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很多公司都在使用敏捷开发,所以现在再去聊“是否敏捷”已经不合适了,更多的是要关注到敏捷的细节讨论、工具化、组织团队、多团队扩展,及其企业级敏捷、数字化转型等更深入的层面。不过近几年,我经常在知乎上看到很多人在说为什么敏捷总是不成功,敏捷很难,敏捷不好,甚至敏捷不适合我,与我无关。这些问题看似简单,实则是一些常见的误区。
1、敏捷与我无关
敏捷与我无关。出现这个想法的人,说明你还无法真正理解敏捷。生活工作中处处有敏捷,比如你即将参加一场重要演讲,在这之前你可能已经演练过几遍了。几次的演练就是让你总结出不好的地方,下一次可以改进。这不就是工作中敏捷的例子吗?
生活中的敏捷,举个我儿子的例子:孩子在商场看到了一个恐龙玩具,他很想要,可是我拒绝他了。原因很简单:家里恐龙那么多,不买了。下一次我们去到商场,他还是很想要那只恐龙,他告诉我:这只恐龙叫白色暴龙,家里的恐龙都是褐色的,也没有这样造型的,他很喜欢很想要。
这不就是生活中的敏捷吗?敏捷其实是没有明确的定义。刚刚列举的两个例子都是敏捷,我们可以将敏捷简单理解为: 一种快速交付价值、灵活应对变化的能力。
为什么需要敏捷?都知道乌卡时代下,未来变得复杂、易变、模糊和不确定。无论是需求还是产品设计,都会变得更复杂和多变。比如你原定这周五要去哪个地方出差谈一笔大单,周四发现因为疫情该地区管制了,这就是不确定性和易变。而我们则需要用敏捷来应对这一切。
所以,身边处处有敏捷!当你在面对现在复杂的形式和未来的不确定性,你是否还认为敏捷与你无关?
2、敏捷能给我带来什么好处
很多人做事都讲要讲能给我来带什么价值,经常有人问我:敏捷能给我带来什么好处?关于这个问题,可能百度一下就知道了。最基本的搜索了解,你就可以知道敏捷能给你可以带来多少好处。可实际行动的这一步都无法迈出,那说明你还是口头说说,并非真正想了解敏捷。
3、敏捷不适合我
我碰到一些学员跟我说:他不适合敏捷,敏捷也不适合他。
话说回来,前面分享的两个例子,一个工作中一个生活中,现在 我们在应对复杂多变的环境时,敏捷是你必备的能力。面对乌卡时代,只有你拥有了敏捷这项能力,你才可能有更多选择的机会。其实不妨认真思考下: 你是否真正了解敏捷?
你真的了解敏捷吗?你是看了几本敏捷书籍或者参加过敏捷的相关培训之后得出的结论吗?如果是这样的,那你可以去参加几场工作坊或者找机会去敏捷团队内部看看,感受下真实的敏捷。
4、对敏捷有误解
这么多年了,我还是可以在网上看到一些评论,比如:我们跑敏捷为什么要写文档?敏捷有那么多会议干嘛,不浪费时间吗?这些都是对敏捷的误解。
首先,敏捷也会有文档的,不是说敏捷了就不写文档。不同点在于, 敏捷是价值驱动,不是文档驱动。
敏捷里也有计划,甚至也会给出什么时间,发布什么版本的计划。不同点在于, 计划是指导方向,敏捷会响应变化。
其次,敏捷为什么要有这么多会议,到底是不是浪费时间。敏捷宣言第一句就在强调个体与交互。
敏捷团队中更需要团队成员不断交流和协作。这些会议也许会占用一部分时间,但它对你们的工作项校准起到了很好作用。我们说的每日站会,大家在说三个问题的时候是可以暴露出问题的。这有益于团队成员下来后去解决。
除此,还有人觉得敏捷对人的要求过于高。我们都说敏捷团队成员 要有自主性,能够沟通,最好是新时代的T型人才。这些要求看似很高,但当你处于这个环境当中的时候,你会慢慢去转换自己的一些思维方式。团队中的良好沟通也会让大家更有默契,更容易互相补位,有利于T型人才(一专多能)的发展,从而提升效率。
总结
当我们在面对一些新观点出现的时候,我们总是会有畏惧的心理,这还是源于我们的意识。首先,你需要跨域你潜意识的鸿沟。我们习惯于常规事物,当新鲜事物兴起时,会与他们意识中默认的事物相冲突,人们本能的会选择逃避、抗拒。新事物往往要求我们做出改变,而改变往往是需要成本的,所以会更加抗拒。所以,千万不要习惯性拒绝新事物,要切实的去了解一下新事物,仔细思考其本质,千万不要自欺欺人,妄下结论。
所以,现在想想,你的敏捷为什么这么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