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库(mysql)
1. 数据库范式
第一范式:列不可分,eg:【联系人】(姓名,性别,电话),一个联系人有家庭电话和公司电话,那么这种表结构设计就没有达到 1NF; 第二范式:有主键,保证完全依赖。eg:订单明细表【OrderDetail】(OrderID,ProductID,UnitPrice,Discount,Quantity,ProductName),Discount(折扣),Quantity(数量)完全依赖(取决)于主键(OderID,ProductID),而 UnitPrice,ProductName 只依赖于 ProductID,不符合2NF; 第三范式:无传递依赖(非主键列 A 依赖于非主键列 B,非主键列 B 依赖于主键的情况),eg:订单表【Order】(OrderID,OrderDate,CustomerID,CustomerName,CustomerAddr,CustomerCity)主键是(OrderID),CustomerName,CustomerAddr,CustomerCity 直接依赖的是 CustomerID(非主键列),而不是直接依赖于主键,它是通过传递才依赖于主键,所以不符合 3NF。
2.连接查询
分类:内连接、外连接、自然连接(略)、交叉连接(略)
内连接 基本语法:左表 [inner] join 右表 on 左表.字段 = 右表.字段; 从左表中取出每一条记录,去右表中与所有的记录进行匹配:匹配必须是某个条件在左表中与右表中相同最终才会保留结果,否则不保留。 外连接 基本语法: 左表 left/right join 右表 on 左表.字段 = 右表.字段; left join: 左外连接(左连接), 以左表为主表 right join: 右外连接(右连接), 以右表为主 举例 内连接
左外连接
右外连接
3.联合查询
基本语法:
代码语言:javascript复制 Select 语句 1
Union [union 选项]
Select 语句 2
……
将多次查询(多条 select 语句), 在记录上进行拼接(字段不会增加),每一条 select 语句获取的字段数必须严格一致(但是字段类型无关)。 其中 union 选项有 2 个。ALL:保留所有;Distinct(默认):去重。 应用:查询同一张表,但是有不同的需求;查询多张表,多张表的结构完全一致,保存的数据也是一样的。 在联合查询中,order by 不能直接使用。需要对查询语句使用括号才行。另外需要配合 limit 使用 order by(排序) select 字段列表/* from 表名 where 条件 order by 字段名1 asc(升序 默认)/desc(降序), 举例 SELECT
代码语言:javascript复制( SELECT d.dept_name FROM departments d WHERE de.dept_no = d.dept_no ) AS 部门,
count( de.emp_no ) AS 人数
FROM
代码语言:javascript复制dept_emp de
WHERE
代码语言:javascript复制de.to_date = '9999-01-01'
GROUP BY
代码语言:javascript复制de.dept_no
HAVING
代码语言:javascript复制count( de.emp_no ) > 30000
分页查询 客户端通过传递start(页码),limit(每页显示的条数)两个参数去分页查询数据库表中的数据,那我们知道MySql数据库提供了分页的函数limit m,n,但是该函数的用法和我们的需求不一样,所以就需要我们根据实际情况去改写适合我们自己的分页语句
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得出符合我们自己需求的分页sql格式是:select * from table limit (start-1)*limit,limit; 其中start是页码,limit是每页显示的条数
