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奇平:“互联网+”背后的文章

2018-03-09 15:46:12 浏览数 (1)

      姜奇平   信息社会50人论坛成员,中国社科院信息化研究中心秘书长,中国社科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所信息化与网络经济室主任 

  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互联网 ”,引起各界强烈反响。这标志着本届政府在信息经济全面发展方向上迈出了一大步。"互联网 "理念的提出,最早可以追溯到2013年11月马化腾的一次演讲。马化腾本次也提出《关于以“互联网 ”为驱动,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创新发展的建议》。在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背景下,政府与市场在互联网 这个前沿问题上形成呼应,达成共识,这是国之幸事,民之幸事。

  “互联网 ”实际是互联网 X,X就是指各行各业,实际是指工业化下的各行各业。“互联网 ”在成为行动之前,要解决三个实际问题,或者说排除三种障碍。

首先,互联网 的制度创新要跟上。互联网 X,谁说了算?这是当前最突出最尖锐的问题。在总理提出互联网 之前,实际情况是,互联网 X,规则由X说了算。例如互联网 金融,规则由金融部门说了算;互联网 交通,规则由交通部门说了算;互联网 图书、 医药、 ……,全是X一家说了算,互联网相关部门(例如互联网协会、工信部、中央网信办)的意见连问都不问。总理既然提出了互联网 ,不是说今后要互联网一家说了算,至少希望将来有事,互联网 X两家要商量着办。当然,商量着办的结果,最后要统一在让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这个大方向上,而不是让权力和寄生在权力下的传统既得利益单方决定资源配置。

 其次,互联网 X,二者是什么关系,颠覆还是互补?一说互联网 ,搞互联网的人容易亢奋,想着好容易翻身得解放了,就想打倒这个打倒那个。但这是不明智的,互联网业现在还是小车,各行各业是大马,要摆正自己的位置。阿里、腾讯进入金融、交通领域后,吃了不少苦头,应该买个明白。马化腾3月4日的表态就比较好。他强调,腾讯并不会进入每个行业来自己做,而是提出"互联网 "的理念,并且把腾讯在关系链、支付、社交广告等等方面的能力做成基本的零件和工具,作为"武器"开放给广大第三方合作伙伴去改造、提升他们所在的行业。互联网业要充分关切和建设性地解决各行各业的难题。另一方面,X的心态也要调整。不要老以为互联网进来,是要吃掉(替代)自己。互联网 的实际结果将是,X的绝对值不仅不下降,反而会上升(只是X占全局的比例在不断下降)。好比工业革命后,农业产值和产量不仅不会减少,而且还会大幅上升是一个道理。这是新陈代谢的规律。互联网 X,将让X的饭碗比现在更大,这是一场增量改革。合作才能共赢。

 第三,互联网 X,是新产业还是新业态?专家在这方面有时都说不清楚。一些专家说互联网 是指新产业。新产业对应的是产值,新业态对应的却是结构(质量)。“互联网 ”行动计划针对的显然是新业态。搞互联网 切忌浮躁心态,要警惕打着新产业的旗号走旧业态的老路。光伏的教训应该汲取。狭义的“互联网 ”,是在协调推动经济稳定增长和结构优化的大背景下,在“新兴产业和新兴业态是竞争高地”这个初衷性的判断下做出的。信息网络才是新兴产业,而“互联网 ”更多指“产业创新”,说白了,就是转变产业发展方式。我个人认为,新旧业态的经济学区别在于:旧业态是规模报酬递增驱动的,面向的是做大,新业态是范围报酬递增驱动的,面向的是做优。由此推论,“互联网 ”要产生实效,需要把文章做在通过创新,降低多样性成本以支持提价竞争,从而实现高附加值的产业升级上。

  李克强首次提出、并有产业呼应的国家"互联网 "行动计划,足以同德国工业4.0、美国工业互联网媲美,共同形成引领未来的主张。我个人认为,“互联网 ”这个提法,比德国、美国的提法更到位。因为在人类和中国的工业化基本完成的历史阶段,新趋势的重心不在工业,而在互联网。“互联网 ”这个提法,具有主导、引领、带动意味,互联网与工业化,是车头与车厢的关系。正如学者曾润喜说的,以前大家把互联网当作"轮胎",但其实它是"发动机"。信息化与工业化不再是并列关系,而是信息化驱动工业化的关系。当然,要提到这个高度,还有待进一步共识的形成。

0 人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