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国移动开展了“科技大盘点,喜迎二十大”活动,评选“十大最具影响力产业链合作科技创新成果”及“十大未来技术方向”。
以下为中国移动内部各单位近年来的“重大技术方向研究(候选)”——
1. 算力感知与算力标识
申报单位:设计院 所属领域: 算力
(1)研究背景
2021年12月下达的中移办战略〔2021〕47 号《2022年中国移动算力网络发展实施方案》,明确提出:”实现算网一体运维,以算网统一运维为目标,打破网和算运维割裂现状,推动全网云管系统和网管系统协同对接。”为落实集团公司战略要求,设计院支撑网络事业部研发了多云统一云管平台,定位为多云信息资源的“汇聚者”与云运维支撑能力“提供者”,实现三云基础设施全量信息采集,构建多云算力资源数据底座;面向场景化运维需求,构建数智化工具集。目前实现网络云、移动云、IT云三云资源自动接入纳管。纳管超过60万台物理设备,是我国电信行业规模最大的多云云管系统。后续持续推进边缘云、三方云与社会算力等多元算力接入;推进资源管理向算力管理能力提升;推进向算力感知中心演进;支持算网协同。
(2)技术方向介绍
算力感知网络新型管理面包含算力设备的注册、OAM、运营等,通过统一的管理而对网络和算力进行管理和监测,并可生成算力服务合约以及计费策略对算力进行统一运营。
算力感知网络管理面
①算力注册②算力运营③算力OAM 算力性能监控算力节点注册算力计费管理算力服务台约算力故障管理等。
算力感知技术研究,通过获取全网的算力资源的详细信息,促进算力的统一描述、定义算力资源全网统一标识;对接多云算力服务网关,实现资源信息与算力信息的匹配与映射;实现全网异构算力的集中管理、统一呈现与发布共享。
(3)应用前景
算网感知中心,采用逻辑一级物理二级架构,全国级算网感知中心支持全网算力感知、标识、发布,支撑算力编排与算力调度应用;大区/省级算力感知中心支撑区域内算力感知、标识、发布,支撑算力编排与算力调度应用。
(4)对产业的影响
推进算力感知中心总体技术要求的研究,推进相关技术标准的制定预成熟,引领行业算力感知技术研究方向,助力行业生态的形成,培育优秀的产品研发。
2.下一代动态可重构网络技术
申报单位:设计院 所属领域: 连接、能力
(1)研究背景
无线网络架构是移动通信的基础。为了满足业务发展需要,出现控制面与用户面分离、移动中继节点、sidelink传输等多种连接方式和不同的空中接口形式。
未来无线网络的业务需求与场景将更加多元化、个性化,在无线网络架构上的突破和创新成为布局整个移动通信系统研究的关键环节。为了灵活适配多样化业务场景,无线网络架构应以用户为中心提供按需定制、灵活扩展的能力,,保证全网一致的用户体验。与此同时,网络规划也将变得更为困难,借助智能化技术降低规划复杂度、提升能量流与信息流的匹配度也成为必然的趋势。
(2)技术方向介绍
用户为中心的网络架构,以灵活小区为基本单位,为UE提供服务的网络。UE在任何位置都可以按需得到资源进行上下行传输。
1、按需调度分布式网络资源的网络能力:基于共享的软硬件资源,网络为用户分配相应的网络和空口资源,实现端到端的按需服务,在提供极致服务的同时最大化资源利用率,降低网络建设成本。
2、灵活可拓展的网元功能:不同网元功能柔性分割、按需部署,并能快速迭代和演进软件功能,支持多网元智简网络架构,进一步降低运营商网络运营成本。
3、智能网络规划与资源调配能力:基于高精度数字孪生技术,通过AI算法实现站址拓扑规划、资源配置、网元分隔、动态调整的能力。
因此,需要研究相关的移动性管理机制、以用户为中心的业务服务机制、以用户为中心的干扰管理机制,及相应的网络规划技术等。
(3)应用前景
以用户为中心作的网络架构,通过组织一个动态变化的接入点集合以无缝的为每个用户提供服务。网络智能地感知用户的无线通信环境,然后灵活地组织所需的网络接入点和资源为用户服务,让用户时刻感觉处在无线信号覆盖范围的中心。
用户为中心的网络在解决未来高频段微小区覆盖、密集组网频繁切换、干扰问题严重、用户业务、用户分布从二维向三维发展,受限于网络节点处理能力和功能情况下,有非常有吸引力的应用前景。
(4)对产业的影响
有助于进一步提升在无线通信标准领域的地位,提前从技术、标准、产品规划布局下一代网络特性,把握先机。用户为中心的网络可能对产品形态、产品架构、网络建设、规划、优化方式都形成明显影响,产业格局也可能产生一定变化。可以预期,人工智能将在用户为中心的网络架构中,发挥关键作用,以提升资源效率,匹配用户业务需求和感知提升。
3.信息能量融合创新的低碳能源技术
申报单位:设计院 所属领域: 能力
(1)研究背景
随着国家5G新基建、能源互联网、“双碳”等国家重大战略的推广和实施,国家对信息通信行业节能降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21年2月22日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指导意见》,从生产体系、流通体系、消费体系、基础设施绿色升级、绿色技术创新体系、法律法规政策体系6大方面,明确85项重点任务。其中针对信息服务业提出:加快信息服务业绿色转型,做好大中型数据中心、网络机房绿色建设和改造,建立绿色运营维护体系等;2021年11月16日工信部发布《“十四五”信息通信行业发展规划》,提出绿色发展水平迈上新台阶的目标:节能减排新技术、新设备和新能源广泛应用,结构性和系统性节能创新水平显著提升,单位电信业务总量综合能耗进一步下降;2021年11月30日国家发改委、网信办、工信部、能源局印发《贯彻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要求推动数据中心和5G等新型基础设施绿色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要求按照《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统一部署,有序推动以数据中心、5G为代表的新型基础设施绿色高质量发展,发挥其“一业带百业”作用,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传统能源模式难以满足ICT行业可持续发展需求,存在占地空间大、能效低、能耗高、智能化程度低等一系列问题,亟需推动ICT能源技术的绿色低碳变革,基于能量信息融合创新,开展能源“发-转-储-配-用”全环节与信息融合关键核心技术研究,创新产品研发应用,助力国家“双碳”战略目标实现。
(2)技术方向介绍
面向国家“双碳”战略目标,加速能量信息融合创新,重点围绕能源“发-转-储-用”全环节与信息深度融合,由一系列绿色低碳能源技术组成,具体内容如下:
(1)高效分布式清洁能源技术,通过选用高效的太阳能光伏组件、小型风力发电机组等,与电力电子技术深度融合,实现分布式清洁能源系统的高效运行、智能运维;
(2)集成式供配电技术,通过变、转、备、配电一体化逻辑集成,有效降低供配电系统占地空间、提升系统效率及智能化运维水平、降低算力网络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成本;
(3)数字储能技术,通过推动信息技术、电力电子技术与电化学技术的融合创新,打造动态可重构的电池管理系统,实现储能电池的安全应用;
(4)多能源动态互补与智能调度技术,通过在算力网络能源基础设施系统的规划、设计、建设和运行全生命周期,对不同供、用能系统进行协同和优化,同时开展供需预测,运用AI、神经网络、遗传算法等,实现高效用能、低成本用能;
(5)算能协同及碳管理技术主要聚焦算力与能源协同、碳排放监测、精细化管理及碳交易。
(3)应用前景
围绕发-转-储-用全环节,将信息技术与能源技术深度融合,面向信息通信网络全场景开展应用。目前各大运营商均发布了“双碳”行动计划,中国移动发布了“C2三能-中国移动碳达峰碳中和行动计划”,中国电信启动了“1236”行动计划,中国联通启动了“3﹢5﹢1﹢1”行动计划,均为“十四五”期间的网络转型发展、网络节能降碳指明了方向、目标,结合各运营商的网络规模及历年在基础设施方面的投入,“十四五”期间仅面向通信运营商市场的绿色低碳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将是百亿级的广阔市场。
(4)对产业的影响
纵观历史,能量和信息是驱动人类文明进步的两大主线,推动着人类社会发展从原始文明时代、农业文明时代、工业文明时代到信息文明时代,未来是能量与信息融合创新的时代,引发“瓦特×比特”的融合聚变;在此阶段,面向国家“双碳”战略,加速能量信息融合创新,推动低碳能源技术研究及规模产业化,可牵引通信能源领域厂家将通信能源新技术与5G、AI、大数据、IoT 等数字化技术进行融合,围绕低碳网络、低碳机房、低碳数据中心等建设目标联合创新,实现“发-转-储-用”全链路的智能协同,整体提升行业能效、低碳、智能化水平,助力信息通信领域“双碳”目标达成。
4.星地融合协同组网及空口连接技术
申报单位:设计院 所属领域: 连接
(1)研究背景
《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建设“高速泛在、天地一体、集成互联、安全高效”的信息基础设施,综合地基高容量和天基广覆盖优势,建设移动、卫星双网融合的天地一体通信网络,不仅是国家战略要求,还兼具民生需求,并有稳定的商业前景。
