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个例子
假设需要我们写一个简单的计算器,能实现加减乘除运算,仅要求输入两个数,选择运算符,计算出结果就行了。
使用简单工厂模式的设计如下:
工厂类提供了一个getBean函数,该函数会根据客户端输入的key来判断究竟new运算类的哪一个子类对象。
简单工厂模式的弊端:
当需要增加计算器的功能时,比如要增加一个开根号的功能,那么首先需要创建一个开根号子类,继承运算类,并实现operation函数;
除此之外,还需要修改工厂类,在getBean函数中增加对开根号的判断。
也就是说,简单工厂模式在增加功能时,需要修改工厂中的getBean函数,破坏了“封闭修改”的原则。而工厂模式能解决这个问题。
用工厂模式来实现:
由于在简单工厂模式中,增加功能时需要修改工厂类的代码,这时候我们应该敏锐地察觉到:我们破坏了“封闭修改”地原则,说明我们修改的那个类是面向实现编程,因此我们要给修改的工厂类抽象出一个父类/接口,从而达到面向接口编程,这就是“依赖倒转”的思想。
当我们使用了工厂模式之后,如果需要增加开根号运算的话,在增加开根号运算类的基础上,我们还需要增加开根号工厂类,让它去继承工厂父类,覆盖里面的getBean函数,在该函数中只创建开根号类的对象。
此时我们发现,再怎么增加功能,工厂类和运算类都没有作任何修改,都只是增加新类而已。这就满足了“开放扩展,封闭修改”的原则。
工厂模式的弊端:
工厂模式使得低层类实现了“开放-封闭”的原则,但在客户端,究竟使用哪个工厂子类获取运算类的对象,这件事情就要在客户程序中判断了。也就是把简单工厂模式中的判断,转移到了客户端。
mian(){
Factory factory;
switch (key){
case " ":
factory = new 加法Factory();
break;
case "-":
factory = new 减法Factory();
break;
case "*":
factory = new 乘法Factory();
break;
case "/":
factory = new 除法Factory();
break;
}
运算类 运算对象 = new factory.getBean();
}
工厂模式和简单工厂模式的比较:
简单工厂模式把创建哪个运算类的对象放在工厂类中实现,也就是放在低层模块中实现;从而客户端在需要创建对象时仅仅需要给工厂传入一个key就能获取想要的对象。但当运算体系需要扩展的时候,就需要在工厂中增加新对象的判断,从而破坏了“封闭修改”的原则。
工厂模式由于抽象出了一个工厂父类,并且每一运算子类都有一个专门创建该子类对象的工厂子类,因此在增加运算子类的时候,工厂类不需要修改任何代码,只需要增加一个工厂子类即可。但客户端就需要给判断究竟给工厂父类创建哪个工厂子类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