4. 数据库锁
锁分类 从数据库系统角度分为三种:排他锁、共享锁、更新锁。 从程序员角度分为两种:一种是悲观锁,一种乐观锁。 传统的关系数据库里用到了很多这种锁机制,比如行锁、表锁、读锁、写锁等,都是在操作之前先上锁。
悲观锁按使用性质划分 共享锁(Share Lock) S锁,也叫读锁,用于所有的只读数据操作。共享锁是非独占的,允许多个并发事务读取其锁定的资源。 性质 1. 多个事务可封锁同一个共享页; 2. 任何事务都不能修改该页; 3. 通常是该页被读取完毕,S锁立即被释放。 在SQL Server中,默认情况下,数据被读取后,立即释放共享锁。
例如,执行查询语句“SELECT * FROM my_table”时,首先锁定第一页,读取之后,释放对第一页的锁定,然后锁定第二页。这样,就允许在读操作过程中,修改未被锁定的第一页。
例如,语句“SELECT * FROM my_table HOLDLOCK”就要求在整个查询过程中,保持对表的锁定,直到查询完成才释放锁定。
排他锁(Exclusive Lock)
X锁,也叫写锁,表示对数据进行写操作。如果一个事务对对象加了排他锁,其他事务就不能再给它加任何锁了。(某个顾客把试衣间从里面反锁了,其他顾客想要使用这个试衣间,就只有等待锁从里面打开了。)
性质 1. 仅允许一个事务封锁此页; 2. 其他任何事务必须等到X锁被释放才能对该页进行访问; 3. X锁一直到事务结束才能被释放。 产生排他锁的SQL语句如下:select * from ad_plan for update;
更新锁
U锁,在修改操作的初始化阶段用来锁定可能要被修改的资源,这样可以避免使用共享锁造成的死锁现象
5.索引
索引的优点
- 大大加快数据的检索速度,这也是创建索引的最主要的原因;
- 加速表和表之间的连接;
- 在使用分组和排序子句进行数据检索时,同样可以显著减少查询中分组和排序的时间;
- 通过创建唯一性索引,可以保证数据库表中每一行数据的唯一性;
索引是对数据库表中一个或多个列的值进行排序的数据结构,以协助快速查询、更新数据库表中数据。索引的实现通常使用B_TREE及其变种。索引加速了数据访问,因为存储引擎不会再去扫描整张表得到需要的数据;相反,它从根节点开始,根节点保存了子节点的指针,存储引擎会根据指针快速寻找数据。
6. Mysql如何为表字段添加索引?
1.添加PRIMARY KEY(主键索引)
ALTER TABLE table_name
ADD PRIMARY KEY ( column
)
2.添加UNIQUE(唯一索引)
ALTER TABLE table_name
ADD UNIQUE ( column
)
3.添加INDEX(普通索引)
ALTER TABLE table_name
ADD INDEX index_name ( column
)
4.添加FULLTEXT(全文索引)
ALTER TABLE table_name
ADD FULLTEXT ( column
)
5.添加多列索引
ALTER TABLE table_name
ADD INDEX index_name ( column1
, column2
, column3
)
7. 索引的数据结构
如果说数据库表中的数据是一本书,那么索引就是书的目录。索引能够让我们快速的定位想要查询的数据。 索引的结构:BTree 索引和 Hash 索引。 MyISAM 和 InnoDB 存储引擎:只支持 BTREE 索引, 也就是说默认使用 BTREE,不能够更换。 MEMORY/HEAP 存储引擎:支持 HASH 和 BTREE 索引。 索引的分类:单列索引(普通索引,唯一索引,主键索引)、组合索引、全文索引、空间索引 索引:B ,B-,全文索引
Mysql的索引是一个数据结构,旨在使数据库高效的查找数据。 常用的数据结构是B Tree,每个叶子节点不但存放了索引键的相关信息还增加了指向相邻叶子节点的指针,这样就形成了带有顺序访问指针的B Tree,做这个优化的目的是提高不同区间访问的性能。
