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评估方法-召回率、ROC与混淆矩阵

2022-11-30 11:19:00 浏览数 (2)

精确率与召回率


精确率(Precision)与召回率(Recall)是分类任务中的常用指标,首先需要知道混淆矩阵。

在二分类问题中,我们把样例的真实类别与分类模型预测的预测类别,进行排列组合,正例是类别1,反例是类别0,得到如下4种情形:

  • 真正例(True Positive,TP)
  • 假反例(False Negative,FN)
  • 假正例(False Positive,FP)
  • 真反例(True Negative,TN)

显然,四者之和等于样例总数,混淆矩阵如下:

精确率

P

是所有预测类别为1的样本中,真实类别为1的比例,表示查的是准不准。

P=frac{TP}{TP FP}

召回率

R

是所有真实类别为1的样本中,预测类别为1的比例,表示查的是全不全。

R=frac{TP}{TP FN}

由于总数是固定的,精确率越高则召回率越低,反之亦然,也就是说两者是矛盾的,难以两全其美。

P

为纵坐标,

R

为横坐标,构建P-R图,如果一个模型A的P-R曲线完全包住模型B,自然模型A比模型B更优,其精准率和召回率都大于B。

但如果出现模型A的精确率比模型B好,而模型B的召回率又比模型A好,即P-R图中出现交点,此时就不好判断两个模型孰优孰劣了,各有千秋。

此时可以综合考虑精确率和召回率,定义F1度量。

F1度量


F_1=frac{2TP}{2TP FN FP}=frac{2PR}{P R}
F1

度量综合考虑了精确率

P

和召回率

R

两个指标,反映了模型的稳健性。

当然了,在实际应用场景中,可能对精确率和召回率有偏重,可以乘以加权权重

beta

推广到多分类任务中,由于混淆矩阵是对应正反两个类别的,而多分类中类别大于2。使用组合,将组合中每两个类别生成一个对应矩阵,并计算F1,最后再计算所有F1的平均值,得到宏F1(macro-F1)。 类似的,可以计算宏精准率(macro-P)、宏召回率(macro-R)。

在sklearn库中,可以调用classification_report()计算这些指标。

代码语言:javascript复制
from sklearn.metrics import classification_report
print(classification_report(y_test, y_pred))

ROC与AUC


上述指标对于数据相对平衡时,是可以提供一个很好的参考。但是如果对于极不平衡的数据,上述指标就不能正确反映模型的优劣了。

比如肺癌数据集中,99个是肺癌样本,1个不是肺癌样本。如果分类模型不管三七二十一,对于输入全部判为肺癌,那它的正确率仍高达99%。

对于这种不平衡的情况,我们需要参考ROC曲线和AUC指标。

插播反爬信息 )博主CSDN地址:https://wzlodq.blog.csdn.net/

首先定义

TPR

FPR

真正例率(True Positive Rate,TPR)是所有真实类别为1的样本中,预测类别为1的比例:

TPR=frac{TP}{TP FN}

假正例率(False Positive Rate,FPR)是所有真实类别为0的样本中,预测类别为0的比例:

FPR=frac{FP}{FP TN}

ROC曲线的横坐标就是

FPR

,纵坐标就是

TPR

,其全称是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受试者工作特征。当

FPR

=

TPR

时,也就是对角线(下图虚线),表示无论真实类别是0还是1的样本,分类模型预测预测为1的概率是想等的。当ROC曲线越往左上,即

TPR

越接近1时,表示模型越好,反之越差。

图片摘自网络。

与P-R图存在相同的问题,如果两个模型的POC曲线有交点时,也不好判断孰优孰劣。此时可以通过AUC指标来判断。

AUC全称Area Under ROC Curve,即ROC曲线下的面积,AUC越大越接近1,则表示模型越好。

可以使用sklearn库中roc_auc_score()函数来计算ROC下面积,即AUC。 注意正例1反例0,传参记得处理数据。

代码语言:javascript复制
from sklearn.metrics import roc_auc_score
print(roc_auc_score(y_test, y_pred))

混淆矩阵


将上述二分类中的混淆矩阵应用到多分类任务中,即将正例反例两类扩展到类1类2···类n中,反映预测标签与真实标签的情况,计算各类预测结果中的百分比情况,使用颜色作为区分,颜色越深对于百分比越大,表示属于该类的概率越大。也就是对角线越深则越好,可以较好的评估分类模型。

图中可以显示数值或百分比或两者同时显示。

代码语言:javascript复制
from matplotlib import pyplot as plt
import numpy as np

classes = ['类1', '类2', '类3', '类4']
confusion_matrix = np.array([(900, 100, 200, 100),
                             (100, 1100, 200, 200),
                             (200, 100, 1000, 100),
                             (300, 200, 100, 1200)])
proportion = []  # 百分比
for i in confusion_matrix:
    for j in i:
        temp = j / (np.sum(i))
        proportion.append(temp)
# 转为二维numpy矩阵
proportion = np.array(proportion).reshape(confusion_matrix.shape[0], confusion_matrix.shape[1])

plt.imshow(proportion, cmap=plt.cm.Reds)  # 按照像素显示出矩阵
plt.colorbar().ax.tick_params()  # 设置右侧色标刻度
# 遍历矩阵
for i in range(len(classes)):
    for j in range(len(classes)):
        if i == j:  # 背景色太深了,设字体为白色
            plt.text(j, i - 0.1, s=confusion_matrix[i, j], va='center', ha='center', color='white')  # 显示数字
            plt.text(j, i   0.1, s="%.2f%%" % proportion[i, j], va='center', ha='center', color='white')  # 显示百分比
        else:
            plt.text(j, i - 0.1, s=confusion_matrix[i, j], va='center', ha='center')  # 显示数字
            plt.text(j, i   0.1, s="%.2f%%" % proportion[i, j], va='center', ha='center')  # 显示百分比

plt.title('混淆矩阵')  # 图名
plt.xlabel('预测类别')  # x轴名
plt.ylabel('真实类别')  # y轴名
plt.gca().xaxis.set_label_position('top')  # 设置x轴在顶部
# 设置x轴的刻度和标签只显示在顶部
plt.gca().tick_params(axis="x", top=True, labeltop=True, bottom=False, labelbottom=False)
plt.xticks(np.arange(len(classes)), classes)  # 设置x刻度
plt.yticks(np.arange(len(classes)), classes)  # 设置y刻度
plt.rcParams['font.sans-serif'] = ['SimHei']  # 中文编码
plt.rcParams['axes.unicode_minus'] = False  # 显示负号
plt.tight_layout()  # 紧凑排布
plt.show()

原创不易,请勿转载本不富裕的访问量雪上加霜 ) 博主首页:https://wzlodq.blog.csdn.net/ 来都来了,不评论两句吗

0 人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