天地一体网络发展的瓶颈在于星地融合技术,星地融合需要打破卫星通信自成一体、独立发展的局面,以地面通信技术疏通卫星通信“网络容量小、组网成本高、建设周期长、能力利用难、用户规模小的”堵点,共同为用户提供空天地海全覆盖、千行百业均赋能的服务,是天地一体通信的解决之道。
(2)技术方向介绍
星地融合协同组网及空口连接技术以协同组网技术和星地协同空口连接技术为技术基础,以星地融合智能终端技术为应用节点,实现中国移动星地融合网络的发展。
1、协同组网技术主要研究如何以能力和需求牵引高效智能组网。通过构建天地互联阶段空天地一体网络的评价体系和适合于中国移动场景的多轨协同立体多连接卫星通信网络架构,形成面向天地一体的卫星通信网络规划技术。
2、星地协同空口连接技术主要研究如何利用地面空口技术提升星地融合网络能力。重点探索星地协同空口技术在无线资源智能感知调度及手机直联卫星等方面的应用,探索天地互联阶段基站回传与卫星基带系统适配的关键技术能力,推动新技术在中国移动现网中的应用。
3、星地融合智能终端技术主要研究国产化星地融合关键设备。依托协同组网技术和星地协同空口连接技术研究基础,结合中国移动现网场景,将高低轨协同相控阵天线技术与卫星调制解调系统融合,研发出小型化一体化星地结合终端。
(3)应用前景
星地融合技术主要应用于我公司空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建设,从国家政策、产业发展、技术演进、我司预期受益来看,积极研究星地融合技术,符合我司成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和全球领先信息服务科技创新公司的新定位。从市场增长预期、友商投入,以及自身竞争力优势来看,研究星地融合技术可以助力我司积极推进空天地一体化技术演进和产业发展,增强在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建设的话语权。
(4)对产业的影响
通过星地融合技术研究,可以更好的协同卫星与地面两个产业链。天地一体的产业中地面通信领先企业以星地融合技术标准化和面向6G为目标,推进地面移动技术卫星化;卫星制造企业基于星地融合技术研究和已有的卫星通信技术标准,以地面通信多连接、可移动、高速率的技术优势为目标进行优化,保证天地一体产业协同一致。
5.液冷技术
申报单位:设计院 所属领域: 算力
(1)研究背景
当下国家对数据中心的能耗要求日趋严格,同时芯片算力与功耗大幅提升,带来数据中心绿色化、高密化的发展趋势,作为土建、机电基础设施与IT基础设施的融合创新方案,液冷正被越来越多的应用。应用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液冷系统、液冷产品形态差异巨大,对定制化要求较高;国家规范及行业标准缺失,对液冷技术应用缺乏统一指导等,仍需进一步开展关键核心技术研究。
(2)技术方向介绍
液冷技术按照液体与发热器件接触方式分为非接触式液冷和接触式液冷,冷板式液冷为典型的非接触式液冷,浸没式液冷为典型的接触式液冷。综合来看,对液冷技术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系统架构、一次侧及二次侧冷却系统、冷量分配单元、液冷服务器设计或改造、冷却液技术要求、液冷控制系统、对基础设施的要求、运维及管理要求、经济效益等;对冷板式液冷,还需着重研究对冷板的选用及要求、快速接头选择方法相关要求等;对浸没式液冷,还需着重研究浸没箱体相关要求、除服务器外其他设备或管路与液冷工质的适配等。
应用液冷系统的预期成效主要体现在有效降低数据中心的PUE及解决高密度功耗机柜的制冷问题。
(3)应用前景
液冷技术的应用可实现全国范围内数据中心PUE低于1.15,完全符合国家对数据中心的能耗指标要求;此外,液冷数据中心适合提供高密算力,提升单柜部署密度,提高数据中心单位面积利用率。
(4)对产业的影响
液冷技术的应用可带动数据中心行业进一步向绿色低碳发展,符合国家政策背景,符合服务器芯片发展规律,液冷数据中心有利于成为数据中心领域节能减排表率。伴随液冷的推广及应用,同时会带动液冷相关行业及领域的发展,如液冷服务器的发展及标准化,液冷部件的发展、液冷工质的国产化、液冷相关标准的编制及出台等,在未来,液冷有潜力成为高密数据中心主流制冷方式之一。
6. 终端分布式计算
申报单位:终端公司 所属领域: 连接、算力
(1)研究背景
1、针对电子信息、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等领域信息系统服务能力的建设,自主研制端侧算力网络操作系统,突破泛终端算力组网、异构分布式设备资源协同、算力资源的编排及调度等关键技术,掌握端侧算力调度、人工智能等关键核心算法,提高端侧算力网络系统的高稳定性和高可靠性。
2、伴随云服务和网络能力的不断完善,将传统终端操作系统和业务服务转移至云端运行,打造云操作系统成为新的研究方向,业界也出现了红手指、多多云、天翼一号等云终端产品。
(2)技术方向介绍
1、端侧算力网络组网技术研究:实现对手机、摄像头、路由器、机顶盒、XR等多款终端产品的算力、存储等能力的汇聚、纳管和协同。
2、端侧算力网络调度技术研究:实现对端侧算力网络内资源的可管控可调度,动态调度适宜的算力资源执行任务,使得资源利用效率最高。
3、突破传统OS在功能紧耦合、硬件强依赖限制,对多形态终端操作系统框架进行拆分重构,形成隔离功能中间件,并抽象标准化中间件南北向接口。
4、制定云操作系统内核功能动态加载机制,根据终端云化形态(手机、机顶盒、摄像头等)进行功能中间件组合和编译,构建可动态配置的统一操作系统底座。
5、建立云化操作系统安全融合治理方案,打造可信赖的云化操作系统运行环境。
(3)应用前景
1、端侧算力网络的应用场景:针对2B、2C业务对象的不同,有不同的应用场景。比如,通过共享经济和多终端分布式协同的方式,将视频图像渲染、编解码、转码等业务调度到覆盖范围内可用的算力终端上;还可将高算力消耗的科学计算任务拆解并调度到泛在社会存量算力上运行,降低科研单位算力成本。因此,端侧算力网络技术可广泛应用到智能家居、自动驾驶、智慧工厂、智慧医院、隐私保护等方面。
2、云OS应用场景:(1)个人用户:通过对手机等个人终端产品进行云化,打造公私分离第二空间,为用户提供无限存储、业务时时在线服务。(2)家庭场景:打通远场家庭设备连接,数据实时共享,用户可在不同设备上感受无缝衔接的家庭设备联动。(3)政企场景:打造高安全、强监控、快预警安全服务,为数据存储、传输以及用户操作提供可信运行环境。
(4)对产业的影响
1、构建端侧算力网络生态,引入服务运营商、内容提供商、云厂商、终端制造商以及应用开发者等进行技术共建,能力共享。促进传统行业从单一的智能服务向多终端协作的隐私化 智能化转变,帮助产业降低研发成本投入,拉动行业资源的高效可持续利用,加固基础设施建设底座,借助用户数字化生产要素推动产业内生智能,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
2、针对云终端行业形成技术能力要求标准,合理规范云终端技术演进路径,提升研究效率,规避技术碎片化。基于云OS形成构建产业合作生态,聚拢云终端相关产业合作伙伴,加速瘦终端产品成熟和规模化发展。
7. RISC-V内核芯片设计
申报单位:物联网公司 所属领域: 能力
(1)研究背景
物联网是新基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基础,是下一个具备百亿级芯片应用的领域。在中美贸易战背景下,美国针对中国芯片产业链实施了一系列的禁售政策,导致国内芯片产业发展受到了很大阻碍,ARM处理器内核架构在移动和物联网领域的技术优势和市场垄断地位已经成为国外管制技术,而发展开源RISC-V指令集架构是打破这一技术垄断的重要契机,基于RISC-V内核进行芯片国产化替代势在必行。
(2)技术方向介绍
RISC-V是一个基于精简指令集(RISC)原则的开源指令集架构(ISA),其具备开放性、先进性、简洁性、模块化、易扩展等特点,契合了物联网碎片化时代的需求。为加快实现芯片内核架构自主可控,克服RISC-V架构技术及生态尚未成熟所带来的挑战,在物联网微处理器芯片、通信芯片领域有序开展基于RISC-V架构的MCU、NB-IoT、LTE-Cat1三款芯片的研发攻关,最终完成基于RISC-V内核芯片的研发和量产,实现芯片国产化替代。
(3)应用前景
芯片作为连接物联网的核心设备,在物联网中的所有应用中也处于核心地位。从物联网芯片的市场来看,根据IC Insight机构统计,全球2020年物联网芯片市场规模约为311亿美元,同比增长10%,RISC-V芯片出货量~20亿颗 。随着近几年来中国物联网的发展,物联网技术的快速普及正在深刻影响着智能家居、能源表计、智慧安防、医疗、交通等众多应用层领域,并带动了物联网芯片的需求。
(4)对产业的影响
RISC-V由于其开放性等诸多有点,吸引了包括Berkeley Architecture Research、中科院计算所等科研机构、包括高通、英伟达、NXP、三星、Microsemi、美光、中兴微电子、华为海思、联发科等半导体厂商、包括谷歌、IBM等IT公司等众多产业链优秀企业。长期来看,RISC-V对于中国半导体产业一定会产生划时代的意义,具体将会体现在三个方面:
