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打音乐社交的MUS,做了很多和当下社交软件不一样的事

2022-09-27 18:15:07 浏览数 (1)

音乐成全年轻人社交,

MUS拉满网易云音乐社区“粘度值”

作者 | 曾响铃

文 | 响铃说(xiangling0815)

如果问当下年轻人最需要什么样的移动互联网产品,能够真正激发社交意愿、让人愿意留下来的社交产品无疑是其中之一,但各路社交产品往往折戟沉沙,更不用说专门为年轻人开创的产品了,这种需求面临长时间的供给空白。

现在,事情在其变化,空白正在被填补。

最近,网易云音乐旗下首款音乐社交APP MUS在经历数月的内测之后,宣布正式开放注册。MUS是一款匹配音乐同好的社交APP,背后依托于网易云音乐长期以来建立的音乐体验和社区文化。

MUS通过音乐建立年轻人之间的沟通桥梁,也让音乐社交进入业界的视野,这会是年轻人社交的一次新突破吗?答案,可能要从年轻人社交的基本需求中去寻找。

01

年轻人社交需要更好的“载体”,MUS开辟音乐社交新品类

社会科学提到,人类与自然界其他物种最大的不同是人具有“社会性”,有永恒的社交需求,这种需求在强调为他人所认可、尊重与共鸣的年轻人中间更为明显,也催生了庞大的创新空间。

只是,与微信这种泛社交产品不同,年轻人社交往往需要一个为当下年轻人共同喜好的载体、纽带,往往以垂直化兴趣的方式进行,也即所谓“兴趣交友”。

过去,诸多移动互联网产品找了各种各样的载体,异性交友、游戏、爱宠甚至元宇宙等等不一而足,年轻人社交的产品圈正在变得越来越丰富。而MUS的出现,与这些年轻人社交产品最大的不同,也是其十分独到的产品特点,在于其从网易云音乐的特质切入,以音乐为载体,将年轻人从情感认同层面真正连接起来。

事实上,在当下年轻群体中间,具备什么样的音乐品位已经成为重要的个性化标签,相同的音乐爱好“很容易玩到一起去”,甚至成为不少人陌生交友的重要标准之一。MUS就抓住了这个点,基于用户的听歌情况给出其性格与偏好的解析,从而帮助用户找到精神层面能够同频共振、能够“聊得下去”的人,也让渴望交友的用户能够“被找到”。

一方面,在综合评价方面,MUS根据历史听歌信息解析出个人的潜在特质,帮助用户之间有更立体的了解;

另一方面,在音乐共鸣上,MUS首创了一种称作“同频概率”的玩法,简而言之,通过一种计算方式,以用户双方心仪的歌曲、曲风以及语种偏好等信息为基础,计算出双方的“同频率”,该数据指标成为平台推荐的主要参照标准,也可以让用户决定是否选择被匹配的其他用户。

MUS的做法也得到了市场的前期认可。

官方数据显示,目前75%以上的MUS用户居住在一二线城市,约半数用户为23岁至30岁的年轻人群,1/5的MUS用户会在聊天中分享音乐,分享歌曲的用户比发表情包更多。

更进一步看,环视市面上很多社交产品,MUS的一系列做法还附带解决了社交大类产品常常面临的用户信息造假的顽疾,毕竟,一个人可以故意造假很多东西,但从音乐了解一个人,品味是无论如何也掩盖不了的。在一个充满对女性用户骚扰甚至欺诈的网络社交时代,这种能力又切中了年轻用户群体中女性用户普遍而常常被忽视的需求。

MUS官方宣称要“致力于打造一款女性友好的社交App”,在实际功能中,其通过“48小时限时聊天”、“破冰问答”、“针对特定信息传递心意”等功能,以及严格审核用户等规则,营造了女性用户迫切需要的真实友好的交流氛围,提升了女性用户的社交体验。

