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磨一剑,我是如何弃“医”从事“农民工”,给读研的学弟学妹一点建议

2022-09-23 17:37:06 浏览数 (1)

大家好我是小Q,花名“游侠”,今天我又来和大家聊聊“35所程序员那些事”。

小Q也是一名大龄“35岁程序员”,小Q能够深深的体会这个年龄的尴尬,尤其是还没有完全转型到技术管理的,年龄优势已经不复存在了,但是还要和年轻人抢饭碗。

小Q,2012年毕业于杭州电子科技大学,获取硕士学位,当然专业是非计算机专业(检测技术及自动化装置),从毕业到现在已经10年了,也就是说小Q已经兢兢业业的在这个行业干了小10年。10年磨一剑,小Q也算是这个行业的老人了。

回顾2009年,小Q一个人从山东拎着一个包,来到风景秀丽的天堂“杭州”,参加母校的研究生复试,并顺利的通过了复试,选择了杭电的热门新型专业“自动化”,并从事生物医学的研究工作,那个时候“生物医学”是一个热门专业,并且也是相对比较容易攻读博士学位的,所以站在那个时候的世界观的立场,我是要攻读博士的。

好吧,给建议之前给大家回顾下小Q走的弯路吧。

专注学术,聚焦生物医学

小Q,如果不选择IT行业,也许现在可能就躲在某个实验室角落里“在做人体器官的实验了”。

刚读研那一会,确实是感觉“生物制造”真的很好玩,觉得他是可以造人体器官假体的,能够有利于人的器官缺陷的修复,感觉真的很前沿,是高科技技术,现在回忆起来都感觉还是很自豪的。

那个时候一直跟着上面的师兄师姐做支架假体制造的研究,疯狂的看论文和翻译论文,为的就是要找到合适的生物化学材料,减少人体的排斥性,从而制造出合适的人体器官假体(比如耳朵)。

可能我对文字兴趣就是那个时候开始培养的吧,看的太多了。

准确的说我是一直在专注学术并聚焦生物医学,我记得很清楚,研二下半年我还在清华大学做熔融低温机器堆积制造工艺的科学实验呢,在那边待了几个月。虽然不是清华大学的研究生,但是深深的感受到了那边的学术氛围,“真是太棒了”。那个时候感觉清华的校园看不到学生,只有到中午吃饭和晚饭时,才能看到浩浩荡荡的“自行车大军”,反而只有我这个外来生,徒步行走,很另类。

读研期间,跟着导师参加和很多学术型会议。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参加清华大学“生物制造研究所”的校友会议(具体会议名称我现在已经忘记了,记得好像是在江苏昆山举行的),当时我还在会议上发表了“耳廓修复工艺和实验结果论证”的主题演讲,现在想想都后怕,因为台下都是这个领域的学术专家,都是一些院士和准院士级别的专家。后面还去哈尔滨参加一次外文论文会议,因为自己有论文在那边发表,也是见识了很多学术的专家。

总之,读研期间通过会议和论文的交流和沟通,确实见识了很多外面的精彩世界。

也就是说我读研期间的履历是与计算机没有半点关系的,我是一个搞生物医学的工科研究生。

刚看了一下,最近10年“人工耳廓制造领域”好像也还是那个几个人在研究,新人不多啊,哈哈如果当初我没有放弃学术,是不是现在已经是教授级别的专家了,哈哈调侃下。

互联网氛围的熏陶

现在大家都知道“杭州”是一个互联网科技非常发达的城市,可以说是仅次于北上广,但是我那会读研阶段只是有那么一个苗头,那就是阿里在杭州起步了。阿里巴巴那个时候还不是BAT中的一员,也就是说还根本没有BAT的概念。那个时候,杭州还是网易的天下,还是硬件和通信巨头,华为、海康、大华,甚至还有诺基亚西门子(简称诺西)的天下,杭州滨江有名的双子楼就是倒闭之前诺西的总部。那个时候杭州的滨江还是很荒凉的,没有那么多的高楼大厦。

杭电的研究生是基本都被硬件和通信巨头打包走了,也就是说和我在同一个学院的其他研究所的师兄师姐都被这些IT巨头打包走了,当然也不会忘记给我们这些学弟学妹一些建议,IT是未来杭州最吃香的行业,尤其是互联网电商。

好吧,也有自己的直系师兄的一些建议,因为他们根本不想读博士,都想快点找工作,然后赚钱,他们都在告诉我“做学术太苦,太累,关键是还没钱”,只能靠微薄的项目基金来维持学术研究(并不是每个研究生会有项目的,很多都是挂靠在已经好多年没有交割的老项目上)。