1、通过RISC-V架构摆脱国外的垄断,实现处理器内核的国产自主。
2、由于RISC-V内核的成本优势,将会帮助本土产业开发出更高的性价比的芯片。
3、由于RISC-V架构的开放性,将会帮助本土产业开发出更多具有差异化特性的芯片。
8. 国产工业实时操作系统
申报单位:物联网公司 所属领域: 能力
(1)研究背景
工业软件是企业实现智能制造和数字化转型的重要工具,但目前绝大多数核心工业软件主要由欧美发达国家企业所垄断。工业基础软件面临严重“卡脖子”问题。而工业实时操作系统是嵌入式工业软件基础中的基础,国内缺乏开放的工业实时操作系统生态,各个公司技术栈较为封闭,重复造车的现象严重,打造国产工业实时操作系统及开放生态迫在眉睫。
(2)技术方向介绍
1,基于功能安全IEC61508标准的自主、安全、实时、可靠的工业实时操作系统;
2,兼容IEC61131-3 OpenPLC标准的软PLC开发套件;
3,支持现场总线、工业以太网、无线通信等工业通信的各类协议栈,如Modbus、Canopen、EtherCat、EtherNET等标准协议栈;
4,支持各类GUI开发套件、组态软件,如QTLVGL等;
5,支持各类经典运动控制算法,如CNC、机器人控制等,
(3)应用前景
可广泛应用于工业自动化的各个领域,如流程自动化、离散自动化、工程车辆、轨道交通、能源自动化、物流仓储、智能机器人、楼宇自动化等方向。
(4)对产业的影响
工业实时操作系统将面向行业赋能,基于工业实时操作系统打造类似安卓的工业软件生态,整合优秀的国产行业中间件及成熟的应用算法,围绕整体生态探索健康、可持续的商业模式,打破欧美国家对工业软件的垄断,促进国产工业基础软件生态发展壮大。
9. Globally-Distributed Database(全球数据库)
申报单位:云能力中心 所属领域: 能力
(1)研究背景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需要提供全球化的服务,如何保证整个IT系统的跨Region服务能力,数据库是最大的瓶颈点。因此我们需要一个全球数据库,它可以在任意Region部署数据库实例,规模支持1W 以上,数据量上限可以支持PB ,TPMC支持1000W
(2)技术方向介绍
支持分布式事务,核心技术点:通过逻辑时钟算法实现每个实例独自生成全局唯一并且递增的事务ID,打破传统分布式数据库都需要一个中心服务产生唯一事务的限制(从而解决生成事务而产生跨Region通信的开销) 每个实例都可以提供读写服务,并且所有实例角色完全对等,核心技术点:通过Gossip协议实现元数据同步,通过二阶段协议实现事务原子性,通过MVCC实现版本 集群完全自治,核心技术点:能够自动感知业务部署位置,调整数据副本角色位置(由leader角色提供读写服务),从而保证提供服务的数据库实例离用户距离最近;通过全局数据分布以及负载压力,自动调度副本数据位置
(3)应用前景
全球数据库能够更好的提供跨Region的数据库服务,保证无论那个位置的用户都能够享受快速的数据访问能力,并且由于整个系统是完全分布式的,所有节点对等,通过增加节点能够线性的增加数据容量以及提升性能
(4)对产业的影响
全球数据库是支撑未来算力网络最理想的数据库架构,并且能够很好的支撑Severless应用服务
10. 分布式云原生
申报单位:云能力中心 所属领域: 能力
(1)研究背景
Gartner在2021-2025年云计算的七大演进方向中预测:云计算将从流行的计算形态向分布式的、无处不在的计算形态演变,大型云提供商将通过建立分布式云的基础设施,为企业客户提供更便捷的云服务,采用私有云架构的企业将借助云服务提供商的分布式云平台解决方案重构自身的私有云,未来越来越多的企业将构建普适性的多云架构,让应用可以随意部署在不同的云上。分布式云的发展对云原生提出了新的技术要求和挑战。
(2)技术方向介绍
研究分布式云原生相关技术,包括分布式云原生跨域调度、分布式云原生跨域服务治理、分布式云原生跨域流量分发、分布式云原生可观测等,支撑用户业务无需关心底层资源具体承载地点。分布式云原生技术是国家东数西算、算力网络战略演进和落地的核心技术之一。目标实现对10万节点跨资源池的统一管理,业务时延10ms以内。
(3)应用前景
分布式云原生技术能力作为国家东数西算、算力网络战略演进和落地的核心技术,应用于算网大脑底层的编排调度器,主要有3类应用场景:1.应用跨域高可用,通过底层实现跨域高可用的方式,应用无需感知和改造,直接实现跨域高可用能力,提升应用的SLA;2.智能调度,支撑东数西算、东数西存等场景,在不改变应用对外服务能力的情况下,底层资源跨域迁移到低成本、绿色、低碳资源池;3.应用跨域迁移,支撑用户无感知的进行应用跨域迁移,实现在老旧算力淘汰、存量算力利用等情况下无感知迁移和使用。
(4)对产业的影响
对云计算总体发展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将带领整体云计算技术发展进入下一阶段,突破资源池对算力的限制。
11. 量子光计算
申报单位:云能力中心 所属领域: 算力
(1)研究背景
量子计算将带来为算力带来革命性的变革。从波士顿咨询的研报可以看到,量子计算将聚焦优化、模拟、机器学习加速和密码学这4大领域,100多个应用场景,预计市场规模在3500亿美元左右。目前,全球范围内AWS已接入多种量子计算服务器,并提供全球用户提供真实的系统访问及计算服务。针对于国内领域空表,移动云平台基于相干光量子计算机高速计算能力、可落地性,进行了平台开发、应用领域等多方向探寻推进,致力于率先打造可真实应用的平台级量子计算服务。
(2)技术方向介绍
研究将经典云计算软件工具、通信设备及 IT基础设施等与量子计算处理器硬件进行 有机结合,研究量子计算云平台综合管理及运维,为用户提供稳定非间断、直观化、实例化的量子计算接入访问与算力服务,预期搭建可通过中国移动云量子云计算平台进行访问的光量子计算设备和量子计算资源综合管理系统,通过云平台提供可实现光量子计算状态演化、运行逻辑模拟仿真的光量子计算模拟器以及包含量子计算组件和量子算法库的封装软件SDK开发包,并形成面向制药、金融等领域的应用云服务软件。
(3)应用前景
在新冠疫情背景下,短期内聚焦生物制药领域,利用相干光量子计算先天的算力优越性,对于组合优化问题和典型的机器学习模型均有超越传统算力的指数级加速效果,在靶点探测、药物重用和新药设计等药物研发的各个环节发挥重要作用,通过快速的并行处理,实现药物研发中分子与原子的精确模拟,实现分子对接模拟的加速,有效提升制药行业的药物研发成功率,加速药物研发效率。未来结合算力网络量子计算做为新型算力应用于通信、金融、交通、物流、电力等行业的超大规模算力需求场景中。
(4)对产业的影响
量子光计算能克服现代计算机发展所遇到的能耗和量子效应问题,从而摆脱半导体行业面临的摩尔定律失效的困境,同时突破经典极限,利用量子加速、并行特性解决经典计算机难以处理的相关问题。其在并行运算上的强大能力,使它有能力快速完成经典计算机无法完成的计算,如制药领域,全面加速人类药物研发效率,对未来的个性化治疗与疑难病症诊断带来变革;金融领域,实现智能量化投资与智能风控,评估资产价值及预测未来风险;交通领域,为无人驾驶及车路协同提供基础的城市级算力。在未来具备巨大的应用和市场场景,将带来深远的产业变革。
12. 自动驾驶网络(自治网络)
申报单位:云能力中心 所属领域: 连接
(1)研究背景
在5G这样一个万物互联的时代,网络所连接的业务种类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如汽车、AR/VR、无人机、云边端新型应用等;万物互联,使得连接的密度、数据流量、复杂度达到一个前所未有的程度,这些将导致运营商数据中心/云服务的网络功能特性、配置项暴涨,运维难度大幅增加。
(2)技术方向介绍
研究自动驾驶网络(自治网络),主要是将AI理念引入移动云网络服务的自动化配置和运维中,在网络服务自动化配置层面,基于移动大云“天池”系统进一步研究超大规模网络管控技术、结合可编程白盒设备研究更高性能的超融合边界网关能力,提升移动云网络服务的种类、开通效率和用户体验;在运维层面,基于虚拟化网络、数据中心白盒设备为全链路监测、遥测等提供实时基础运维数据,运维数据实时上报智能分析决策平台,通过AI分析处理后选择最佳策略动态调整网络(例如网络流量智能预测调度),实现网络资源更为合理的运用、运维智能自治。
(3)应用前景
自动驾驶网络(自治网络)技术可以广泛运用于超大规模的公有云、专属云、私有云服务场景,为这些场景下的用户业务部署、升级提供智能、高效的网络服务;同时智能化的运维能力可有效降低用户网络故障感知、提升用户体验。
(4)对产业的影响
自动驾驶网络(自治网络)能够提升云计算网络资源的利用率、提高能效比,降低运维难度、运维效率、以及运维成本,提供SLA有保障、用户不感知网络中断的高质量云网络服务,可促进移动云业务全面快速、健康增长。
13. 多模态情感交互
申报单位:智慧家庭运营中心 所属领域: 能力
(1)研究背景
在人-人沟通中,说话人通过语调、语速、声量、面部表情、肢体动等多方面的信息来传达自己想表达的内容,倾听者能够感受这些信息,并做出合理的回应,目前人机交互还不能做到这一点。多模态情感交互的技术挑战在于实时完成语音、文字、视觉图像多模态的融合表示和分析判定。语音、视觉图像都是高稠密的信息,按照比较低的采样率来算,语音16KHz、视频30帧/s,在融合算法的效果、融合计算复杂度、计算的实时性方面都有非常大的挑战。
