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1月30日,CDE发布《基因治疗产品非临床研究与评价技术指导原则(试行)》和《基因修饰细胞治疗产品非临床研究技术指导原则(试行)》(1),首次将类器官列入基因治疗及针对基因修饰细胞治疗产品的指导原则当中。
图1.《基因治疗产品非临床研究与评价技术指导原则(试行)》
图2.《基因修饰细胞治疗产品非临床研究技术指导原则(试行)》
2021年1月28日,科技部下发的《关于对“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6个重点专项2021年度项目申报指南征求意见的通知》中,把“基于类器官的恶性肿瘤疾病模型”列为“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首批启动重点专项任务。
图3.2021年科技部下发“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通知
近几年,从PubMed公开发表文献中搜索“Organoids”,涉及类器官技术的文献数量呈现直线上升,其中不乏多篇CNS等各大顶级期刊文献。
图4.每年类器官文献发表数量
与传统2D细胞培养,类器官更接近生理细胞组成和行为、具有更稳定的基因组;而与动物模型相比,类器官模型操作更简单,更适合于生物转染和高通量筛选等优势。由于类器官本身独有的优势以及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均表明类器官已成为主流的研究模型,并且广泛应用于发育和疾病建模,精准医学,毒理学研究和再生医学等。
类器官如此火热,如何获得类器官成为大家比较关注的问题。类器官的获得一般有几种不同的策略:(a)多能干细胞(PSC)来源的类器官 重编程成纤维细胞或胚胎干细胞(ESCs)为诱导多能干细胞,然后分化为三个胚层(内胚层、中胚层和外胚层),特定的分化方案可用于获得感兴趣的组织,如肠、肾和脑。(b)成体干细胞来源的类器官 使用多种器官(包括正常肝脏、胰腺和肠道)或发生在这些器官中的肿瘤活检或切除样本,然后这些样本分别用于获得来自正常人的类器官或者肿瘤类器官。(1)
图5.获得类器官的方法(1)
类器官培养类型多样,培养成功与否的因素有哪些呢?有的小伙伴首先会想到基质胶、培养基等,当然还有一个必不可少的因素-细胞因子。在不同类器官培养分化的过程中会涉及到多种不同类型的细胞因子,支持类器官的生长分化,如果细胞因子活性低,内毒素含量过高,批次不稳定等,将导致类器官培养失败,诱导出来的类器官质量不一。所以,高质量的细胞因子对于类器官培养必不可少!
参考资料:
[1].Schutgens F, Clevers H. Human Organoids: Tools for Understanding Biology and Treating Diseases[J]. Annual Review of Pathology Mechanisms of Disease, 2019, 15(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