什么时候使用索引:
- 经常出现在group by,order by和distinc关键字后面的字段
- 经常与其他表进行连接的表,在连接字段上应该建立索引
- 经常出现在Where子句中的字段
- 经常出现用作查询选择的字段
B 数的优势:
- 评价一个索引好坏主要看IO的访问次数,B 树红黑树来说,树高很小(出度很大)即可以有效降低IO的访问次数。B 数的高度h=logd(n),d越大,h越小,查询效率越高。相对B树,B 树d可以很大,因为非叶子节点不存储数据,只存储key,在一个存储页上可以存储更多的key值。在每个页上可以存储更多的key,即d很大。
- 外存按照页进行逻辑划分,页大小固定,当读入外存数据时,会根据局部性原理每次会预读连续的多页数据到内存。B 树的叶子节点是存储是连续和有序的,在查询时,尤其在范围查询时较少的IO次数可以访问到所需的数据。
- 单一节点存储更多的元素,使得查询的IO次数更少。(应用于文件系统、数据库系统)
- 所有查询都要查找到叶子节点,查询性能稳定。
- 所有叶子节点形成有序链表,便于范围查询。
通过上面的图我们可以看到,索引的本质其实就是新建了一张表,而表本质上的数据结构就是树形结构,所以索引也是树形结构。但实际运用中并没有谁用红黑树,avl树这种数据结构,一般是b 树,接下来给大家大致介绍一下b 树的构成。
b 树在构建时和我们之前提到的二三树很像,只是有一些改进,b 树的非叶子节点不包含value的信息,也就是说非叶子结点只起到一个导航的作用,所有的value放在了叶子结点里,这样由于B 树在内部节点上不包含数据信息,因此在内存页中能够存放更多的key。 数据存放的更加紧密,具有更好的空间局部性。因此访问叶子节点上关联的数据也具有更好的缓存命中率。通常会将b 树进行优化,增加顺序访问指针。
在B Tree的每个叶子节点增加一个指向相邻叶子节点的指针,就形成了带有顺序访问指针的B Tree。做这个优化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区间访问的性能,例如图中如果要查询key为从18到49的所有数据记录,当找到18后,只需顺着节点和指针顺序遍历就可以一次性访问到所有数据节点,极大提到了区间查询效率。
可以看到b 树对于表的存储是一种很方便的数据结构。那么为什么不用红黑树呢,因为数据量大的时候,会导致这种二叉树深度太深,io次数会很多,层数很少的b 树可以有效降低io次数。
8.数据库引擎,谈谈 InnoDB 和 MyIsam 两者的区别
2.1 两者的对比
- count运算上的区别: 因为MyISAM缓存有表meta-data(行数等),因此在做COUNT(*)时对于一个结构很好的查询是不需要消耗多少资源的。而对于InnoDB来说,则没有这种缓存
- 是否支持事务和崩溃后的安全恢复: MyISAM 强调的是性能,每次查询具有原子性,其执行速度比InnoDB类型更快,但是不提供事务支持。但是 InnoDB 提供事务支持,外部键等高级数据库功能。 具有事务(commit)、回滚(rollback)和崩溃修复能力(crash recovery capabilities)的事务安全(transaction-safe (ACID compliant))型表。
- 是否支持外键: MyISAM不支持,而InnoDB支持。
2.2 关于两者的总结
- MyISAM更适合读密集的表,而InnoDB更适合写密集的表。 在数据库做主从分离的情况下,经常选择MyISAM作为主库的存储引擎。 一般来说,如果需要事务支持,并且有较高的并发读取频率(MyISAM的表锁的粒度太大,所以当该表写并发量较高时,要等待的查询就会很多了),InnoDB是不错的选择。如果你的数据量很大(MyISAM支持压缩特性可以减少磁盘的空间占用),而且不需要支持事务时,MyISAM是最好的选择。