反过来,这无疑也将推动女性用户有更高的互动积极性和互动深度。

总的看来,这些年也存在不少做“音乐社交”的声音,但要么变成饭圈文化的延伸,要么强调UGC音乐创造,要么成为短视频信息流杀时间模式的一种延续,网易云音乐与MUS的组合已经成为市面上唯一有稳定社交功能的线上音乐社交出口。

当然,MUS的出现不是凭空而来的,它基于网易云音乐在“音乐 社交”上的经年实践。客观地说,在整个互联网世界,如果不是网易云音乐,也很难有其他平台能够打造出对个人音乐口味的尊重,并基于此做出创造社交通路、拉近音乐同好距离的线上社交产品。

某种程度上,音乐社交成为网易云音乐基于平台过去积累的优势,在年轻人社交这里开辟了一个新的品类,也让年轻人社交有更丰富的内容和未来发展的可能性。

02

既有用户属性也有社交底蕴,才能做好音乐社交?

既有用户属性也有社交底蕴,才能做好音乐社交?

具体而言,为什么只有网易云音乐能够开辟年轻人音乐社交的新品类,有两个层面值得关注,它们也是做好音乐社交的两个必要条件。

首先,是年轻化的“音乐”用户属性的不断强化,避免用户属性泛化所导致的低转化率。

网易云音乐的年轻用户比例一直很大,而网易云音乐与MUS一直都很尊重用户个人音乐品位,长期下来用户已经形成了比较有自我意识的音乐格,MUS在启动之前和发展过程中就已经拥有一个庞大的音乐垂直属性的用户群体,获得了很高的用户转化率,这与很多年轻人社交产品从泛化用户流量中寻找用户有很大的区别。

例如,2021年年底,网易云音乐在总结用户“年度听歌报告”时推出“音乐灵魂年龄”测试,其中,表明用户深度音乐爱好的“182岁”音乐灵魂一度出圈,引发广泛关注。这种做法,在各大音乐平台惯常的年度歌单、歌手、曲风等之外,提供用户精准画像的另外一种维度。

就在差不多的时间段,网易云音乐还推出了“恋爱人格”测试,通过对老歌的选择来回答具体问题,从而测出用户隐藏的恋爱人格,同样引发大量转发。

而时间到了几个月前,网易云音乐继2021年“人格主导色”测试形成现象级传播后,又联合19th创意工作室推出了“哲学人格”测试,用户只要回答带有哲学色彩的6个问题就能够得出最符合自己性格的哲学人格,还能匹配到与自己不谋而合的世界名人,这种帮助用户实现自我理解与认同的方式又引发了广泛的传播与裂变。

延续到MUS产品中,这种用户属性强化的做法被继承,用户可以根据听歌偏好以及潜在性格特质,通过音乐性格契合度匹配音乐同好和同频用户,这种“音乐性格”构成了用户群体属性的底色。

然后,是网易云音乐平台繁荣的社区生态推动社交玩法能够快速启动,避免社交产品常常出现的冷启动、互动不足的问题。

网易云音乐在自上线起就定位于音乐社交和移动社区,通过乐评、歌单、年度用户听歌报告、“云村”等带有社交属性的功能和产品,网易云音乐打造出了独一份的音乐社区氛围。实际上,网易云音乐过去做的许多事本质就是在做“音乐社交”,只不过“有实无名”,没有体系化聚焦呈现出一个独立的产品,MUS的出现是种种积累加上进一步创新的产物。

早在2018年,网易云音乐就开始在音乐社交领域轻度试水,当年的年度听歌报告中新增了“一歌一遇”的用户匹配“彩蛋”,系统自动推荐听歌口味相近的用户,双方可以开启聊天,获得大量好评。到了2019年,网易云音乐又推出“因乐交友”小程序,能够匹配音乐同好,帮助用户通过音乐认识朋友,该小程序在没有强导流而“自然生长”的情况下仍有不错的日活和增长,成为MUS的前身。

