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身份的玩家如何抢占先机?
作者 | 路遥
编辑 | 余快
AI浪潮席卷而来,为企业带来智能化的升级。
然而,面对企业碎片化的需求,想要做到快速响应,仅靠AI算法已经远远不够,只有与合适的“躯体”相结合,才能真正实现产业化落地。
IoT作为一种网络,可以实现任何时间、任何地点的人、机、物的互联互通,AI的介入让IoT拥有了一个更为智慧的“大脑”。
所谓AI IoT,AI是核心技术能力,IoT是实现AI技术落地的硬件载体。通过将AI能力引入IoT场景,可以实现应用、数据中台、边缘设备和终端的全面智能化。
随着AI在IoT设备端的渗透率不断提升,二者在实际项目中加速融合落地,数以百亿的智能设备、边缘设备已经散布在城市的各个角落,推动着产业的升级。
AIoT已然成为企业进入数字世界的关键入口。不少视频物联企业、AI创企,都在近两年把AIoT提升到战略高度,甚至以此刷新公司定位。
AIoT经过漫长的蓄力期,正在进入高速跑道。
AIoT时代来临
在AIoT成为广泛共识的当下,我们应该如何正确理解?
AI技术已经相当普及,但本质上仍是一个效率工具。在AI加持下,物联网的所有终端设备,可以被前所未有的连接,在传统的物物连接、人物连接之外,实现更为广泛的设备与场景的连接和交互。
IoT满载海量数据,坐实望虚;AI寻找落地的形态,坐虚望实,双向奔赴中形成一股AIoT的合力。
AI是行业效率提升的催化剂,必须与场景和行业深度结合,IoT在感知层、传输层、应用层都取得了技术的突破,成为AI可以赋能的完美实体。
AIoT的实现路径,是通过各类传感器,采集现实世界的各类信息并存储于云端、边缘端,这些海量数据信息再经由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处理,生成一个万物互联的信息世界。
视频物联企业,成为AIoT的不可忽视的主力军。
视频物联企业赖以为生的视频,正是城市基础设施中最大的智慧聚焦点,可以连接城市空间的各个节点,是数据的一个高质量的庞大入口。
AI创新浪潮中的知名代表们,也正大张旗鼓奔向AIoT。过去几年,AI公司都在不断寻找新的战场,也走出了各自不同的路径。华为、阿里等跨行业巨头,也夺得了不小的声量。
同属第一梯队的他们,正在清晰地向合作伙伴和客户表明心迹,精准定位政企业数字化。
当上半场的竞争者们,齐刷刷将目光瞄准下一个十年,当本就强大的巨头开掘更为广阔的赛道,行业的火药味再次骤然四起。
海康:综合竞争,不留短板
公司成立二十年后,海康威视在2021年的年度报告中,首次将公司业务定位刷新为“智能物联AIoT”,并将其作为未来十年的发展方向。
海康做监控起家,随后在视频物联数字化战役中站稳脚跟,脚踏实地地积累视频技术和物联网技术。
跳出行业天花板,冲向AIoT的大蓝海,海康是产品、技术与业务先行,而口号后至。
三大事业群,犹如三点齐发,以不同行业需求为依托,向外开疆拓土。
为了拥抱更为广阔的AIoT赛道,海康一边扩充产品线,一边加紧智能技术融入,从视频能力出发,早早拉起一张覆盖光、声、温、湿、压、磁等广泛感知领域的大网,以全面、多维的感知技术平台稳行于行业。
如果将智能物联比作一枚等待升空的火箭,研发投入就是辅助火箭进入既定轨道的助推燃料。
面对AI公司算法长版的冲击,海康祭出AI开放平台,补齐了自己核心技术能力的短板。
大手笔投入之下,物联感知、人工智能、大数据3大支撑技术熔于一炉;能物联产品、IT基础产品、平台服务产品、数据服务产品、应用服务产品5类软硬产品列队而行,八大创新业务在各领域全面开花。
面对高度碎片化的智能物联应用场景,海康有意提升自己在技术、产品、营销、供应链、生态打造等上的综合素质,不给对手可乘之机。