- InnoDB:支持事务处理,支持外键,支持崩溃修复能力和并发控制。如果需要对事务的完整 性要求比较高(比如银行),要求实现并发控制(比如售票),那选择 InnoDB 有很大的优势。 如果需要频繁的更新、删除操作的数据库,也可以选择 InnoDB,因为支持事务的提交(commit)和回滚(rollback)。
- MyISAM:插入数据快,空间和内存使用比较低。如果表主要是用于插入新记录和读出记录,那么选择 MyISAM 能实现处理高效率。如果应用的完整性、并发性要求比较低,也可以使用。
- MEMORY:所有的数据都在内存中,数据的处理速度快,但是安全性不高。如果需要很快的读写速度,对数据的安全性要求较低,可以选择 MEMOEY。它对表的大小有要求,不能建立太大的表。所以,这类数据库只使用在相对较小的数据库表
为什么说B -tree比B 树更适合实际应用中操作系统的文件索引和数据库索引
B tree的磁盘读写代价更低:B tree的内部结点并没有指向关键字具体信息的指针(红色部分),因此其内部结点相对B 树更小。如果把所有同一内部结点的关键字存放在同一盘块中,那么盘块所能容纳的关键字数量也越多。一次性读入内存中的需要查找的关键字也就越多,相对来说IO读写次数也就降低了;
B tree的查询效率更加稳定:由于内部结点并不是最终指向文件内容的结点,而只是叶子结点中关键字的索引,所以,任何关键字的查找必须走一条从根结点到叶子结点的路。所有关键字查询的路径长度相同,导致每一个数据的查询效率相当;
数据库索引采用B 树而不是B树的主要原因:B 树只要遍历叶子节点就可以实现整棵树的遍历,而且在数据库中基于范围的查询是非常频繁的,而B树只能中序遍历所有节点,效率太低。
10 事物的四大特性(ACID)
- 原子性(Atomicity): 事务是最小的执行单位,不允许分割。事务的原子性确保动作要么全部完成,要么完全不起作用;
- 一致性(Consistency): 执行事务前后,数据保持一致,多个事务对同一个数据读取的结果是相同的;
- 隔离性(Isolation): 并发访问数据库时,一个用户的事务不被其他事务所干扰,各并发事务之间数据库是独立的;
- 持久性(Durability): 一个事务被提交之后。它对数据库中数据的改变是持久的,即使数据库发生故障也不应该对其有任何影响。
并发事务带来哪些问题?
在典型的应用程序中,多个事务并发运行,经常会操作相同的数据来完成各自的任务(多个用户对同一数据进行操作)。并发虽然是必须的,但可能会导致以下的问题。
- 脏读(Dirty read): 当一个事务正在访问数据并且对数据进行了修改,而这种修改还没有提交到数据库中,这时另外一个事务也访问了这个数据,然后使用了这个数据。因为这个数据是还没有提交的数据,那么另外一个事务读到的这个数据是“脏数据”,依据“脏数据”所做的操作可能是不正确的。
- 丢失修改(Lost to modify): 指在一个事务读取一个数据时,另外一个事务也访问了该数据,那么在第一个事务中修改了这个数据后,第二个事务也修改了这个数据。这样第一个事务内的修改结果就被丢失,因此称为丢失修改。 例如:事务1读取某表中的数据A=20,事务2也读取A=20,事务1修改A=A-1,事务2也修改A=A-1,最终结果A=19,事务1的修改被丢失。
- 不可重复读(Unrepeatableread): 指在一个事务内多次读同一数据。在这个事务还没有结束时,另一个事务也访问该数据。那么,在第一个事务中的两次读数据之间,由于第二个事务的修改导致第一个事务两次读取的数据可能不太一样。这就发生了在一个事务内两次读到的数据是不一样的情况,因此称为不可重复读。
- 幻读(Phantom read): 幻读与不可重复读类似。它发生在一个事务(T1)读取了几行数据,接着另一个并发事务(T2)插入了一些数据时。在随后的查询中,第一个事务(T1)就会发现多了一些原本不存在的记录,就好像发生了幻觉一样,所以称为幻读。
不可重复读和幻读区别:
不可重复读的重点是修改比如多次读取一条记录发现其中某些列的值被修改,幻读的重点在于新增或者删除比如多次读取一条记录发现记录增多或减少了。
事务隔离级别有哪些?MySQL的默认隔离级别是?