久而久之,小Q开始怀疑是不是自己选错了,自己适不适合读博士,继续去高等学府生造(比如清华大学)。

临近毕业的半年,我也疯狂的自学Java、C 等,希望自己也能迈进IT行业的大门,那个时候我也是死老筋,觉得我学术从0-1都可以,那么计算机也是可以的,所以那个阶段非常的痛苦,一边做与工作没关系的学术研究,一般还要学习计算机,并去外面公司偷偷的实习(比如诺西,因为我本科是通信工程专业的)。

从事Java领域的10年光阴

小Q之所以会从事Java领域的岗位,完全是自学计算机的那个阶段,对C和C 真的是不感冒,并且那个时候自己只想做互联网,尤其是阿里巴巴主推Java,所以觉得应该会吃香。

兢兢业业的10年

小Q为了能够在这个行业做的久一点,这10年也是疯狂的学习技术,比如从做开始的Java Swing技术(基于C/S的Java中的图形界面技术,那个时候在通信行业非常流行的技术),到Struts1.x、Struts2.x,再到Spring Framework,再到Spring Boot,再到Spring Cloud,最好到现在的Spring Cloud Alibaba。一路走过来,从最底层的普通的Java工程师,一路打怪升级到现在,经历了整整10年。

所谓10年磨一剑,终有所成

10年磨一剑终有所成,小Q出版了个人技术品牌类书籍“Spring Cloud Alibaba微服务架构实战派(上下册)”,小Q也不敢说自己的技术有多牛,只是小Q觉得自己是非常勤奋和努力的人。

给学弟学妹的建议

结合我自身的经历,我就给学弟学妹一些个人的建议:

  • 读研是非常有用的,它不仅能够让你认识更多牛人,还能让我们打开自己的眼界,能够用更加成熟的思维模式去思考问题。
  • 读研能够给我们一个很好的敲门砖,也就是我们会比别人多一些敲门的机会,但是一旦入门,剩下的事情就得靠自己去努力升华了。
  • 早做打算,有的放矢。如果你是励志要做学术的,请坚持下去,把这条路走完,结果一定是好的。如果你是要找工作的,请早点和导师说明,多出去实习和提升自己入门的基础技能,让自己不要输在起跑线上。
  • 如果你是从零开始从事某一个行业,最开始肯定是苦的,并且你可能付出10倍的努力,也得不到一层的回报,但是请不要灰心,只要自己感兴趣,什么都好办。
  • 多多锻炼身体,少熬夜。当和你的同龄人在同一个起跑线的时候,你多用心点做些有价值的事情,付出的时间成本是最小的,随着年龄越大,想要超过同龄人,你需要付出比之前N倍的努力。

总结

欢迎书友们认真的品读小Q的技术品牌系列书籍“Spring Cloud Alibaba微服务架构实战派(上下册)“,多多熟悉更多牛逼的技术。”35岁程序员“有一个比较特色的口号,”不要让技术成为你跨越35岁门槛的瓶颈“,要让技术成为你的黄金圣衣,辅助你防御更多大Boss的组合拳。

小Q会孜孜不倦的给大家介绍“Spring Cloud Alibaba全家桶技术栈”,书友们也要持之以恒的多多关注小Q。

首先,Spring Cloud Alibaba是一个微服务基础框架,它本身具备一定的微服务治理的能力,比如分布式服务治理、分布式配置治理、分布式流量治理、分布式事务、分布式网关、分布式消息治理等。如果项目直接使用Spring Cloud Alibaba提供的功能,完全可以满足中等项目的微服务开发的业务场景,开发人员只需要熟悉Spring Cloud Alibaba就可以成为一个微服务领域的开发专家。

其次,既然是微服务基础框架,它还可以扩展自身的没有的微服务治理能力,比如Skywalking、Discovery、ShardingSphere、DataX等。Spring Cloud Alibaba是基于Spring Boot的思想来设计的,Spring Boot又是基于Spring Framework来设计的,也就是说凡是Spring Framework生态的技术栈,Spring Cloud Alibaba均可以扩展。这样无论是开源社区提供的微服务技术能力,还是公司自研的微服务技术能力,都可以被Spring Cloud Alibaba引入。

最后,Spring Cloud Alibaba是Spring Cloud的超集,它具备Spring Cloud整个微服务生态系统的能力。

总结,Spring Cloud Alibaba绝对是微服务架构领域的巨无霸,通过它开发人员可以快速的搭建高可用、高稳定性和高性能的微服务架构。在搭建的过程中,还会驱动开发人员去扩展Spring Cloud Alibaba还不支持的微服务技术。Spring Cloud Alibaba是让开发人员入门和进阶微服务架构的一步到位的最佳选择,通过它开发人员可以快速的熟悉微服务架构的全栈支撑技术。

知识输出是笔者的初衷,借助知识输出,能够认识更多的牛人,能够和牛人沟通,也是自己技术提升的一个机会。


下一期:几张图搞定Spring Cloud Alibaba配置中心的架构原理

0 人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