(2)技术方向介绍
1、 多模态的情感识别
基于语音、文本、表情等模态的情感识别能力算法模型开发,具备多分类情感识别能力,通过预训练模型的迁移学习技术,解决多模态情感识别问题。
2、 多模态情感理解
研究人类情感的分类体系,在情感分析的基础上,运用深度神经网络模型,实现基于语音、文本、表情的情感理解模型。
3、 多模态情感表达
研究情感内容生成、情感语音合成、情感形象生成,根据情感识别、理解的结果,自动产生文字、声音、图像融合的情感结果反馈。
4、 多模态情感交互架构
研究多模态情感交互的架构设计,优化情感融合计算的复杂度和计算量,合理划分端云功能和分工,实现多模态情感交互的实时性,同时保护好用户隐私。
(3)应用前景
1、 智能音箱、大屏等智能交互设备;
2、 数字化智能客服;
(4)对产业的影响
多模态情感交互技术是当前无情感的交互方式的一次重大升级;在情感交互加持下,用户尤其是老人和儿童将更加喜欢和智能设备进行交互和互动,这将势必带动智能交互设备新一轮的销售热潮;
在智能客服领域,多模态情感交互能够更好的体谅客户和给客户以情感上的安抚,降低客诉数量,减少人工客服的介入,降低客服成本,给智能客服领域带来一场体验革命。
14. 基于Wi-Fi的短距确定性传输关键技术创新
申报单位:智慧家庭运营中心 所属领域: 连接
(1)研究背景
Wi-Fi技术起步于1997年,经过六代协议的演进,为用户提供快速、便捷的接入能力;
但与此同时, Wi-Fi工作在非授权频段,且采用了载波侦听多路访问/冲突避免(CSMA/CA)机制,数据传输过程中易受周围其他信号影响,导致数据丢失或时延增加,故Wi-Fi仅是一种“尽力而为”的网络,无法为用户提供端到端的确定性保障,无法承载对时延敏感、稳定性要求高的应用场景及业务需求;
国内外已启动确定性Wi-Fi技术的研究,增强连接可靠性、支持确定性时延、提升拥塞场景性能,但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
(2)技术方向介绍
研究内容及方向:深入Wi-Fi底层协议研究,构建家庭确定性传输网络。通过对业务精准识别,实现高优先级数据流智能QoS调度算法设计;建立家居物联网终端专属Wi-Fi通道,降低数据相互干扰;研发Wi-Fi OFDMA切片技术,实现家居物联网终端对RU资源的智能调度;构建AI自适应传输技术、智能重传技术、多链路冗余传输、动态链路选择技术,共同实现业务数据具备确定性时延、抖动、丢包率、带宽和可靠性的传输能力,提升连接质量;
预期成效:端到端时延控制在几毫秒级,时延抖动控制在微秒级,可靠性控制在 99.99%以上,打造时延可预期、可规划、可验证,有确定性传输能力的Wi-Fi专网,具备提供差异化的业务体验。
(3)应用前景
主要应用于家庭场景和工业应用场景,提供低时延、可预期的Wi-Fi专网;
家庭领域:为AR、VR等大吞吐量、低时延要求的业务提供接入能力,为智能家居终端提供低时延、稳定可靠的网络接入能力,提升网络体验;
工业领域:确定性网络技术的大规模落地,可以推动制造业影视行业,医疗行业,服务业等网络化、智能化升级。
(4)对产业的影响
1)重塑Wi-Fi产业链,助力国内Wi-Fi技术追赶国外技术发展,实现国内Wi-Fi产业链的整体发展;
2)确定性Wi-Fi是扩大服务范围的重要选项。通过提供高质量的确定性网络服务,深入生产经营一线,扩展服务范围和服务多样性;
3)确定性Wi-Fi是提升中国移动家庭网络服务价值的重要依托。确定性Wi-Fi网络严格控制端到端抖动、时延等关键指标,为用户提供高质量Wi-Fi需求,可提供差异化的服务,带来新的收益空间。
15. 基于柔性传感器的人机共融设备和交互技术
申报单位:智慧家庭运营中心 所属领域: 能力
(1)研究背景
人体体感交互是新一代人机交互范式,通常利用传感器捕捉各骨骼关节的连续动作。当前基于图像传感器、深度传感器、惯性传感器等体感交互设备在部署环境、便携性、精准性、遮挡等方面存在着各种问题。衣物 与人紧密接触,是进行长期人体运动姿态捕获的理想载体。柔性织物传感器完全采用纺织原材料制备,通过功能化加工使其具备拉伸、按压等感应能力,可集成于正常衣物中并实现对人体动作捕获和状态监测,从而支持智能友好的人机共融。
(2)技术方向介绍
1.传感器特性驱动的人体表面形变定量分析。不同的运动姿态可引起衣服的拉伸形变,直接体现为衣物中的紧绷感。采用拉伸式织物传感器通过捕捉该形变信息,获取人体姿态信息,进而做人机交互。
2. 基于人体表面形变的传感器布局优化研究。基于多目标优化框架, 利用演化计算的方法, 获取传感器布局最优解,同时定量分析传感器的布局与姿态跟踪误差,确定误差上限。
3. 基于传感器最优布局的智能织物硬件制备。利用纺织工艺制备以蚕丝纤维为基底的织物传感器;利用缝纫技术将上述传感器集成于服装中;设计和制造通过无线传输的信号采集电路。
4. 运动捕获和数字人驱动。构建柔性传感器数据到人体3D姿态的映射,对姿态数据做时空滤波,得到稳定可靠动作,支持高真实感的虚拟数字人驱动。
(3)应用前景
1、泛家庭感知交互能力拓展
以泛家庭场景下的感知交互场景为延伸方向,突破穿戴式身体感知能力局限,将肢体语言、行为语言、身体表达等信息作为交互枢纽,创造面向家庭用户的轻量级人体动态信息库,实现肢体空间上的多维感知。
2、感知交互呈现内容多样化
拓展虚拟家庭空间交互范围,从人体信息收集、动作驱动、行为拟态到虚拟空间打造、内容制作、沉浸式设计与表达,都能得到很大突破,进而衍生虚实结合的家庭教育、家庭娱乐、家庭健身、虚拟会议等应用场景。
(4)对产业的影响
1、本研究有望形成一套成本低廉、操作简便、部署要求低的人机交互方案,打造新一代可穿戴人机交互设备,连接虚拟(VR/AR/元宇宙)和现实的基础设施,提升元宇宙家庭场景的沉浸感。
2、本技术突破有望成为泛家庭虚实交互体感入口,成为多空间信息连通、多场景信息互通、多终端信息共融的低门槛家庭用品,重塑泛家庭感知边界。
16. 下一代感知-多维融合感知
申报单位:智慧家庭运营中心 所属领域: 能力
(1)研究背景
传感器技术作为当代科技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是目前各国争夺高新技术发展的制高点之一。继通信和计算机技术之后,传感器技术成为信息产业的第三大支柱。传感器之于机器,犹如五感之于人类。在人类感知中,视、听、触、嗅觉占据了信息摄入的99%。目前机器感知尚集中在视听觉上,仍停留在目标检测识别及简单对话上,研究视频/图像理解及多轮对话技术,并往触嗅觉拓展,实现视听触嗅多维融合的感知系统原型,是机器感知的终极目标。
(2)技术方向介绍
1、研发更高层次的视觉理解,从简单检测识别图像和视频中的目标,发展到理解复杂内容,如行为识别,实现家庭场景基于视觉理解的人机交互原型;
2、研究基于视线追踪的视觉理解与交流技术,实现家庭场景中基于视觉交流技术的人机交互视觉感知原型;
3、研究攻克多轮对话中话题转移、打断的难点,并从被动回答发展到主动引导用户对话,输出家庭场景中多轮对话原型;
4、研究基于压力传感的触觉再现技术,实现家庭场景中基于触觉感知的娱乐、通信互动原型;
5、研究嗅觉理解技术,输出家庭场景气味检测原型;
6、实现视听触嗅觉融合的感知终端原型,提供拟人化的智能服务。
(3)应用前景
1)图像/视频理解技术可用于机器人等场景;
2)基于视线追踪的视觉理解与交流技术可用于人机交互、儿童早期自闭症检测等场景;
3)多轮语义对话可用于娱乐、教育、陪伴机器人、智能客服等无人系统场景中;
4)基于触觉再现的感知技术可用于娱乐、亲情沟通、机器人等场景中;
5)基于嗅觉理解的感知技术可用于食品安全检测、机器人等场景中;
6)视听触嗅觉融合的传感终端,可应用在城市、医疗、家庭等诸多场景中
(4)对产业的影响
1)推动视、听觉传感技术往更智能方向发展,推动触、嗅觉新型传感技术的发展,促进现有传感技术的革新换代;
2)实现多维融合的智能感知系统原型,使机器具备拟人化的自主智能,标志着人工智能进入2.0时代。该技术应用于城市、医疗、制造、家庭等场景中,将深刻改变人类生产生活方式和思维模式,影响社会经济中生产、消费等环节,带动产业的变革和社会的变迁。
17. MR虚实共生时空引擎
申报单位:咪咕公司 所属领域: 能力
(1)研究背景
5G技术的发展和国家政策红利释放推动了XR技术的商业化应用,2021年Metaverse元宇宙概念爆发加快了基于XR的虚实共生场景体验技术研发布局。未来互联网的形态将是线下线下一体化、虚实共生联动的元宇宙世界。
(2)技术方向介绍
依托算力网络,融合高精度三维建模、定位追踪和云渲染技术,构建MR虚实共生时空智能引擎,实现线下现实场景增强,并基于数字孪生技术1:1复刻打造线上虚拟空间,支持线下线下平行世界的数据互通、场景互联、人物映射,形成虚人虚景、虚人实景、虚景实人的XR数智化空间,打造元宇宙核心体验载体和创新应用平台。
(3)应用前景
MR虚实空间联动技术(3)应用前景广阔,该技术能力可应用于虚实共生文博文旅、商场、游戏娱乐、体育演艺、数字营销等应用场景,实现线上观众沉浸在元宇宙空间独特的异次元体验时,真正实现线上线下协同共振、虚实场景深度融合,打造全新线上线下一体化元宇宙解决方案。
(4)对产业的影响
MR虚实空间联动技术的行业应用处于发展关键时期,多领域厂商在积极布局。MR虚实数字孪生空间作为新型智慧城市的基础设施,以数字与现实融合交互来映射城市运营全要素和时空全过程,从而打通智慧产业集群之间的信息互联互通,数字城市和现实城市终将实现“虚实结合”的同步建设,实现“虚实互动”的数字孪生城市。
