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互联网的画卷,正徐徐展开

2022-09-28 14:10:48 浏览数 (1)

文/孟永辉

当越来越多的互联网玩家开始脱虚向实,一场以产业互联网为主导的新发展时代,才算是真正来临。从诸多玩家们的表现来看,这更像是一场互联网玩家们的自我革命。经历了这样一场自我革命之后,严格意义上的互联网玩家,或许终将不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全新的形态——虚实结合的形态。

或许,这正是产业互联网最真实的样子。

以往,谈及产业互联网,人们并不会这么认为,特别是在消费互联网业已存在着诸多红利的时候,更是如此。在很多时候,他们所认为的产业互联网,仅仅只是经典意义上的互联网玩家们,为了维持自身的地位所进行的用户对象的转移,除此之外,再无其他。

当产业互联网的发展持续深入,特别是当一系列的新技术开始成熟,当一系列的新模式开始落地,尤其是以元宇宙为代表的新商业形态开始出现,一幅更加瑰丽的产业互联网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在很多情况下,产业互联网并不是经典意义上的互联网玩家们,为了维持自身的市场地位而进行的用户对象的转移,而是更多地在寻求一种全新的自我定位,一种全新的发展模式,一种全新的商业逻辑。新产业开始成为产业互联网的主角,以此为开端,产业互联网才算是真正进入到了一个属于自己的发展阶段。

站在这样一个角度,我们重新审视产业互联网,或许,可以得出一个更加准确的答案。

流量,绝非产业互联网的关键

当产业互联网的概念被提出,我们看到的是,越来越多的玩家们开始将关注的焦点聚焦在了B端用户身上。于是,一场以争夺B端用户为主导的流量争夺浪潮开始来临。无论是站在赋能的角度,还是站在改造的角度,B端的流量,始终都是玩家们争夺的焦点和关键所在。

等到产业互联网的发展走向深入,特别是当B端流量展现出不及C端流量的一面,玩家们开始意识到仅仅只是用流量的眼光来看待产业互联网,来寻找产业互联网的发展突破口,开始表现出越来越疲软的一面。

总的来看,以流量的眼光来看待产业互联网,将流量看成是产业互联网的关键,并不能够得到预想的效果,我们需要站在新的角度来重新审视和看待产业互联网。

同消费互联网时代的流量红利深不见底和边界的无限拓展不同,在产业互联网时代,流量则表现出来了更多新的特征。

首先,从流量的规模上来看,B端的流量并不及C端流量那样广泛,单纯地从体量上来看,B端流量和C端流量就不在一个量级上。如果仅仅只是用看待C端流量的方式来看待B端流量,势必无法获得预想的效果。

其次,从流量的特征上来看,B端流量并不是像C端流量那样单纯地依靠烧钱和补贴就可以实现习惯的培养,并且完成改造,在消费互联网时代屡试不爽的发展模式,开始遭受到越来越多的困境和挑战。

相对于C端的盲目,B端的流量更加理性,更加实际。它们追求的是更为长远,更为可持续的产品和服务。比如,是否真正改造了生产方式;比如,是否产生了新的产品……

再次,从流量的需求上来看,我们都知道,在消费互联网时代,C端流量更多地追求的是对接的效率,于是,我们看到了一系列以规模和效率为主导的互联网平台的涌现。谁的效率高,谁的规模大,几乎成为了C端时代的关键。

然而,B端的用户并不是单纯地追求效率,它们更多地追求的是,对于底层的生产元素、自身的生产方式、传统的生产逻辑进行一场深入而又彻底的改变,由此,再去提升产品与用户的对接效率,而不仅仅只是单纯地借助平台模式。

透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流量,绝不是产业互联网的关键,留量,才是产业互联网的关键。

这个时候,真正考验玩家们的不再是规模的大小,效率的高低,而是更多地考验的是,玩家们对于B端用户改造的深度以及玩家们与B端用户共同成长的能力。只有真正将留量看成是产业互联网的关键,并且找到更多俘获留量的正确的方式和方法,才是决定能否在产业互联网时代掘金的关键所在。

平台,绝非是产业互联网的形态

在消费互联网时代,我们看到了一系列的平台的出现。

在电商领域,有淘宝、京东、拼多多这样的平台;在外卖领域,有美团、饿了么这样的平台;在出行领域,有滴滴、Uber这样的平台……平台,成为了消费互联网时代的主要表现形态。

消费互联网时代的思维惯性,让人们想当然地认为,产业互联网时代,同样是一个以平台为主要表现形态的时代。于是,在产业互联网刚刚出现的时候,人们会想当然地将平台模式,人们会想当然地将S2B的商业模式,看成是产业互联网的主要表现形态。

