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对 Web3 的讨论愈发热烈和深入,用户对 Web3 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对 Web3 项目也有了更加明确和更高层次的要求,这也使得项目方和用户将目光投向一些还在探索中的话题和领域,比如“信誉”、“社交”。
在 V 神发布关于 SBT 概念的文章后,“ Web3 信誉体系建设”更是被推向话题浪尖。本文也将基于此话题,通过两篇分别从信誉的定义、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案进行全方位讨论。
本篇文章将着重讨论 Web3 信誉体系的特色与现状。
什么是“信誉”?
信誉的定义并不会因为 Web2 或 Web3 而改变,其存在的本质是由于社会秩序和制度维护的需求。根据维基百科和百度百科的定义:信誉,由信用和声誉组成。
对个人来说,信誉是证明自己无不良行为的凭证,普遍用于日常人与人、人与金融机构之间的交流、交易;
对企业、项目方和组织来说,信誉牵渉到市场上的竞争以及相互之间的协作关系,是企业、组织行为取得普遍社会认可,从而来获取相关资源、机会和支持,进而完成价值创造的工具。
信誉是一种维护社会秩序的基本手段、经销的基础以及自发的社会控制,其影响力覆盖非常广泛,从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到组织与组织、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维护。所以信誉体系是社会正常运转的必备品,在 Web2 和 Web3 领域都显得尤为重要。
正处于探索阶段的 Web3 信誉体系和已经相对成熟的 Web2 信誉体系,在其建设过程中有何不同?
Web2 信誉体系的特点是成规模、有场景、有限不良信息展示时长。以世界最大的个人和企业征信系统为例:
*图源:中国人民银行官网
截止到2020年12月底,中国人民银行已收录超11亿自然人和6092万企业及组织信用信息,日均个人和企业查询征信报告次数分别达到866万和19万。可见,社会对信用数据的需求量已经非常之大。
随着科技的发展及对信用使用场景的探索,除了比较常见的传统金融领域,信誉体系还被广泛利用在租赁平台、出行住宿 APP 等更生活化的场景中。
与此同时,目前不良信息只会自不良行为或事件终止之日起5年内在信用报告上展示,这也意味着不良信息在 Web2 的信誉体系中对于个人及企业的负面影响是有限的。
与 Web2 被广泛使用和有强监管的信誉体系对比,Web3 信誉体系的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目前并没有任何跨领域、跨项目的具有公信力的信誉体系。
理想中的 Web3 或者新一代信誉体系应当是拥有全面的信用数据、强大的技术支撑以及合理的监管流程:
第一,打造全面立体的信用画像。
未来信誉体系应该包含链下及链上数据,从各个维度来记录个人及企业信用行为。比如在传统金融数据的基础上,链上相关交互数据也应当被包括在信用报告中。
另外,由于链上数据难以篡改,不良行为对个人和组织的负面影响往往是永久持续的。数据完整性和难以篡改性也能够保证个人及企业信用行为得到更好的规范,做到自觉抵制不良行为。
第二,拥有强大且隐私保护的数据存储和技术。
这是目前 Web2 信誉体系里最欠缺的一点,也是大家反复讨论与探索 Web3 信誉体系的原因。
当前的分布式存储能够保证,在数据存储量非常大的情况下,出现丢失的可能性大大低于中心化存储,实现弹性存储空间;更重要的是,利用区块链、VC、DID 等技术,能够保证信用数据真实性,同时用户也能够最大限度地掌控自己的数据,符合 Web3 愿景。
比如,用户可以只选择公开必要信用数据来使自己通过相关信用认证,甚至用户可以选择只公开自己是否满足条件的凭证来通过认证。
第三,建立新一代监管规范和角色。
监管机构或组织需要负责制定新一代信誉系统规范和担任监管的角色,来避免项目方创建只利好自己的信誉体系。有了专业的监管机构,信誉体系也能够更快、更全面地被更多项目方、领域采纳和检验,从而打造出被大众认可的一套 Web3 信誉系统。
在 Web3 世界中,信用体系的使用价值将在 Web2 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展。
个人用户可以选择将自己的信用分或评级在社媒和 dApp 里露出,在 Web3 社交中展现良好画像,并利用信用报告获得潜在福利。
对于 DAO、Web3 项目方来说,他们能够通过用户信用报告更好地了解自己的社群,从而制定针对性宣传、功能开发来提升社区成员粘性。更重要的是,他们能够利用智能合约技术,自动化执行与信用评级相关的规范与规则。
比如 DAO 项目方可以增加信用好的成员的投票比重,提高成员自主权和归属感。
可以发现,对于 Web3 信誉体系,我们已经有了非常明确的需求,但目前 Web3 还没有一套达成共识的信誉体系。这又是什么原因?难点在哪里?这些答案,我们将在下一篇文章中详细阐明,并梳理目前项目方的解决办法以及其它潜在的解决方案。敬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