18. 三维声编解码与渲染技术
申报单位:咪咕公司 所属领域: 能力
(1)研究背景
随着超高清音视频新技术的不断演进,人们对“真实”、“沉浸”的音视频体验不断得以提升。三维声技术作为超高清音视频体验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空间感、方位感、高还原度、高沉浸度,带给观众更具感染力的临场感、个性化和交互体验;同时国产标准的三维声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对促进产业发展,打破杜比、DTS等欧美厂商垄断,具有重要的经济和社会效应。
(2)技术方向介绍
三维声技术主要包括采集、编解码、渲染回放等技术环节,其中采集方面,越来越多的内容方开始提供原始的音源和方位数据。三维声编解码和渲染是需要重点攻关的技术方向:
1、三维声编解码:区别于传统环绕多声道音频,三维声支持声道,对象以及HOA格式,并要求同时支持上百个音频流采集播放,因此三维声传输对网络传输要求极高,需在传输前对其进行编码压缩,以此提高带宽利用率。相比较上一代音频编解码,三维声编解码技术能提供更高的压缩率,同时解码后的音频拥有更好的音频质量。
2、三维声渲染回放:双耳化渲染技术是三维声最主要的渲染手段,其性能直接影响用户的沉浸体验感。双耳化渲染技术包括三个技术实现部分:方位感重建,声学传播重建,空间环境重建。当前的前沿研究方向围绕着这三个部分同步进行。
(3)应用前景
1、应用于多声道音视频内容的点直播场景,还原声音的空间感、方位感,满足人们对声音高度还原,高度沉浸的体验需求。
2、应用于数智人、云游戏、元宇宙等场景,提高虚拟世界里声音的真实性和沉浸感。
3、实现声音的引导作用,提高人与声音互动的可能性。
(4)对产业的影响
研发自主知识产权的三维声技术,对推动我国超高清音视频产业生态链建设,解决杜比、DTS等在三维声技术和生态上的“卡脖子”问题,是行业的共同心愿,也得到广电总局、总台、移动集团等单位的大力支持。
19. 消费级虚拟数字人构建技术
申报单位:咪咕公司 所属领域: 能力
(1)研究背景
元宇宙聚焦于社交连结的3D虚拟空间, 是未来5-10年用户在数字化世界中主要的娱乐消费场所。虚拟数字人是真实用户进入元宇宙的入口, 是打开元宇宙世界的关键钥匙, 值得投入资源进行技术攻关和落地应用。当前虚拟数字人面临效果不佳与制作成本高昂两大难题,需要发力解决。
(2)技术方向介绍
虚拟数字人的构建, 效果主要体现在两方面:
1. 虚拟数字人的形象(特别是五官)与真人形象的接近程度, 技术上沿着2D风格化迁移与基于深度学习的3D重建结合的方向进行,可精确还原包括皱纹,皮肤材质在内的诸多模型细节, 结合 flex 布料系统与实时动力学解算, 还原逼真的虚拟数字人形象。
2. 虚拟数字人动作动画与真实人物的接近程度。效果上分为面部表情驱动、语音文本驱动、身体动作驱动, 从真人形象的图像,声音等信息中提取转换可被3D人物模型识别的动作编码, 结合动力学效果, 使各参数正交组合模拟出真人的脸部表情, 发音神态, 肢体动作等。
(3)应用前景
向云演艺、云原生游戏、云AR虚拟空间、移动云VR、5G视频彩铃等场景,通过虚拟数字人能力给用户更直观的3D数字分身, 使用户在元宇宙虚拟空间中获得更好体验。
(4)对产业的影响
借助虚拟数字人构建技术提升, 从产品效果提升和制作成本大幅下降两方面入手, 带动业界元宇宙场景产生更加广泛的娱乐与生产应用。
20. 虚实共生身份一体化认证技术
申报单位:互联网公司 所属领域: 能力
(1)研究背景
1、研究背景:随着元宇宙以及web3.0的兴起,用户迫切需要一个跨平台的数字身份认证方法,而当前用户在互联网各个平台的数据和身份信息是互相割裂的,从而需要在不同的平台上重复注册,加剧了平台的数据垄断和孤岛效应,数字身份的可信认证成为了元宇宙发展的一个关键技术点。
2、面临挑战:目前面临去中心化网络可扩展性和效率依然较差问题,完全去中心化也不利于监管。
(2)技术方向介绍
1、研究内容:以用户手机号为基础,结合用户标签大数据,打造千人千面的虚拟数字人,丰富用户数字身份形象,结合数字证书,研究用户数字身份可信认证技术。通过运营商的公信力,以及移动认证能力,研究跨平台跨应用的数字身份认证登录等技术方向,利用区块链防篡改的特点,将用户数字身份上到联盟链进行确权,解决完全去中心化难以监管的问题,并将用户数字身份与云证书、SIM盾证书能力结合,用证书认证解决了用户数字身份可信认证问题。
2、预期成效:为用户打造数字身份,拉进用户与元宇宙的距离,让用户可以使用一个身份登录不同的APP和平台,并为用户和应用提供方解决了数字身份可信认证问题。
(3)应用前景
1、应用场景:数字身份认证技术广泛应用于登录场景、用户身份确权场景,跨应用跨平台互联互通场景,需要数字身份证书认证的电子签名场景。
2、应用范围:广泛应用于APP、H5等需要登录认证的入口,需要对用户进行身份识别鉴权的应用,以及对用户数字身份真人校验的应用领域。
(4)对产业的影响
数字身份是各个领域数字化的基石,是促进数字经济发展的必备基础,是数字时代的重要基础设施。数字身份的发展将帮助用户掌握其个人数据、实现数据在各数字化活动之间自由流转,数字身份将成为数字世界的入口,而数字身份认证技术将是打开该入口的钥匙,推动数字身份在应用和应用之间的互联互通,提高各领域向数字经济转化的速度。
21. 中国移动空天地一体化应急通信系统
申报单位:成都产业研究院 所属领域: 能力
(1)研究背景
应急通信的目的是利用各种管理和技术手段尽快恢复通信,保证用户正常使用通信业务,实现如下目标,即应急指挥中心/联动平台与现场之间的通信畅通;及时向用户发布、调整或解除预警信息;保证灾区群众自救和呼救应急通信需求,支持灾区群众自救和呼救;保证灾区群众对外通信的需求。
当大型自然灾害发生时,通讯中断,灾区与外界无法实现互联互通,应急通信系统为人民群众生命财产提供了有力的保障。现有传统应急通信手段有通信应急保障车、系留式无人机基站和卫星通信等,通信应急保障车和系留式无人机基站受道路、气候、电力、通信线缆传输等因素制约,无法在短时间内到达受灾区域并及时恢复通信。卫星通信需要专用终端,成本高昂而且带宽有限,不利于传输视频和图片,无法广泛配备。
(2)技术方向介绍
中国移动(成都)产业研究院打造空天地一体化应急通信系统,利用大型固定翼无人机及中型无人机搭载定制化应急通信设备和天线,采用4G/5G通信技术,通过卫星传输,提供全天候的应急通信保障方案。与以往应急通信方式相比,能够提供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全天候的应急通信保障,相比传统应急通信系统具有更高效率、更长续航、更远距离、更广覆盖和更大载荷等优势,可有效解决地震、洪水等自然灾害发生时地面基础设施严重损毁地区的应急通信问题,尤其对自然灾害多发省份的通信抗灾能力建设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3)应用前景
中国移动(成都)产业研究院打造的空天地一体化应急通信系统针对各类场景下应急通信保障的任务需求,中国移动构建以“高空、中空、低空、地面”四位一体的多维度无缝应急通信保障体系。选配大型固定翼无人机、中型无人机、直升机、系留无人机等多类型飞行平台及无人车、无人船和无人艇平台,搭载自主研发的应急通信设备,结合无人系统管控及应急通信数据汇聚平台,实现在地震、洪涝、森林草原火灾、海上救援、重要活动等场景下的立体应急通信保障。
(4)对产业的影响
本系统在世界范围内首次实现实战“三断”场景下应急通信信号的快速连续稳定覆盖(国内外未见相关报道),并且连续覆盖面积达到60平方公里,可以满足大多数应急通信的诉求。彻底解决三段情况下的通信难题。该系统在2022年9月泸定地震救援、2021年河南防汛救灾中都进行了实战应用验证,并得到了国家部委充分肯定。
22. 工业低代码
申报单位:上海产业研究院 所属领域: 能力
(1)研究背景
根据“十四五” 规划、数字经济战略等政策指示,各行业企业积极落地数字化转型设计方案,在软件设计、研发、测试、发布、运维的全生命周期环境和各业务场景中提出的大量需求,要求企业具备更加灵活、敏捷、易用的应用开发能力。而传统开发技术要求高,成本高,交付周期长,无法快速响应市场需求,导致开发工作积压,业务转型滞缓。低代码作为提升应用研发生产力的关键性技术,提供易用的可视化、定制化软件开发能力,促进技术与业务的快速融合,提升企业效能。
(2)技术方向介绍
低代码产品的共性核心能力研究分为5个方向:
1. 开发及管理能力研究,指提供可视化开发及配置的能力;
2. 扩展与集成能力研究,指在可视化开发基础上,通过少量代码,扩展现有组件功能以及通过集成外部能力来扩展低代码的能力边界;
3. 用户体验研究,指基于低代码产品的用户学习成本和易用性因素强化;
4. 生态能力研究,指多端响应式支持,上下游打通,应用二次开发等功能支持;
5. 安全保障研究,指对产品自身及用户资产的安全保障功能以及合规性要求相关应用。
(3)应用前景
低代码凭借在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多方面优势,已经在各行业尤其是制造、能源等行业开展实践探索和应用落地。在企业开展敏捷开发,强化响应速度方面,低代码简化开发流程,进一步释放生产力;在打破“数据孤岛”,推进企业信息整合方面,低代码通过强大的集成能力,进一步提升企业整体数字化能力;在企业上云方面,低代码将云化的资源可视化,发挥云端敏捷开发能力,持续助力企业云上可持续发展。
