宣传安全生产知识。
随后,在2001年,国家经委、全国总工会等十部门正式将每年6月定为安全生产月。
时至今日,安全生产月已历经21年。
21年间,伴随着企业安全管理制度、宣传的完善,工人的安全生产意识得到很大提高,安全生产事故发生率得到有效遏制。
据应急管理部数据显示,2021年,全国各类生产安全事故总量同比下降9%。
随着人工智能、AIoT等先进技术的发展落地,利用先进技术分析事故原因,来实现对事故的预防甚至规避事故发生,已经成为另一种守护安全的重要手段。
近日,在与掘金志的对话中,大华股份智慧制造解决方案总监张卫昌和电力解决方案总监任群分享了大华对于用技术守护安全生产的见解和能力。
1、技术,安全管理缺失的一环
过去,企业在安全生产方面的工作主要聚焦于两方面:
一是通过制度设计从管理上将安全纳入生产环节之中;二是通过宣传教育的方式,增强一线工人的安全意识、操作规范等,减少事故。
这两种方式已经成为现代企业安全生产管理不可缺失的一部分,但由于生产场景存在复杂性、独特性及不确定性,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仍面临极大的挑战。
用先进技术守护生产安全,是可以通过外部力量来为安全生产增加一道新的“安全带”。
举个简单例子:在未引用技术之前,工人的安全更多依赖于自觉,譬如做好防护措施、规范作业等,但人非机器,可能会出现忘防护、误操作、未发现隐患等现象。在引入技术之后,相应的设备直接对工人的违规操作发出提醒,以及隐患报警等等,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守护安全。
如今,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引入技术产品,来确保安全和高效的生产,这部分需求恰好是技术公司的蓝海市场。
2、场景 成本,技术公司的两大难题
有了市场,技术便有了落地的可能。
但技术落地并非易事,面临着两大障碍:场景和成本。
场景问题可从三个维度来理解:不同行业之间,同行业不同企业之间,同企业不同产线之间,对于技术的需求都是不相同的。
成本与场景向来都是共生的,面对碎片化场景,技术公司如果只能做定制化而无法复用,必然会导致高开发成本,这些成本传导至生产制造企业端,也会影响后者的付费意愿。
并且,对许多制造企业而言,成本的另一个需求是:尽量避免重复建设,即如何充分利用好已有的基础设施,不至于造成浪费。
因此,技术公司面临的并非是单一的技术落地问题,而是如何减少研发成本、使产品形成行之有效的商业模式,为企业实现降本增效的问题。
大华对该问题的解法分两层:
- 合作层面
从企业实际情况出发,将预算、现场条件等因素考虑在内,先解决局部痛点,然后分层、分阶段地进行改造。
- 产品、解决方案层面
依托企业数智化基座,大华开发了四大技术能力:一是构建4层软件组件体系,使其实现高度复用;二是提供多种工具满足场景应用构建,如零代码工具;三是面向行业不同场景,打造了巨灵AI开发平台,降低算法开发门槛;四是提供物联、AI、数据、业务的四层开放能力。
四大技术能力的基础上,大华形成了完整的软硬件产品体系。
硬件产品方面,产品业态涵盖相机、空开等多种形式,在设计之初就考虑到不同的配置需求,支持行业标准协议;软件产品则具备模块化特性,企业可按实际需要进行选配。
此外,大华的解决方案在前期设计时便考虑到整体系统的兼容问题。对于企业原有的第三方产品,也可实现快速对接并进行定制化开发。
3、N 1,解决制造业安全痛点
目前,大华在生产安全方面主要形成了“N 1”的解决方案。
“N”代表产品链,包括工业事件监测设备、可燃气体分析相机、智慧空开等,这些产品可加载场景化的AI算法,进行危险识别并及时报警。
例如,智慧空开在继承电流电压、打火监测的基础功能上,还能实现数据智能分析,判断用电异常。
“1”指的是综合安全运营平台,该平台打通了企业的安防、消防、应急等系统,与前端产品实现快速对接。
该解决方案可帮助企业实现安全运营一体化,构建事前预防、事中控制、事后分析的安全生产管理新模式,已经运用到石化、钢铁、煤炭、电力等工业领域。
任群表示,大华面向不同行业、不同场景推出针对性的产品与方案,将各类不安全因素消除在萌芽中,守护生产作业安全,并通过AI能力,赋能企业数智化,提升安全管理效能。
在石化行业,企业在原有的DCS系统上,可结合大华视频物联技术,将AI视频物联采集到的数据与DCS数据进行比对,辅助生产人员完成巡检工作。
而在钢铁行业,受工艺影响,高温高亮场景非常普遍,普通摄像机很难看清图像以及长时间运作,传统的解决方法是让人工进行复查,存在安全隐患。针对这一痛点,大华推出了蓝光摄像机,通过硬件定制和图像优化来解决高光场景下无法看清图像的问题。
其推出的耐高温自冷一体机、风冷水冷一体机等产品可以满足钢铁行业不同温度下的场景应用。此外,在生产设备运输过程中,当危险源靠近作业人员时,设备会主动预警,提醒工作人员注意安全。
煤炭行业则更为特殊,涉及井上井下两大场景。
在井工矿的综采工作面,传统的监管模式,依托大量的感知设备进行画面采集和人工实时监查。大华利用视觉融合拼接技术 畸变矫正算法,在改变传统高密度、小场景监管的同时,加入了AI智能分析,自动对综采工作面作业人员的违规行为进行检测、预警。
而在露天矿区,大华通过“太阳能发电 无线网桥 移载平台”的方式,对矿区内的安全隐患、作业人员的不规范操作进行识别告警,同时让矿区的视频监管变得更高效。
电力行业很多时候存在强电磁场干扰的情况,监控设备容易受到影响而导致成像、控制异常等问题。为此,大华推出了具有高等级EMC(电磁兼容性)能力的产品,确保能够正常使用。
“我们希望通过在行业的技术沉淀,结合在能源等行业的经验和理解,推出符合细分场景领域应用的产品和解决方案,来助力生产企业的安全管理。”任群表示。
4、以安全为核心,突破边界
随着行业发展,安全生产的内涵也在发生变化,从早期单一的人员安全,拓展至设备、环境、公共安全等多个方面,由此衍生出企业对不同场景、不同维度的安全的需求。
张卫昌说:“大华持续深耕安全这个大场景,希望将自身在视频领域多年的积累与沉淀,通过AIoT、软件平台等能力,为安全赋予更多一层意义。”
譬如,在设备安全中,对于许多制造业企业,一旦设备出现故障,无法第一时间解决,很容易造成产线搁置,进而影响产能。
大华的解决方案通过各种物联手段采集设备状态,并利用AI技术对样本进行数据分析,与设备历史数据进行比较,对设备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前预警;也能在设备故障时,第一时间找到故障点,进行设备修复,保持产线的正常运转。
环境安全方面,针对各类不稳定危险因素,大华的解决方案能够通过对各类危险源的区域进行管控、处置,以及操作流程的监管,对潜在的安全隐患进行发现、提醒,保证环境安全。
可以说,在安全这一核心问题上,大华形成了全栈式的产品和解决方案,满足企业的各类安全需求,并提供全链路赋能。
但这并非大华能力的边界。
安全之外,大华还通过视频、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企业降本增效,从多维度赋能传统企业在生产、经营等环节上的数字化转型。
“安全和智能是大华发力的重点,同时大华也针对企业的其他需求进行解耦,在保证安全生产的基础上,助力传统制造业企业数字化转型。”
“ 这是我们的目标。”张卫昌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