大华:以视频为核心,密集发力智慧物联
今年4月,大华也在年报中,将自己的主营业务定义为‘’智慧物联”。
智慧物联的大乱斗时代,在明确自身能力边界后,大华选择了克制。
简单来说,就是瞄准智慧物联和视觉赛道的交叉处,密集发力,避免虚耗。
业务上,大华聚焦城市和企业两大核心业务,构建自己的AIoT和物联数智平台能力。
去年11月的年度战略升级发布会上,大华推出一套体系化的物联数智平台,“城市平台2.0”与“企业平台3.0”花开两朵,各表一枝。
大华还推出了一站式AI开发平台“大华巨灵”,解决碎片化孤岛网络问题,以及全栈式智慧物联终端体系睿智5系列产品。
这些“软硬协同”的技术实力背后,大华不断打磨自己的数智能力底座,形成数据在线、视图智能引擎、数据智能引擎、业务使能物联数智平台四大能力,以及多维感知、多元连接、智能计算、控制交互AIoT平台四大引擎服务。
前面四张牌,推开了一扇精准描述物理世界的大门;后面四张牌,开启了一条让数据随需而聚,随时处理的通路。
立足视觉根本,围绕智慧物联主航道,大华以城市和企业为纵轴,以软件和硬件为横轴,以五大研究院为底座,秉持“场景决定产品”的发展思路,在边界之内左冲右突。
今年6月,大华在长沙望城经开区的智慧物联终端制造基地实现投产。届时,大批智慧物联前端设备IPC(网络摄像机),将从这片占地377亩的厂区源源不断涌出。
宇视:专注AIoT产品和解决方案,不做集成
宇视用十年时间,从一家安防公司,走进了成熟AIoT企业的阵营。
如果说海康的打法是综合竞争,不留短板;大华是聚焦擅长,密集发力;宇视则是明确边界,断舍离。
张鹏国给宇视画了一个圈,整个产业链中,宇视明确只做AIoT产品和解决方案提供商,永远不做系统集成。
2019年5月,宇视加入阿里云AIoT产业生态联盟。通过与阿里云共享自己在公共安全和城市治理上的积累,得到阿里在云计算、城市大脑、芯片等领域丰富的资源支持,提升了AIoT解决方案的应用场景触达能力。
发力AIoT,宇视在组织架构上也做好了准备。在去年新成立PBG(行业业务群)和EBG(商业业务群)两大部门,成为宇视当下的战略关键。
这一铺向未来的双航道,主要指向四个“全”:全球化、全场景、全行业、全营销模式。以此证明边界之内,亦大有可为。
以“全”为关键字,也意味着宇视已经做好准备,迎接更加碎片化的市场和更大范围的竞争。
今年6月,宇视这辆“烈火战车”推出了全新升级的AIoT中台系统架构,包含视频交换共享和智能计算两大平台和一个运维引擎。
与此同时,这台“烈火战车”还满载交通综合治理、疫情防控、智慧路口、智慧社区、智慧高速、智慧停车、智慧机场、智慧地铁8大解决方案的升级版本。
征战AIoT,宇视的渠道营销战略也越来越接地气,开始面向县镇市场,提供便宜大碗、结实耐用、易安装易维护的“阿宇”品牌。
将智慧社区和智慧交通作为重点发力赛道,同时也是宇视面对万亿智慧物联市场,去标签化的关键一步。
旷视:AI IoT 空间,AIoT产业的创新范式
旷视现在是一家AIoT公司,AI指向来处,IoT指向归处。
2019年是旷视的转折之年,这一年旷视“叛逆”地选择了“算法定义硬件”的道路,向物联网方案供应商转型。
将算法需求前置考虑,通过“海量算法 标准硬件”,减少硬件迭代成本,找出最优的AI硬件产品方案,做一位坚定的执行者。
在算法快速生产方面,旷视自研一站式算法生产平台AIS(AI Service)已经支持100多种业务模型训练,最快2小时即可完成模型训练,且模型产出精度指标远高于业界平均水平。
以何为立身之本?旷视选择打造三个支柱型产业:消费物联网、城市物联网、供应链物联网。
2020年初EBG部门成立不久后,旷视“企业服务战略大图”随之展开。