(4)对产业的影响
低代码产品可加速企业实现生产信息数据全局监控、人物精细化管理、多任务实施共享、智能设备巡检等场景转型,结合领域专家经验、知识图谱,实现数据治理自动化,提供数据决策支持,为企业提高盈利能力、增长利润率和库存控制力。
23. 时空智能
申报单位:上海产业研究院 所属领域: 算力、能力
(1)研究背景
十四五数字化浪潮下,时空信息基础设施是5G和北斗两大国之重器融合融通推进我国高质量发展的数字化底座。以北斗为主的高精度位置服务网和以5G为主的泛在移动通信服务网的融合,是构建时空信息泛在互联基础上迈向数字化、智能化、智慧化的关键途径。目前,时空信息产业数字化演进过程中,城市环境复杂、终端高速移动等多样化需求对实时、精准、泛在、无缝的时空智能感知、融合、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更大的挑战。
(2)技术方向介绍
时空智能依托5G 北斗新型时空基础设施,面向海、陆、空广域综合立体的泛在时空信息服务需求,逐步形成卫星网络、移动网络天地一体化融合下的时空智能内涵,研究5G/6G 北斗融合创新时空智能关键技术,打造稳健、可靠、安全的时空综合信息网络,形成泛在、普适的融合时空信息服务,提高时空信息综合服务组网能力,推动未来北斗泛在感知下的综合时空信息服务体系构建,融入千行百业,推动“时空 ”数智化演进浪潮。
(3)应用前景
在传统测量测绘应用基础上,逐步推动时空智能数智化底座能力ToB/ToC/ToG的能力拓展,为自动驾驶、无人机等新兴行业提供高质量发展引擎,并持续探索时空智能数字化演进下的融合创新应用,融合云网、算网协同发展,结合卫星遥感大数据,打造智能敏捷、安全可控、即取即用的时空智能感知与信息交互网络,提升时空信息综合数字化服务质量,推进我国城市级数字化治理水平高效率发展,推动大众信息化服务向数字信息精细化服务全面演进。
(4)对产业的影响
在传统测量测绘应用基础上,逐步推动时空智能数智化底座能力ToB/ToC/ToG的能力拓展,为自动驾驶、无人机等新兴行业提供高质量发展引擎,并持续探索时空智能数字化演进下的融合创新应用,融合云网、算网协同发展,结合卫星遥感大数据,打造智能敏捷、安全可控、即取即用的时空智能感知与信息交互网络,提升时空信息综合数字化服务质量,推进我国城市级数字化治理水平高效率发展,推动大众信息化服务向数字信息精细化服务全面演进。
24. 图深度学习技术
申报单位:上海产业研究院 所属领域: 能力
(1)研究背景
近些年,深度学习在视觉、语言、文本三大领域取得了极大的应用成果。脱离于这三类数据之外,图数据是一种更加广泛的数据表示方式,夸张的说,没有任何一个场景中的数据彼此之间是孤立存在的,这些数据之间的关系都可以用图的形式表达,如社交网络、物联网、电商网络、风控关系网络等。图深度学习是将图数据与深度学习结合所诞生的技术,可以对各种复杂的关系网络进行端到端、自动化建模分析,因此在近几年成为极具发展潜力的研究方向。引发了学术界和工业界的广泛关注,图深度学习相关论文指数级增长,各大互联网络公司开始全面布局图学习技术。作为未来AI的关键核心技术之一,图深度学习技术仍在不断地进化发展,尤其是最近两年对比学习引爆AI领域后,图深度学习又开始朝着大规模预训练的方向演进。然而,由于图深度学习技术处在发展初期,近两三年才逐渐发展起来,目前仅在头部互联网络公司得到广泛应用,业界需要投入更广泛的关注和更多的支持。
(2)技术方向介绍
技术方向:
1)图数据挖掘:研究图数据处理相关技术,依赖底层数据资源,挖掘并抽取不同场景不同模态下的关系网络,并将关系网络抽象为可表示的图数据,可以为图深度学习以及其他图计算应用提供丰富的图数据源。
2)分布式图深度学习引擎:研究分布式图深度学习计算引擎的相关开源框架,实现大规模图数据的训练和预测,使图深度学习技术能够快速落地。
3)图深度学习算法:研究异构图算法、动态图算法、图多模态算法、图对比学习,图自监督训练等,研发成果可以应用于各种复杂网络的建模分析。
4)图联邦学习:研究如何将图深度学习与联邦学习技术结合,打破图数据孤岛,实现跨组织跨数据源联邦图深度学习建模。
(3)应用前景
所有存在关联关系数据的场景都可以利用图深度学习,以金融场景为例,图深度学习在金融场景中可用于反欺诈、反洗钱、供应链金融、信贷风控、智能决策等等。以蚂蚁集团为例,图深度学习已经成为蚂蚁科技底座之一,被成熟应用于蚂蚁集团的支付和数字金融服务场景,为风控、反洗钱、反套现和社交网络应用提供了稳定的决策支持能力。其中,支撑支付宝的重要风险识别能力提升了近100倍,风险审理分析效率提升90%,验证了其高可靠性。在供应链金融场景中,为了解决小微企业融资困难的问题,蚂蚁集团使用图深度学习,基于复杂的社会关系网络实现了高精度供应链挖掘模型,大幅提高了小微企业信用风险预测的能力,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小微企业融资困难的问题。
(4)对产业的影响
世界是复杂关系的总和,现实世界中80%以上的数据更适合用图结构来刻画,比如交通数据、社交数据、分子结构数据、行业经济数据等。图深度学习能适应这样的数据,在分布式学习架构下,图深度学习能处理的数据规模非常庞大,非常适合处理数亿节点的产业数据。因此图深度学习的应用场景更为广泛。近三年来,各种国际顶会关于图深度学习的论文频频发布,众多互联网科技公司(如阿里、百度、字节跳动)花重金在这一领域布局,并取得重大进展,广泛应用于关联搜索、实时推荐、风险防控、异常检测、行为预测、模式识别等。这些现象无疑说明了图深度学习是影响未来技术发展的重要领域方向。
25. 云数智的超融合态势
申报单位:上海产业研究院 所属领域: 算力
(1)研究背景
云数智的超融合发展,将带来云资源、数据资源和AI能力的极致解耦与弹性协同。拉通云服务调用、数据管理、AI模型训练及算法迭代等全链路资源后,在底层让云资源调配更加灵活弹性,在数据层与AI平台高效融合,在开发层实现敏捷式开发的质效提升,为企业提供从开发到部署、端到端的一站式大数据智能服务,达到资源节约、敏捷开发与高质效落地。
(2)技术方向介绍
1.资源的极致解耦和弹性协同,实现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三者的超融合。
2.IaaS与PaaS的资源融合,分布式计算、分布式存储的服务支撑,提供云计算的资源的弹性扩容、成本管控、多云部署和自动运维。
3.数据要素的价值释放,数据全生命周期管理,盘活数据资产,挖掘数据价值,让数据管理与AI应用开发实现紧密融合与高效协同。
(3)应用前景
1.面向应用落地,以甲方诉求出发,提供从算力资源、数据管理到应用开发的一站式大数据智能服务,在极致解耦与弹性融合下达到资源节约、敏捷开发与高质效落地。
2.打造云数智下的AI效率生产平台。提供灵活开发环境,算力资源与数据、模型算法的弹性适配;数据汇聚与自治,为数智应用实时高效地提供大规模级高质量数据;深度集成AIOps/MLOps,提升算法模型的开发效率,快速应对业务应用发开需求。
(4)对产业的影响
1.面向客户,提供简易且多样化部署形式,实现开箱即用,一站式服务。
2.面向开发者,提供敏捷开发,拉通框架、跨模块复用。契合AI需求的高质量数据。
3.面向资源池,提供资源弹性共享,融合底座的灵活环境支持。
26. 存算一体技术
申报单位:研究院 所属领域: 算力
(1)研究背景
冯•诺依曼经典计算架构,存储与计算分离,数据在计算器和存储器之间频繁搬移,造成大量能耗和时延开销,对算力需求强烈的人工智能等访存密集型场景创新造成掣肘。存算一体技术从材料、器件、计算范式、架构等方面进行革新,利用存储介质直接实现计算功能,在算力、能耗、面积等方面优势显著,有望率先打破传统计算机架构桎梏,助力我国在算力时代实现弯道超车,推动产业数字化升级。
(2)技术方向介绍
业界对于存算一体的技术分类存在多种观点,根据存与算的距离主要可以分为近存计算、存内处理和存内计算。其中近存计算和存内处理相对成熟,业内已有产品化方案,存内计算是真正的存算一体,是变革型的技术,成熟度较低,是业内攻关的重点。按存储介质进行区分,存内计算可大致分为两类,一类为传统存储器,如静态随机存储器(SRAM)、闪存(Flash)等;另一类为新型存储器,如阻变存储器(RRAM)、相变存储器(PRAM)、磁性存储器(MRAM)。从发展现状来看,基于存储介质的多种技术路线还在并行探索阶段。从发展趋势来看,存算一体技术目前支持部分端侧小算力场景应用,未来将逐步向边侧和云侧扩展,逐渐支持大规模、通用化、异构计算等计算场景。
(3)应用前景
存算一体技术凭借强算力、高能效特性,可广泛应用于端边云各类高效计算场景,助力各行业数智化转型升级。面向端侧,提升智能化水平,延长设备工作时间,如可穿戴设备、智能摄像头等,端侧也将是存算一体技术率先落地的场景;面向边侧,提升系统智能化程度,降低处理时延,如自动驾驶场景;面向云侧,存算一体将大幅提升节能效果,在AI推理和训练场景将有望替代GPU或AI芯片,提供更加高效、节能的算力方案。
(4)对产业的影响