SQL 标准定义了四个隔离级别:
- READ-UNCOMMITTED(读取未提交): 最低的隔离级别,允许读取尚未提交的数据变更,可能会导致脏读、幻读或不可重复读。
- READ-COMMITTED(读取已提交): 允许读取并发事务已经提交的数据,可以阻止脏读,但是幻读或不可重复读仍有可能发生。
- REPEATABLE-READ(可重复读): 对同一字段的多次读取结果都是一致的,除非数据是被本身事务自己所修改,可以阻止脏读和不可重复读,但幻读仍有可能发生。
- SERIALIZABLE(可串行化): 最高的隔离级别,完全服从ACID的隔离级别。所有的事务依次逐个执行,这样事务之间就完全不可能产生干扰,也就是说,该级别可以防止脏读、不可重复读以及幻读。
MySQL InnoDB 存储引擎的默认支持的隔离级别是 REPEATABLE-READ(可重读)
13.事务通过InnoDB引擎来实现
而事务的 ACID 是通过 InnoDB 日志和锁来保证。事务的隔离性是通过数据库锁的机制实现的,持久性通过 Redo Log(重做日志)来实现,原子性和一致性通过 Undo Log 来实现。
Undo Log 的原理很简单,为了满足事务的原子性,在操作任何数据之前,首先将数据备份到一个地方(这个存储数据备份的地方称为 Undo Log)。然后进行数据的修改。
如果出现了错误或者用户执行了 Rollback 语句,系统可以利用 Undo Log 中的备份将数据恢复到事务开始之前的状态。
和 Undo Log 相反,Redo Log 记录的是新数据的备份。在事务提交前,只要将 Redo Log 持久化即可,不需要将数据持久化。
当系统崩溃时,虽然数据没有持久化,但是 Redo Log 已经持久化。系统可以根据 Redo Log 的内容,将所有数据恢复到最新的状态。对具体实现过程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去自行搜索扩展。
14、数据库性能优化有哪些方式?
SQL 优化: 尽量避免使用 SELECT *; 只查询一条记录时使用 limit 1; 使用连接查询代替子查询; 尽量使用一些能通过索引查询的关键字。
表结构优化: 尽量使用数字类型字段,提高比对效率; 长度不变且对查询速度要求高的数据可以考虑使用 char,否则使用 varchar;表中字段过多时可以适当的进行垂直分割,将部分字段移动到另外一张表;表中数据量过大可以适当的进行水平分割,将部分数据移动到另外一张表。
其它优化: 对查询频率高的字段适当的建立索引,提高效率;根据表的用途使用合适的数据库引擎;读写分离。
sql优化
1.负向查询不能使用索引 select name from user where id not in (1,3,4); 应该修改为: select name from user where id in (2,5,6);
2.前导模糊查询不能使用索引
如: select name from user where name like '%zhangsan' 非前导则可以: select name from user where name like 'zhangsan%' 建议可以考虑使用 Lucene 等全文索引工具来代替频繁的模糊查询。
3.数据区分不明显的不建议创建索引 如 user 表中的性别字段,可以明显区分的才建议创建索引,如身份证等字段。 字段的默认值不要为 null 这样会带来和预期不一致的查询结果。
4.在字段上进行计算不能命中索引 select name from user where FROM_UNIXTIME(create_time) < CURDATE(); 应该修改为: select name from user where create_time < FROM_UNIXTIME(CURDATE());