盘古、九霄两大物联网云平台悉数亮相;“神行”防疫卫士打通了20多个省份的防疫数据接口;安全生产领域旷视魔方推出行业版。
AI算法想要发挥最大效用,还需软硬结合作为支撑。最能展现旷视软硬一体化能力的,是其供应链物联网中的物流业务。
针对物流场景,旷视的“河图”操作系统,基于AI定义硬件打造出一系列智能硬件机器人,大秀自己的技术实力。
今年4月,2022旷视企业业务合作伙伴大会上,印奇抛出“AIoT= AI IoT 空间”的等式。
为打好AIoT这场持久仗,旷世在7月进一步提出更具概括性的“2 1”技术科研体系。
“2”指“基础算法科研”和“规模算法量产”两大核心AI技术体系;“1”指以“计算摄影学”为核心的“算法定义硬件”IoT技术体系(包括AI传感器和AI机器人)。
一手抓AI,一手抓IoT,从基础算法研究、算法生产到软硬结合,旷视用自己的手法,打通了智能物联的任督二脉。
要抓住AIoT时代的发展机遇,离不开生态伙伴。自旷视向全国招募“AIoT生态合伙人”以来,已经与伙伴共创了80 场景创新方案。
商汤:打造AIoT视觉中枢,助力城市信息化管理
商汤的路径非常清晰,把握了人工智能作为“新基建”的定位和方向。
通过建设和投入人工智能基础设施SenseCore商汤AI大装置,实现对海量视频数据的汇聚、解析和碰撞,深入挖掘潜在价值,可以像流水线一样快速生产各类复杂多样的AI算法。
基于这样一个AI基础设施,商汤围绕智慧商业、智慧城市、智慧生活和智能汽车四个业务板块打造出领先的人工智能软件平台,可跨行业、大规模、高效率及低成本地进行高性能AI模型生产。
在城市管理的各场景中,商汤以AI大装置作为基础,基于方舟城市开放平台建设城市级的视觉中枢。
实现对城市车、事、物的动态感知与分析,最终解决交通秩序、安全生产、市容市貌、公共卫生等城市治理问题,还可以为城市管理决策提供支持。
目前,在深圳罗湖区,这一系统已经可以进行垃圾暴露识别、单车乱停放识别、超门店经营识别、违规标语识别、道路积水识别等场景智能识别,并且可以实现“自动发现、及时干预、及时处理”的AI一站式解决。
为了推动AI技术的规模化和加速落地,商汤也不断对SenseCore 商汤AI大装置进行升级,例如在算力部分也不断升级。
今年1月,商汤在上海临港建设的新型人工智能计算中心(AIDC)已正式启用,总算力最高可达3,740 Petaflops,能够整合AI芯片及AI传感器,提供强大的算力基础,支撑对海量数据和算法模型的分析、训练和推理。
华为:强势入局,共建平台生态
2018年,华为大举进军安防,在安平系统部之外,成立了智能安防产品线,这正是华为日后进军智能物联的底座。
同年6月,以智能设备见长的华为,便在德国推出五款星系列摄像机,并率先扬起“软件定义摄像机”的旗帜,在整个行业掀起一场新的革命。
携带着云与计算BG的基因,华为初入视频物联领域,就推出三款重量级视频监控产品和首个视频算法商城,并以多个城市级项目,打乱了整个行业的格局。
手机业务受阻后,华为在AIoT赛道上的发力,变得愈加迅猛。
2020年初,智能安防产品线更名为“华为机器视觉”,今年5月级别再被二度抬高,摇身一变成“机器视觉军团”。
组织架构一再变化,华为进攻智能物联的动作声势浩大,每一步都透露着华为的野心。
去年7月底,广州世界安防博览会上,华为占据了最大的展台面积,其中一半面积的展区仅允许合作伙伴和客户进入。
从后端的云计算能力入手,用生态的玩法做智能物联,在政企数字化的大市场中攻城略地。
除了在硬件与软件系统上全力出击,在生态上广纳合作伙伴,华为还有鸿蒙系统这个杀手锏。
今年6月,华为在永川高职院校部署了全国首个鸿蒙AIOT-5G实训套件及实验平台。
据悉,鸿蒙AIOT-5G实训套件及实验平台,可以支持智能制造、智慧城市、企业智能体、智能网联汽车等多场景应用。