存算一体是下一代先进算力体系的核心技术之一,当前正处在从学术界向工业界转化的关键窗口期,国内外高校和企业,在材料器件、芯片架构、编译软件和算法优化上都展开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但仍然面临产业链与工艺水平的制约。中国移动的牵引将有利于打通设计、工艺、封装、产品等完整的产业链条,真正释放性能与成本的巨大潜力,最终助力产业的数字化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
27. 空芯光纤及其光通信系统
申报单位:研究院 所属领域: 连接
(1)研究背景
光纤通信系统是信息基础设施主体,95%以上全球信息流量通过光纤汇聚、交换、承载和传输,复合增长率长期处在40%以上高位区间。而光纤则是光纤通信系统的基础承载媒介,其理论性能极限则直接决定了光纤通信系统的时延、容量、传输距离等性能极限。当前,基于实芯单模光纤的光通信系统已经接近非线性香农极限,光传输容量慢增长与信息流量快增长的矛盾突显。因此,亟需寻找一种全新的光纤,从根本上破解非线性香农极限带来的容量瓶颈。
(2)技术方向介绍
空芯光纤及其光通信系统着力于空芯光纤的理论和设计、拉制和成缆、信道模型构建和光通信系统架构及关键技术等方面的研究。
由于空芯光纤的纤芯为空气,将带来三项与传统实芯单模光纤截然不同的颠覆性有利特征:1、空芯光纤中光速相比实芯单模光纤提高约0.5倍,接近真空光速,颠覆性降低1/3通信时延;2、空芯光纤非线性系数相比实芯单模光纤可降低3~4个数量级,直接熨平光纤通信系统与经典香农极限间的非线性鸿沟,颠覆性提升光纤容量;3、空芯光纤理论衰减低于实芯单模光纤,可颠覆性延长光纤通信距离。
空芯光纤及其光通信系统预期可广泛应用于超低时延超大容量超长距离光纤通信网、高保真量子通信、高精度时频同步网、高辐照环境通信等各领域。
(3)应用前景
将具有以下应用前景:
1)基于其超低时延和超大容量特性,可构建基于空芯光纤的Mesh化骨干光网络,提供面向全网的低时延通信能力;
2)基于其超低偏振串扰特性,可实现高保真保密量子通信;
3)基于其稳定的物理化学结构,可应用于极端高温高辐照环境下通信;
4)基于其超准时间抖动特性,可应用于高精度时频传递和同步网,构建时间保证网络基座;
5)还可广泛应用在高灵敏度稳定惯性导航和大功率气体光纤激光器等国防领域。
(4)对产业的影响
空芯光纤是继实芯光纤、掺铒光纤放大器、波分复用和相干光通信后的第五大颠覆性光通信技术里程碑。光纤作为光通信网络的基本传输媒介,深刻影响并定义了所有光通信技术的发展方向,空芯光纤的研究和引入将为光通信系统带来全新的研究课题,并彻底改变光通信系统和组网架构。空芯光纤及其光通信系统将为我国网络核心基础设施带来了更为安全可控的产业环境,实现在基础光纤领域的弯道超越。
28. 量子保密通信
申报单位:研究院、集成公司 所属领域: 连接
(1)研究背景
量子通信是利用量子比特作为信息载体来进行信息交互的通信技术,其安全性由量子力学基本原理保证,在量子密钥传输过程中,窃听者无法做到既窃听又不留下痕迹。量子安全技术与网络通信技术相融合的量子保密通信技术,目前存在的挑战包括:量子密钥在“最后一公里”移动终端处的分发,量子密钥在4G以及5G移动通信技术中的应用。
(2)技术方向介绍
量子保密通信主要研究的内容包括量子密钥无线分发关键技术、量子VoLTE加密通话、量子5G VoNR加密音视频电话等。其中,量子密钥密钥无线分发关键技术是攻关无线信道密钥生成技术,面向WLAN/4G/5G网络的物理层安全技术,利用无线信道短时互易性,在通信双方接收到的信号中提取无线信道物理特性,将其转换为通信双方的对称密钥,利用该密钥加密传输量子密钥。量子VoLTE加密通话将量子密钥应用在VoLTE加密通话业务中。量子5G VoNR加密音视频电话是将量子密钥应用在5G VoNR加密的语音通话、视频通话业务中。
(3)应用前景
量子保密通信为各通信节点提供信息论安全的量子密钥,可以实现高安全性的鉴权、加密和完整性保护功能。其应用场景包括: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护、移动终端加密通信、量子安全对讲、量子安全视频、量子安全物联网、数据容灾备份等。其应用范围包括国计民生各行各业,均可进行赋能应用,例如,通信服务、供水服务、电力生产与分配服务、天然气服务、石油服务、金融服务、卫生服务、交通运输、粮食生产与分配等等。
(4)对产业的影响
量子保密通信技术是量子技术与通信技术的融合创新,两者相互补充与促进。近些年,在全球量子通信产业和国家政策支持与驱动下,量子保密通信技术市场巨大,有较好的产业发展潜力。量子保密通信既可以无缝衔接于现有网络,也可以继承现有量子技术,有效降低业务系统升级成本,进行安全便捷的量子密钥分发和量子密钥应用,可在国防、金融等高安全需求行业以及国计民生中进行应用。同时通过制定相应的行业标准,大力推广技术,形成合力,形成良性产业闭环,推动产业发展。
29. 体系化人工智能
申报单位:研究院 所属领域: 能力
(1)研究背景
我国人工智能技术具有良好的基础,AI应用市场大、场景多、数据丰富,潜在价值显著,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国内企业在AI各领域均有布局、覆盖全面,已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属于国际领先水平。当前AI技术和产业发展,还存在两方面的问题,一是人工智能技术赋能行业的成本高、效率低,成本和收益比居高不下,AI落地应用呈现丰富但分散的点状态势,行业智能化转型推进缓慢;二是我国AI技术同少数领先国家相比仍存在差距。
(2)技术方向介绍
体系化人工智能(Holistic AI)主要研究对人工智能技术进行体系化重构所需的理论、技术、 机制、范式和框架,其主要特征为AI服务大闭环、AI能力原子化重构、网络原生AI及安全可信AI。体系化人工智能将AI能力、AI算力、AI业务和网络资源有机连接起来,在开放环境中实现对AI能力进行灵活且高效的配置、调度、训练和部署,使能AI能力在大闭环中的训练、推理、优化迭代和应用,以满足日益丰富的数智化业务需求 ,同时确保AI业务可信可控安全,为广大客户提供泛在、易用、安全、便利、边际成本低廉的AI服务,体现了AI作为新基建的重要特征。
(3)应用前景
体系化人工智能具备体系、易用的特点,突破AI单点应用的局限,形成以业务场景为主导的体系化的AI能力赋能体系,将AI技术深度融入到社会生产生活的实际场景中,无缝衔接各类场景流程,无感使用各种AI能力。同时,体系化人工智能可在各场景泛化应用,与大规模、复杂的通信网络的深度融合,通过云网边端的多种部署模式,把复杂性工程留在网络和平台中,让AI能力随手可用、随需可取。
(4)对产业的影响
通过AI技术策源地的打造、基础理论的攻关、AI应用的规模落地,可有效提升AI技术在社会生产生活方面的深入应用,有效促进产业链的自动化、智能化水平,有效推动社会高质量发展,推动AI与通信网络的融合技术迈向更高水平自立自强。在经济层面,有利于进一步做大AI,促进AI产业发展和繁荣,开放场景、数据、生态,培育AI新生态,通过与通信网络的融合,为千行百业提供智能化业务和服务。
30. 6G智简无线技术
申报单位:研究院 所属领域: 连接
(1)研究背景
6G发展的驱动力包括:一、5G现网的问题和挑战,包括网络运维效率、功耗、成本和无线架构灵活性的进一步优化;二、新业务、新应用提出更高和更加差异化的技术需求,要求6G RAN需要更高的灵活性,以敏捷、精准地响应行业的定制化需求;三、现有的智能化解决方案中,接入网框架和功能设计中缺乏对智能、算力的原生和有效的支持,6G需要通过ICDT融合设计实现更加高效、灵活的智能化移动通信网络。
(2)技术方向介绍
智简无线技术以“智内生和网极简”为核心思想,在“智内生”方面,提出智简网络的框架体系和AI与网络融合系列技术,率先将算力、数据、模型和无线连接资源进行协同设计,实现无线网络的智慧内生;在“网极简”方面,原创性提出至简的无线网络架构和协议框架和弹性RAN技术,构建了至简、柔性、按需等特征统一的至简无线网络体系,通过无线网络的功能和服务的软件定义和编排,实现个性化和按需的业务服务。
(3)应用前景
智简无线技术可以作为解决无线网络发展面临的高能耗、运维难和碎片化场景适应能力差等难题的解决方案之一。ITU-R已经将至简无线技术体系中的相关技术列为6G技术趋势。
(4)对产业的影响
1.业务:智简无线技术可以大幅度提升网络对新业务的适应力,预计新类型业务将快速涌现。
2.网络:支持即插即用,网络建网、网络运维模式将发生变革;网络功能更加灵活,预计行业解决方案会发生改变,行业用户有望实现“自定义网络功能”。
3.终端:不在局限于传统终端,终端类型和需求的差异性将会更大。
31. 算力原生管理
申报单位:信息技术中心 所属领域: 算力
(1)研究背景
算力网络已经成为国家数字化发展战略,也是中国移动数智化转型的要求,IT条线规划了新一代数智化核心支撑系统。全面的数智化转型带来了对算力、网络的旺盛技术需求。经过多年的IT系统建设,存在算力种类多、分布广、差异大;使用方式多样,建设独立,一体化程度低;面对突发情况自动化处理能力不足等问题与挑战。数智化转型要求我们提供算力一体化的管理,实现对跨地域、云边端立体、x86/arm等多形式的算力统一管理,形成底层基础网络、业务网络、存储网络的随动管理,利用智能化能力,形成智能化的调度编排、一体化开发,支撑多要素的算力融合,为用户提供算网一体化的服务能力。
(2)技术方向介绍