5.最左前缀问题 如果给 user 表中的 username pwd 字段创建了复合索引那么使用以下SQL 都是可以命中索引: select username from user where username='zhangsan' and pwd ='axsedf1sd' select username from user where pwd ='axsedf1sd' and username='zhangsan' select username from user where username='zhangsan' 但是使用 select username from user where pwd ='axsedf1sd' 是不能命中索引的。
6.如果明确知道只有一条记录返回 select name from user where username='zhangsan' limit 1 可以提高效率,可以让数据库停止游标移动。
7.不要让数据库帮我们做强制类型转换 select name from user where telno=18722222222 这样虽然可以查出数据,但是会导致全表扫描。 需要修改为 select name from user where telno='18722222222'
8.如果需要进行 join 的字段两表的字段类型要相同 不然也不会命中索引。
大表优化
当MySQL单表记录数过大时,数据库的CRUD性能会明显下降,一些常见的优化措施如下:
1. 限定数据的范围
务必禁止不带任何限制数据范围条件的查询语句。比如:我们当用户在查询订单历史的时候,我们可以控制在一个月的范围内;
2. 读/写分离
经典的数据库拆分方案,主库负责写,从库负责读;
3. 垂直分区
根据数据库里面数据表的相关性进行拆分。 例如,用户表中既有用户的登录信息又有用户的基本信息,可以将用户表拆分成两个单独的表,甚至放到单独的库做分库。
简单来说垂直拆分是指数据表列的拆分,把一张列比较多的表拆分为多张表。 如下图所示,这样来说大家应该就更容易理解了。
- 垂直拆分的优点: 可以使得列数据变小,在查询时减少读取的Block数,减少I/O次数。此外,垂直分区可以简化表的结构,易于维护。
- 垂直拆分的缺点: 主键会出现冗余,需要管理冗余列,并会引起Join操作,可以通过在应用层进行Join来解决。此外,垂直分区会让事务变得更加复杂;
4. 水平分区
保持数据表结构不变,通过某种策略存储数据分片。这样每一片数据分散到不同的表或者库中,达到了分布式的目的。 水平拆分可以支撑非常大的数据量。
水平拆分是指数据表行的拆分,表的行数超过200万行时,就会变慢,这时可以把一张的表的数据拆成多张表来存放。举个例子:我们可以将用户信息表拆分成多个用户信息表,这样就可以避免单一表数据量过大对性能造成影响。
水平拆分可以支持非常大的数据量。需要注意的一点是:分表仅仅是解决了单一表数据过大的问题,但由于表的数据还是在同一台机器上,其实对于提升MySQL并发能力没有什么意义,所以 水平拆分最好分库 。
水平拆分能够 支持非常大的数据量存储,应用端改造也少,但 分片事务难以解决 ,跨节点Join性能较差,逻辑复杂。《Java工程师修炼之道》的作者推荐 尽量不要对数据进行分片,因为拆分会带来逻辑、部署、运维的各种复杂度,一般的数据表在优化得当的情况下支撑千万以下的数据量是没有太大问题的。如果实在要分片,尽量选择客户端分片架构,这样可以减少一次和中间件的网络I/O。
下面补充一下数据库分片的两种常见方案:
- 客户端代理: 分片逻辑在应用端,封装在jar包中,通过修改或者封装JDBC层来实现。 当当网的 Sharding-JDBC、阿里的TDDL是两种比较常用的实现。
- 中间件代理: 在应用和数据中间加了一个代理层。分片逻辑统一维护在中间件服务中。 我们现在谈的 Mycat 、360的Atlas、网易的DDB等等都是这种架构的实现。
拆分之后带来的问题
拆分之后由一张表变为了多张表,一个库变为了多个库。最突出的一个问题就是事务如何保证。
两段提交
最终一致性
如果业务对强一致性要求不是那么高那么最终一致性则是一种比较好的方案。
通常的做法就是补偿,比如 一个业务是 A 调用 B,两个执行成功才算最终成功,当 A 成功之后,B 执行失败如何来通知 A 呢。
比较常见的做法是 失败时 B 通过 MQ 将消息告诉 A,A 再来进行回滚。这种的前提是 A 的回滚操作得是幂等的,不然 B 重复发消息就会出现问题。
15.高并发数据库的例子