这些都表明,网易云音乐的社区文化往音乐社交上延伸,很容易得到用户的接受,毕竟,用户早已有潜在的、深度的社交需求,渴望与听歌品位相近的用户进行各种互动,需要有专门的、独立的产品来顺应这种需求——现在,MUS成为直接、高效的音乐社交通路。

回过头来看,长期的社区文化培育,也让网易云音乐积累了大量音乐社交产品创新经验。

例如,MUS中设置了丰富的互动玩法,包括“推荐”(用于匹配同频用户并共享音乐)、“听说”(用于推荐音乐并留下方便用户社交的各种感想内容)和“心声”(用于展示与音乐强关联的各种社交动态)等。

按官方消息,后续MUS还将在线下开展音乐社交活动,与音乐节、livehouse等场景联动提供更丰富的社交体验。

此外,具体到女性用户体验,MUS还不断细化特定的女性友好型功能。比如,双向喜欢才匹配——降低被骚扰的机率,48小时限时匹配——筛选掉不走心的用户,匹配后引导用户回答问题——降低破冰压力、帮助双方更好地进行互动,以及通过音乐降低社交压力、通过听说功能帮助更深度了解对方内心世界、通过丰富的资料卡实现更立体的认知降低不安全感等。在MUS分享品味的社交氛围中,女生无疑将获得更多安全感。

而所有这些,都离不开网易云音乐相关运营能力的积累。

03

音乐社交,不止于音乐

对当下的社交大类产品,业界有一种声音,认为现代人社交压力过大,各种社交产品本来就是一种负累,很难打动用户,所以很多产品最终折戟沉沙。对于常常特立独行,甚至自嘲“社恐”的年轻人而言,这种情况可能更为明显。

这说明,如果过分强调社交,产品的设计生来就带有各种社交的目的,那么它们将很难得到年轻人的认可,即便年轻人有强烈的社交需求,但他们并不希望有太多额外的社交负担。

以MUS为代表,音乐社交之所以能够走得更远、成为一种典型的新品类,原因还在于它的落地在音乐,将音乐作为一种可以融合自我欣赏和他人分享的文化元素,作为一种社交话题存在,着眼于音乐让年轻人社交更加放松,在社交中负担更小。

从这个意义上看,MUS的出现更是围绕音乐社区氛围的云村社区生态的重要补充,通过提高用户互动体验成为整个生态重要的用户粘合剂。

在此基础上,有了音乐这个社区共同的情感连接,MUS用户就能够更好地了解、结识一个人,后续或有或无的人生交集,人与人间的互相影响是更值得期待的,这也让社交对于人原本的意义体现出来。对MUS而言,掌握了音乐这个进入陌生人/年轻人交友的切入口,后续将可以创造更多音乐之外的精彩,让产品成为更广泛意义上的年轻人社交方式新选择。

当然,通过独立的音乐社交产品,网易云音乐的商业空间也将被打开,有更多商业创新可能,而那将是生态强化、产品竞争力不断提升后另外一个复杂的故事了。

*本文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此内容为【响铃说】原创,未经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

科技向令说视频号开通啦

来和我一起补脑吧!▲上下滑动查看更多▼

曾响铃

1钛媒体、品途、人人都是产品经理等多家创投、科技网站年度十大作者;

2 虎啸奖评委;

3 作家:【移动互联网 新常态下的商业机会】等畅销书作者;

4 《中国经营报》《商界》《商界评论》《销售与市场》等近十家报刊、杂志特约评论员;

5 钛媒体、36kr、虎嗅、界面、澎湃新闻等近80家专栏作者;

6 “脑艺人”(脑力手艺人)概念提出者,现演变为“自媒体”,成为一个行业;

7  腾讯全媒派荣誉导师、多家科技智能公司传播顾问。

重点关注领域

1人工智能 |区块链 |汽车产业链| 内容创业 |新零售 

2 电商 |新媒体营销 |企业级服务| 家居业 |社区O2O 

3智能手机 |网红| 体育IP |互联网金融 |无人机

4共享经济 | 直播、短视频 |传统企业转型

最新著作

0 人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