1、算力原生一体化开发方面,基于云原生的虚拟化技术,实现算力环境的标准化、自动化供给,实现技术组件的自动化,打造在线的云IDE代码开发环境,融合x86、arm架构的自动编译,屏蔽底层物理差异,打通一体化的开发、编译、运行、弹性能力。
2、算力原生的编排调度,针对IT应用,进行资源编排、网络编排、依赖关联编排、过程编排,采用声明式编排模式,打造为可扩展接入、可分布式运行、可集中化管理的算力原生编排能力。引入低代码可视化技术,提供界面化的编排页面。引入云边端协同技术,提供跨地域、同城异地、同城多址等以及x86、arm等多种架构的统一硬件算力管理能力。
3、多要素算力统一管理,针对算力的服务模式,进行算力生命周期管理,实现统一的账户、使用凭证、自动化接口管理、自动化能力部署管理、算力网关集中化,对算力负载进行自动化调度分担,使用方无需关系算力扩容,提供智简的算力原生使用方式。
(3)应用前景
1、业务能力开放:使用多样性的算力加快业务开发速度,充分利用已有的ai、大数据、区块链等能力。这些能力已在线接口、sdk的方式被集成,平台提供统一的开发账户、访问凭证管理、统一的接入网关,支持开发的程序自动化编译、可全网多局点部署、可任一局点接入访问网关。
2、远程在线业务开发:疫情常态化,人员分散常态化,但是开发需要集中化,通过算力一体化开发环境的云IDE,类似个人云上小电脑,一人可多个,多人可协作,利用云原生开发环境,可实现环境线上化,共享化,把开发团队搬到线上。
3、算力负载扩容及流动:1是地域扩展,实现同城、异地、东西枢纽等层面的扩容。2是全面兼容多样性算力,屏蔽x86、arm架构差异,业务一份代码无感知底层硬件。3是云边端协作,实现立体的中心云、边缘云、端云的一体化算力流动。在算力负载降低时,平台进行算力、网络资源的回收、重置。
4、多样性算力的提供:业务系统涉及的算力多种多样,但是需要分别开发调试,调用,申请资源,效率较低。使用算力原生管理平台,可以使用统一的账号进行访问调用。算力的种类支持扩充,支持ABCDNETS等业务领域的能力包装,形成算力,开放使用。扩展算力的多样性,并以统一的方式降低开发、使用成本。
(4)对产业的影响
目前行业都在进行探索,尚未形成统一的认知,在实现方式、管理方式、使用方式上都在有较大差异。中国移动算力原生平台,为行业带来场景输出、理念输出、技术输出,并在算力产业上,形成生态,带动相关企业合作,贯穿硬件、操作系统、软件、中间件、容器、数据库等方面的合作,推动中国信息化产业的自主可控、国产化进程。
32. 隐私计算
申报单位:信息技术中心 所属领域: 连接
(1)研究背景
1、数据整合流动鼓励探索。
2020年5月18日,新华社受权发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新时代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意见》,《意见》中明确提出:“加快培育发展数据要素市场,建立数据资源清单管理机制,完善数据权属界定、开放共享、交易流通等标准和措施,发挥社会数据资源价值。推进数字政府建设,加强数据有序共享,依法保护个人信息”。
2、数据安全监管日趋严格。
国家层面:《网络安全法》将与《数据安全法》以及《个人信息保护法》一起,全面构筑中国信息及数据安全领域的法律框架。行业层面:行业主管部门推出《电信网和互联网数据安全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数据治理指引》等一系列行业法规、规定,逐步扎牢数据安全篱笆。
数据融合和安全的矛盾,是目前数据价值发挥的重要因素,急需探索数据安全流通的技术手段。
(2)技术方向介绍
安全与流通的矛盾,使数据生产者考虑如何使数据“可用不可见” ,用于满足风控、营销、运营等多业务场景需求,基于联邦学习、安全求交、多方安全计算、匿踪查询等技术的隐私计算技术可解决前述挑战问题。
1、联邦学习
基于联邦学习技术实现数据不出门,算法模型价值输出;不聚数据聚能力。原始数据不出门,参与各方联合安全建模。没有敏感数据流通,加密计算损失函数和梯度等中间结果,多次迭代直到收敛。
2、安全求交
是基于隐私保护集合求交(Private Set Intersection-PSI)技术,允许持有各自集合的两方或多方来共同计算各自集合的交集运算。在协议交互的最后,一方或是多方根据预先约定得到正确的交集,而且不会得到交集以外其他方集合中的任何信息。
3、多方安全计算
利用秘密共享等技术对数据进行安全计算,实现MPC应用、MPC开发环境、MPC脚本编译、安全算子组件、MPC任务管理功能。数据不暴露,可用不可见;不拿数据只拿结果!各方敏感数据不转移,无需集中,多方联合,加密计算。
4、隐匿查询
查询方根据查询条件向服务方发起查询并得到对应的查询结果,但服务方无法得知查询条件和查询结果。
(3)应用前景
1、电信反欺诈数据协同
基于隐私计算技术,形成公安、运营商、金融等多部门数据协同机制,从而落实以打防管控(打击-预防-管理-控制)、齐抓共管为核心的各项措施。
2、政府人口管理
地方政府疫情管理,需要对突发事件及时关联社会关系,重点场所,同时避免直接调用用户数据造成用户隐私信息泄露的风险。
3、结合区块链,实现政企间数据可信开放 隐私计算结合区块链,大力推动公共数据开放体系建设,在加强安全和隐私保护的前提下向社会开放相关政务数据集,在保护数据隐私前提下的提供多种数据开放、智力共创解决方案。政府数据向企业和公众开放,能够更好的形成社会跟政府合作治理模式;创造更好的营商环境、推动创新驱动的经济增长;打造透明政府;提升服务水平。
4、其他场景
行业精准营销、金融行业反洗钱、银行高价值客户识别、银行贷前风控等
(4)对产业的影响
基于隐私计算技术,可实现多方数据“可见不可用”。有利于促进产业链数据融合流通,实现企业间数据安全共享互补,促进数字要素价值发挥,进一步支持数字经济高速发展。
33. 基于5G RedCap的确定性网络
申报单位:紫金研究院 所属领域: 连接
(1)研究背景
面向目前电力、自动化、交通和智能制造等行业现场通信的技术需求,例如更高的可靠性和安全性、更低的时延和抖动(确定性)和易用易维护。本研究旨在基于5G RedCap模组开发具有价格优势的确定性网关,配合研究院TAN“多路径传输”、“精准时钟同步”和“软件定义网络时延”等技术,实现行业现场的5G确定性网络解决方案,提升5G网络的传输可靠性同时降低传输抖动。
(2)技术方向介绍
1、硬件层面,基于5G RedCap模组开发多款支持TAN协议的确定性网关,提供确定性通信、工业协议解析、5G业务质量感知等多种能力;
2、软件层面,基于5G RedCap模组开发双5G模组下双发选收的高可靠模组驱动和TAN协议下的“多路径传输”、“精准时钟同步”和“软件定义网络时延”等应用。
(3)应用前景
随着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的蓬勃发展,海量终端接入5G网络,而确定性网络技术可有效保障上述终端通信的稳定性、安全性,确保业务的正常运转和网络问题的精准定位,同时更可拓展应用在智慧城市、智慧安防、智慧交通、智慧医疗等场景,比如基于其高算力、低功耗、可扩展能力强、可灵活安装的特性,可搭载至无人机、摄像头等设备上,结合算法模型完成电力巡检、基站巡检等任务。
(4)对产业的影响
1)持续推动工业智能化、数据化、自动化建设,重点保障工业网络和通信的稳定性、安全性,为业务的稳定与持续发展提供基础。
2)赋能其他场景,包括但不局限于工业场景,在5G相关技术、方案和设备即将应用落地的基础上,基于5G确定性网络技术,在其他行业的不同场景下创造价值
34. 区块链溯源共享
申报单位:紫金研究院 所属领域: 连接、算力、能力
(1)研究背景
本研究旨在提升区块链产业自主可控水平,针对现实中各信息系统独立运行而形成的信息孤岛,难以建立多方共同信任体系的现状,利用区块链固有技术优势,打破信息孤岛,通过分布式架构、共识协议保证溯源数据公开透明,通过国密算法确保系统安全自主可控,通过预言机、智能合约等区块链核心技术控制数据质量,提高数据完整性、准确性和一致性。
(2)技术方向介绍
1.共享访问控制与溯源模型
研究区块链系统自适应管理的模型,包括访问控制、用户管理、授权管理、数据溯源四部分核心内容。一是访问控制技术在本模型中的应用;二是数据溯源研究。建立一个系统模型,研发一套标准体系和一套权限管理体系。
2.国产自主可控的共享数据保护与身份匿名技术
隐私计算技术的应用方法研究,以确保非明文数据运算安全;群签名、零知识证明的创新性使用,达到数据提供者的身份高安全匿名并可在特定条件下可追溯匿名。
3.激励与纠纷仲裁机制
基于密码技术、数字水印与媒体指纹技术、身份认证技术、数字对象唯一标识符(DOI)、数字版权唯一标识符(DCI)等区块链核心技术,提出新的激励与纠纷仲裁机制。
(3)应用前景
政务、金融、医疗等领域:基于隐私计算 区块链的数据共享联盟。通过组建一个由多机构组成的联盟组织,以隐私计算技术为技术保障,实现机构彼此之间以及联盟和外部机构的数据价值安全融合共创。
(4)对产业的影响
从整个数据产业看,区块链溯源共享技术可以增加可用数据的总量,能很好的解决现存数据孤岛的问题;对企业自身而言,能简单、合法且低成本的获取外部有效的数据信息,快速解决某些因数据量或数据维度不足而导致的困扰,而且也不会造成合作企业间数据或商业机密的泄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