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学习C语言和Self语言一夜情的产物:JavaScript
JavaScript(通常缩写为JS)是一种解释性脚本语言(代码不进行预编译),主要用来向HTML页面添加交互行为。它已经由ECMA(欧洲电脑制造商协会)通过ECMAScript实现语言的标准化。它被世界上的绝大多数网站所使用,也被世界主流浏览器(Chrome、IE、Firefox、Safari、Opera)支持。
1995年,Brendan Eich进入网景公司,在公司"看上去与Java足够相似",但是比Java简单,使得非专业的网页作者也能很快上手”的要求下,用10天确定了设计思路并为其浏览器开发了js功能,以下为设计思路:
(1)借鉴C语言的基本语法;
(2)借鉴Java语言的数据类型和内存管理;
(3)借鉴Scheme语言,将函数提升到"第一等公民"(first class)的地位;
(4)借鉴Self语言,使用基于原型(prototype)的继承机制。
值得一提的是,Brendan本人并不喜欢自己的这个作品,虽然当时很多人都十分喜欢Java语言,但Brendan却不是其中一员,因此即使JavaScript在后来成为互联网第一大语言,全世界有几百万学习者,但Brendan仍然不喜这个以Java为设计原型的作品,他将其称为“C语言和Self语言一夜情的产物”。
垃圾回收
JavaScript是使用垃圾回收的语言,也就是说执行环境负责在代码执行时管理内存。在C和C 等语言中,跟踪内存使用对开发者来说是一个很大的负担,也是很多问题的来源。JavaScript为开发者卸下了这个负担,通过自动内存管理实现内存分配和闲置资源回收。基本思路很简单:确定哪个变量不会再使用,然后释放它占用的内存。这个过程是周期性的,及垃圾回收每个一段时间(或者说再代码执行过程中某个预定的收集时间)就会自动运行。垃圾回收过程是一个近似且不完美的方案,因为某块内存是否有用,属于”不可判定的“问题,意味着靠算法是解决不了的。
我们以函数中局部变量的正常生命周期为例。函数中的变量会在函数执行时存在。此时,栈(或堆)内存会分配空间以保存相应的值。函数在内部使用了变量,然后退出。此时,就不再需要那个局部变量了,它占用的内存可以释放,供后面使用。这种情况下显然不再需要局部变量了,但并不是所有时候都会这么明显。垃圾回收过程必须跟踪记录哪个变量还会使用,以及哪个变量不会再使用,以便回收内存。如何标记未使用的变量也许由不同的实现方式。不过,在浏览器的发展史上,用到过两种主要的标记策略:标记清理和引用计数。
标记清理
JavaScript最常用的垃圾回收策略时标记清理。当变量进入上下文,比如在函数内部声明一个变量时,这个变量会被加上存在上下文中的标记。而上下文中的变量,逻辑上讲,永远不应该释放他们的内存,因为只要上下文中的代码在运行,就有可能用到他们。当变量离开上下文时,也会被加上离开上下文的标记。
给变量加标记的方式有很多。比如:当变量进入上下文时,反转某一位;或者可以维护”上下文中“和”不在上下文中“两个变量列表,可以把变量从一个列表转移到另一个列表。标记过程的实现并不重要,关键是策略。
垃圾回收程序运行的时候,会标记内存中的存储的所有变量(记住,标记方法有很多种)。然后,它会将所有在上下文中的变量,以及被在上下文的变量引用的变量的标记去掉。在此之后在被加上标记的变量就是待删除的了,原因是任何在上下文中的变量都访问不到他们了。随后垃圾回收程序做一次内存清理,销毁带标记的所有值并收回他们的内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