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金融是当前金融领域最引人瞩目的潮流之一。面对这股潮流,中共中央党校博士后孙杰对比了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银行之间的本质差异与各自挑战,探讨了两者之间的融合路径与改进方向,提出谋求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银行的最大交集、抓好务实超前研究、树立底线思维等三点思考。
近年来,互联网金融的蓬勃兴起成为金融领域最引人瞩目的潮流之一,它正在深刻影响着现有银行竞争格局。互联网金融是是借助于互联网技术和移动通信技术实现资金融通、支付和信息中介功能 的金融模式。从发展历程上看,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离不开大数据、云计算、社交网络、搜索引擎等互联网技术的突破和运用,是伴随着电子商务而迅速发展起来的。
对于互联网金融的未来发展存在截然不同的判断。有人认为互联网金融将对金融模式产生颠覆性影响,是对既定金融格局的挑战;传统观点则坚持,互联网金融本质还是金融,属于“草根性”;更有甚者,有声音认为互联网金融非但未创造价值,反而拉高社会融资成本,因此应坚决予以取缔;监管部门则认为互联网金融尚处发展初期,全面评价还为时尚早,应有一定的观察期。
之所以观点泾渭分明,一是因为互联网金融作为新兴事物,缺乏足够数据来清晰判断其未来发展方向;二是受摩尔定律作用,全新商业模式不断涌现,而原有模式不断消亡;三是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中,云计算、互联网金融、传统银行与基于新巴协议的金融监管出现相互交织融合的新动向,使分析方法存在较大的挑战性。正因如此,深入思考未来可能发生的变化、互联网思维的深远影响以及我们的对策,成为颇具现实意义与紧迫性的课题。
互联网金融
与传统银行的本质差异
作为工业化时代的产物,银行不可避免的带有工业化思维烙印。大规模组织、大规模营销与大规模网点为本质特征,依靠本部中心制进行指挥运营,依靠信息不对称和特殊渠道建立竞争优势与垄断壁垒,依靠金融媒介与中间环节获取利润空间。但在信息碎片化、媒介透明化、需求个性化的大数据时代,这种模式却面临日益严峻的考验。金融脱媒的趋势不可逆转、加速推进。商业银行的可持续盈利能力日趋下降。商业银行传统的风控手段中,实时监控与过程监管,却几乎一片空白。在项目已经出现重大风险时,银行往往成为最后一个知道船要沉没的人。另外,传统银行存款与理财收益远低于互联网金融,在市场竞争中越来越缺乏竞争力。
互联网金融脱胎于信息化革命与大数据时代,“开放、平等、互动、合作”成为互联网金融的核心价值观;“去中介、去中心”,追求极致的用户体验,强调数据驱动运营则是本质特征。从实践中看,互联网金融通过对市场、用户、产品、价值链的逐步重构,正逐步改变传统银行产业链的全貌。余额宝成立仅仅半年时间就成为全球第七大基金,打破了基金业成长的天花板。但作为新兴事物,互联网金融同样面临着“成长的烦恼”。声誉风险:互联网金融缺乏传统国有银行或股份制银行中隐形的政府信用和可靠稳定的资本金补充渠道,天然的处于竞争劣势地位。监管风险:新巴协议作为主流的银行业监管框架,对新兴的互联网金融监管几乎无用武之地。考虑到未来特定监管措施的出台,互联网金融的成长性与盈利性面临较大的不确定性。投机风险:互联网金融往往带有浓厚的“影子银行”特征,并出现与实体经济渐行渐远的脱钩现象,导致自身风险不断集聚。信息安全风险:一是网络系统与存储中心的漏洞引起的安全风险;二是海量客户信息与个人隐私的信息泄露风险。
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银行并不是简单的颠覆作用。如何通过互联网金融把传统银行做的更好,实现对接融合,是我们重点思考的方向,而 “智慧银行”或将是重要演进模式:把握“数据运用”这个核心问题,对不断增加的数据进行更深、更智慧的挖掘、为客户量身定做服务,获取价值,具体途径包括长尾效应、迭代效应和社区效应等。
见和讯银行:大数据时代互联网金融创新与传统银行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