首先假设一个业务场景:数据库中有一条数据,需要获取到当前的值,在当前值的基础上 10,然后再更新回去。
如果此时有两个线程同时并发处理,第一个线程拿到数据是10, 10=20更新回去。第二个线程原本是要在第一个线程的基础上再 20=40,结果由于并发访问取到更新前的数据为10, 20=30。
这就是典型的存在中间状态,导致数据不正确。
16.悲观锁
总是假设最坏的情况,每次去拿数据的时候都认为别人会修改,所以每次在拿数据的时候都会上锁,这样别人想拿这个数据就会阻塞直到它拿到锁(共享资源每次只给一个线程使用,其它线程阻塞,用完后再把资源转让给其它线程)。传统的关系型数据库里边就用到了很多这种锁机制,比如行锁,表锁等,读锁,写锁等,都是在做操作之前先上锁。Java中synchronized和ReentrantLock等独占锁就是悲观锁思想的实现。 悲观锁的特点是先获取锁,再进行业务操作,即“悲观”的认为所有的操作均会导致并发安全问题,因此要先确保获取锁成功再进行业务操作。通常来讲,在数据库上的悲观锁需要数据库本身提供支持,即通过常用的select … for update操作来实现悲观锁。当数据库执行select … for update时会获取被select中的数据行的行锁,因此其他并发执行的select … for update如果试图选中同一行则会发生排斥(需要等待行锁被释放),因此达到锁的效果。select for update获取的行锁会在当前事务结束时自动释放,因此必须在事务中使用。
简单理解下悲观锁:当一个事务锁定了一些数据之后,只有当当前锁提交了事务,释放了锁,其他事务才能获得锁并执行操作。
这里使用select for update的方式利用数据库开启了悲观锁,锁定了id=1的这条数据(注意:这里除非是使用了索引会启用行级锁,不然是会使用表锁,将整张表都锁住。)。之后使用commit提交事务并释放锁,这样下一个线程过来拿到的就是正确的数据。
悲观锁一般是用于并发不是很高,并且不允许脏读等情况。但是对数据库资源消耗较大。
17.乐观锁
总是假设最好的情况,每次去拿数据的时候都认为别人不会修改,所以不会上锁,但是在更新的时候会判断一下在此期间别人有没有去更新这个数据,可以使用版本号机制和CAS算法实现。乐观锁适用于多读的应用类型,这样可以提高吞吐量,像数据库提供的类似于write_condition机制,其实都是提供的乐观锁。在Java中java.util.concurrent.atomic包下面的原子变量类就是使用了乐观锁的一种实现方式CAS实现的。 乐观锁的特点先进行业务操作,只在最后实际更新数据时进行检查数据是否被更新过,若未被更新过,则更新成功;否则,失败重试。乐观锁在数据库上的实现完全是逻辑的,不需要数据库提供特殊的支持 那么有没有性能好,支持的并发也更多的方式呢? 那就是乐观锁。 乐观锁是首先假设数据冲突很少,只有在数据提交修改的时候才进行校验,如果冲突了则不会进行更新。 通常的实现方式增加一个version字段,为每一条数据加上版本。每次更新的时候version 1,并且更新时候带上版本号
两种锁的使用场景
从上面对两种锁的介绍,我们知道两种锁各有优缺点,不可认为一种好于另一种,像乐观锁适用于写比较少的情况下(多读场景),即冲突真的很少发生的时候,这样可以省去了锁的开销,加大了系统的整个吞吐量。但如果是多写的情况,一般会经常产生冲突,这就会导致上层应用会不断的进行retry,这样反倒是降低了性能,所以一般多写的场景下用悲观锁就比较合适。
乐观锁常见的两种实现方式
乐观锁一般会使用版本号机制或CAS算法实现。
1. 版本号机制 一般是在数据表中加上一个数据版本号version字段,表示数据被修改的次数,当数据被修改时,version值会加一。当线程A要更新数据值时,在读取数据的同时也会读取version值,在提交更新时,若刚才读取到的version值为当前数据库中的version值相等时才更新,否则重试更新操作,直到更新成功。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 假设数据库中帐户信息表中有一个 version 字段,当前值为 1 ;而当前帐户余额字段( balance )为100.