后来的发展告诉我们,仅仅只是以平台作为产业互联网的主要表现形态,只会把产业互联网的发展带入到死胡同里。

我们看到的以新零售、新消费、新金融为代表的诸多以平台为追求的产业互联网的发展模式,之所以会走入到死胡同,错误并不在于新零售、新消费、新金融本身,其中一个根本原因就在于,玩家们仅仅只是将平台作为终极追求,仅仅只是以中心为最终表现。

跳出平台和中心的牵绊,真正以新的角度来看待产业互联网,来寻找产业互联网的正确的发展模式,或许才能真正摆脱消费互联网的牵绊。

站在现阶段的产业互联网的角度来看,我们越来越多地看到,以去平台化,去中心化为主导的产业互联网模式,才是未来产业互联网的主要表现形态。那么,何为产业互联网时代的主要表现形态呢?

笔者认为,以新产业为主要表现形态,以「供」「求」两端的点对点的对接为主导的商业模式,才是产业互联网的主要表现形态。

当真正意义上的产业互联网时代来临,我们现在司空见惯的平台和中心将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从产品端到消费者的点对点的新供给模式。

需要明确的是,平台和中心的不复存在,并不代表平台和中心消失了,而是说平台和中心将会以一种全新的形态存在。我们现在所看到的,越来越多的玩家将自身定义为「新型基础设施」,正是产业互联网的新形态的一种。这仅仅只是一个开始,未来,更多的产业互联网的形态将会不断涌现。

互联网,绝非是产业互联网的本质

透过产业互联网的字眼,我们可以非常直观地看到,它是由「产业」和「互联网」两种元素组成的。对标消费互联网,很多人会想当然地认为,所谓的产业互联网,依然是一个以互联网为本质的存在,依然是一个以互联网为终极表现形态的存在。

实质上,互联网,绝非是产业互联网的本质,更为确切地说,产业互联网与互联网之间,并不存在太多的关联。

既然如此,为什么产业互联网还被称为产业互联网呢?

笔者认为,产业互联网之所以被成为产业互联网,更多地原因在于,产业互联网的起点在于互联网有关。更为确切地说,产业互联网之所以被称为产业互联网,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产业互联网脱胎于互联网。

那些在互联网时代成长起来的互联网玩家自然不必说,它们本身就是互联网玩家。除了这些衍生于互联网,发展于互联网的玩家们是互联网玩家之外,事实上,所有的行业,所有的场景,几乎都与互联网产生了密不可分的联系,可以说,互联网几乎成为了所有行业,所有场景的标配。从这个角度来看,互联网从一个专属于某些玩家的存在,成为了一个几乎所有的玩家都与之产生联系的存在。

站在这个角度来看,产业互联网的起点就在于互联网,这才是产业互联网之所以会被称为产业互联网的根本原因。那么,产业互联网的本质就是互联网吗?产业互联网和消费互联网难道就仅仅只是一个异曲同工的存在吗?

很显然不是。

笔者认为,产业互联网的本质是新产业。

这里的「新产业」,并不仅仅只是传统产业有了本质性改变,就连互联网产业,同样也发生了本质性的改变。只有真正将新产业看成是产业互联网的本质,只有将新产业当成是产业互联网的终极追求,才能真正将产业互联网带离消费互联网的怪圈,真正进入到产业互联网自身的发展周期里。

那么,新产业,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形态呢?

笔者认为,新产业,既不是以虚拟为主要表现的形态,也不是以实体为主要表现的形态,而是一个以虚拟和实体的深度融合为主导的存在。

简单来讲,就是一种虚实结合的存在。其实,元宇宙的出现,已经被我们展现出来了这样一种虚实结合的新形态,这仅仅只是一个开始,未来,将会有越来越多的类似元宇宙的虚实结合的存在出现。

当所有的产业都完成了这样一个虚实结合的进化之后,新产业才会成为主导,真正意义上的产业互联网时代,才能真正来临。

结语

当新技术不断成熟,当新模式不断落地,产业互联网,正在一步步从理想照进现实。此刻,人们开始意识到所谓的产业互联网,并不是我们原来所认为的那个样子,而是表现出来了越来越多的独特性。

这才是产业互联网最真实的样子,这才是产业互联网最独特的地方,这才是产业互联网最富有魔力的地方。

可以预见的是,当产业互联网的发展愈加成熟,它还会表现出更多与消费互联网不一样的地方。以此为开端,新的红利才能持续得到释放,真正意义上产业互联网时代才能真正来临,自此,人们会发现,它所带给我们的想象空间要比消费互联网时代大得多。

—完—

0 人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