上个月,面向智能硬件生态伙伴,华为发布鸿蒙OS 3.0,超级终端与鸿蒙智联的更迭,使华为又向物联网迈进了一步。
紫光华智:“AI AR”双剑合璧,向“数字政府 百行百业”奋力进击
紫光华智,是紫光集团的核心企业,AI视觉业务的唯一载体。
自带“紫光”与“新华三”双重基因,紫光华智迅速成长为AI视觉赛道的新势力,让整个视频物联市场为之侧目。
在“城市大脑”是未来的主战场,“城市视觉”是发力点的共识下,紫光华智于2020年11月发布AI视觉中枢全栈解决方案。
技术层面的全面云化架构,为紫光华智开凿出一条足以抵御豪强的护城河,并随之在智慧城市、公共安全、交通等诸多领域遍地开花。
随着紫光集团完成重组,紫光华智开始加速推进在AIoT领域的全面布局。
撬动AIoT时代,紫光华智选择以AR技术作为支点。
2022年初,紫光华智推出新一代AI视觉中枢,定位为面向AIoT时代的高效视频图像处理中台,通过“AI AR”双技术引擎,打造数字化、智能化、可视化、实景化的一站式创新应用。
新一代AI视觉中枢最大的特点,就是让感知海量数据的“大脑”更加智慧。
通过前端AR摄像机、移动终端、无人机等各类IoT设备感,对“现实”画面进行全面“增强”,将无法直观感知的资源信息以标签方式叠加整合成一张图。
AR技术的注入,颠覆了传统的视频管理模式。
通过AR实景可视化一站式管理,不同系统从割裂走向融合,管理方式从单点走向全局,视听体验从平面走向立体,实现所见即所得,高效运营管理。
据悉,围绕新一代AI视觉中枢,紫光华智已累计申请专利611项,其中发明专利占比达84.3%。
目前,紫光华智的项目足迹,已遍布全国超300个城市,覆盖了G端各级智慧治理,B端十几个领域。
通过“AI AR”双剑合璧,紫光华智将继续在G端和B端发力,逐步完善“AI AR”产品方案矩阵。
谁将定义AIoT时代?
AIoT还只是一个处在黎明时分的新兴市场,一切都还没有形成定论,一切都还值得探索。
以路径选择为例,形成了“硬件定义算法”和“算法定义硬件”两大阵营。
以传统安防巨头“海大宇”为代表的主流阵营,选择了“硬件定义算法”的解题思路;以华为、旷视等为代表的少数企业,则走上“算法定义硬件”的第二种解题思路。
如果将硬件比作躯体,将软件比作大脑,“海大宇”们就是从躯体的反应中产生意识,指导下一步行动;华为、旷视等则是建立一套通用的思维框架,指导躯体做出行动。
身体与大脑,相互凭借,总有一方要占据主导地位。
而无论以硬件为先,还是以软件为先,两方阵营背后的逻辑,都是从自己擅长的领域切入。
而这也意味着双方的优势高地,同时互为彼此的短板。视频物联企业需要在算法能力上下苦功,AI公司则需加持硬件能力,不断积累丰富的硬件know-how。
当前规模做得最大的,是否选择的是一条更优的路径?选择了更优路径的企业,又是否能走到最后?挑战“Hard 模式”的企业,其背后的价值如何?
这些悬而未决的疑问,或许只有在AIoT的傍晚时分才能得到解答。
AIoT也是一个极端碎片化、复杂程度前所未有的广阔市场,没有任何一家企业能够做到独领风骚。
算法和硬件的长期协作,才刚刚开始。
AIoT是一条长坡厚雪的赛道,若想实现完整的产品价值闭环,达到商业落地上的成熟,需要不同玩家发挥所长,共同浇灌这一赛道,就像阳光、雨露、微风等共同催熟庄稼一样。
未来的AIoT市场,产业链上下游的分工势必将更加精细化,不同的企业都能在其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打破壁垒,相互合作,将是AIoT产业发展面临的巨大挑战。
人工智能与物联网的结合,正在深入各行各业,其可以覆盖的广度和抵达的深度,将是对产业的一场颠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