- 操作员 A 此时将其读出( version=1 ),并从其帐户余额中扣除 50( 100-50 )。
- 在操作员 A 操作的过程中,操作员B 也读入此用户信息( version=1 ),并从其帐户余额中扣除 20 ( 100-20 )。
- 操作员 A 完成了修改工作,将数据版本号加一( version=2 ),连同帐户扣除后余额( balance=50 ),提交至数据库更新,此时由于提交数据版本大于数据库记录当前版本,数据被更新,数据库记录 version 更新为 2 。
- 操作员 B 完成了操作,也将版本号加一( version=2 )试图向数据库提交数据( balance=80 ),但此时比对数据库记录版本时发现,操作员 B 提交的数据版本号为 2 ,数据库记录当前版本也为 2 ,不满足 “ 提交版本必须大于记录当前版本才能执行更新 “ 的乐观锁策略,因此,操作员 B 的提交被驳回。
这样,就避免了操作员 B 用基于 version=1 的旧数据修改的结果覆盖操作员A 的操作结果的可能。
2. CAS算法 即compare and swap(比较与交换),是一种有名的无锁算法。无锁编程,即不使用锁的情况下实现多线程之间的变量同步,也就是在没有线程被阻塞的情况下实现变量的同步,所以也叫非阻塞同步(Non-blocking Synchronization)。CAS算法涉及到三个操作数
- 需要读写的内存值 V
- 进行比较的值 A
- 拟写入的新值 B
当且仅当 V 的值等于 A时,CAS通过原子方式用新值B来更新V的值,否则不会执行任何操作(比较和替换是一个原子操作)。一般情况下是一个自旋操作,即不断的重试。
乐观锁的缺点
ABA 问题是乐观锁一个常见的问题
1 ABA 问题 如果一个变量V初次读取的时候是A值,并且在准备赋值的时候检查到它仍然是A值,那我们就能说明它的值没有被其他线程修改过了吗?很明显是不能的,因为在这段时间它的值可能被改为其他值,然后又改回A,那CAS操作就会误认为它从来没有被修改过。这个问题被称为CAS操作的 "ABA"问题。 JDK 1.5 以后的 AtomicStampedReference 类就提供了此种能力,其中的 compareAndSet 方法就是首先检查当前引用是否等于预期引用,并且当前标志是否等于预期标志,如果全部相等,则以原子方式将该引用和该标志的值设置为给定的更新值
2 循环时间长开销大 自旋CAS(也就是不成功就一直循环执行直到成功)如果长时间不成功,会给CPU带来非常大的执行开销。 如果JVM能支持处理器提供的pause指令那么效率会有一定的提升,pause指令有两个作用,第一它可以延迟流水线执行指令(de-pipeline),使CPU不会消耗过多的执行资源,延迟的时间取决于具体实现的版本,在一些处理器上延迟时间是零。第二它可以避免在退出循环的时候因内存顺序冲突(memory order violation)而引起CPU流水线被清空(CPU pipeline flush),从而提高CPU的执行效率。 3 只能保证一个共享变量的原子操作 CAS 只对单个共享变量有效,当操作涉及跨多个共享变量时 CAS 无效。但是从 JDK 1.5开始,提供了AtomicReference类来保证引用对象之间的原子性,你可以把多个变量放在一个对象里来进行 CAS 操作.所以我们可以使用锁或者利用AtomicReference类把多个共享变量合并成一个共享变量来操作。
CAS与synchronized的使用情景
简单的来说CAS适用于写比较少的情况下(多读场景,冲突一般较少),synchronized适用于写比较多的情况下(多写场景,冲突一般较多)
- 对于资源竞争较少(线程冲突较轻)的情况,使用synchronized同步锁进行线程阻塞和唤醒切换以及用户态内核态间的切换操作额外浪费消耗cpu资源;而CAS基于硬件实现,不需要进入内核,不需要切换线程,操作自旋几率较少,因此可以获得更高的性能。
- 对于资源竞争严重(线程冲突严重)的情况,CAS自旋的概率会比较大,从而浪费更多的CPU资源,效率低于synchronized。
补充: Java并发编程这个领域中synchronized关键字一直都是元老级的角色,很久之前很多人都会称它为 “重量级锁”。但是,在JavaSE 1.6之后进行了主要包括为了减少获得锁和释放锁带来的性能消耗而引入的 偏向锁 和 轻量级锁 以及其它各种优化之后变得在某些情况下并不是那么重了。synchronized的底层实现主要依靠 Lock-Free 的队列,基本思路是 自旋后阻塞,竞争切换后继续竞争锁,稍微牺牲了公平性,但获得了高吞吐量。在线程冲突较少的情况下,可以获得和CAS类似的性能;而线程冲突严重的情况下,性能远高于CA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