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孟永辉
如果将时间的指针拨回到几年前,造车绝对是一个被追捧的领域。只要你能够用一套完整的商业逻辑来诠释自身「伟大」的造车梦想,那么,你就会或多或少地获得资本市场的关注。正是因为如此,我们才看到了那么多的玩家投身到了造车的行列里。他们要么用互联网的方式来造车,要么用新技术的方式来改造汽车,总之,造车是一个充满了无尽幻想和无限可能的存在。
时过境迁,如果现在我们再来看待当下的造车市场,就会非常明显地感受到,所谓的造车早已不再是一个充满了无限可能性的存在,而是变成了一个充满了有限可能性的存在。资本跑马圈地告一段落,自不必说,造车领域缺乏突破性的发展,而仅仅只是紧盯着燃油车存量市场,则是让所谓的造车开始一步步褪去光环。
站在这样的一种逻辑来看待造车市场,说到底,所谓的造车依然是一场收割流量的资本游戏。玩家们之所以会关注到造车市场,他们仅仅只是看到了这样一个市场下所投射出来的庞大的流量,却并未真正具备颠覆和改造传统汽车市场的核心技术。说得再直白一些,所谓的造车依然是投机的生意。
既然是一种投机的生意,那么,造车是需要美好的故事和持续的资本支撑的。现实情况却是,美好的故事范本开始越来越难讲,资本的持续支撑更是缺少了十足的信心和勇气。于是,我们看到的是,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不再拿造车说事,而越来越多的汽车版本开始越来越多的出现。
当人们不再拿造车说事,背后折射出来的流量和资本的见顶;当所谓的新型的汽车开始出现,背后折射出来的是造车一族们供给的相对充裕。当这样一种不对称性的发展模式开始愈演愈烈,必然会导致造车市场出现一场洗牌,而以往我们所看到的诸多造车的美好故事,同样会有走向真实的一天。或许,从这样一个时刻开始,造车行业的发展将会进入到一个全新的发展新阶段。如果对这样一个发展的新阶段做一个总结的话,笔者更加愿意将其归结为一个不再以资本和流量为主导的全新的发展阶段。
换句话说,未来造车的发展将不再是以汽车市场的庞大的流量和充沛的资本为支撑的,而是以新型的技术以及汽车真正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的改变为支撑的。简单归纳的话,造车业已进入到深度调整期。当造车进入到深度调整期,有关造车的核心发展逻辑才会浮出水面。
的确,一直以来,我们看到了各色人等都开始投身到造车的行列里。无论是传统的手机制造厂商,还是互联网玩家,抑或是房地产商,几乎都将关注的焦点瞄准了造车。如果深入分析他们如此关注造车,对造车如此热衷的内在原因的话,我们就会发现,他们更多地并不是为了造车,而是看中了火热的造车市场背后涌动着的资本巨浪。也就是说,他们选择造车在很多时候是为了博取资本的关注而已。更为确切地说,以往我们所看到的造车玩家,几乎都是为了资本而造车,将造车看成了新的圈钱的工具和手段。对于那些并不需要资本的加持和垂青的玩家,是没有必要去高调宣称自身投身到造车的行列里的。这是华为、苹果一直都对外宣称他们不会亲自造车的关键原因。
当造车领域的玩家们越来越多,当造车的概念越来越丰富,我们看到的是,借助造车这个概念来赢得资本关注的可能性越来越低。于是,我们看到的是,一场有关造车领域的洗牌开始上演。同时,造车背后的关键与核心,同样开始变得越来越清晰。
说到底,造车的核心技术并不在于科技感有多强,而是在于对于新型能源效率的挖掘和释放的方式和方法。因此,对于造车的玩家们来讲,谁掌握了新能源技术,谁能够将新能源的效率发挥到最大,谁就掌握了造车的核心技术。
纵观当下的造车玩家,真正掌握核心技术的少之又少,很多玩家仅仅只是将造车的零部件进行简单的拼接,拼凑出来了一个看似高科技的未来汽车而已,从本质上来看,他们并未真正触及到造车的本质与核心。当造车一族们没有掌握核心技术,却把造车看成是一种颠覆传统造车的一种方式和手段的时候,其实已经走在了错误的道路上。而一旦洗牌来临,他们必然会被荡涤出市场。
一旦这种情况发生,那么,造车便不再是一个获取资本关注的好的概念,而是沦为了一个可有可无的鸡肋。这是我们看到的那些真正不缺钱的玩家,之所以会对造车一直保持着谨慎态度的关键原因。反过来看,当越来越多的造车玩家开始投身到造车领域的时候,他们其实是需要一场赋能的,即他们需要那些掌握了核心技术的玩家对他们进行赋能,以保证他们可以在造车市场脱颖而出。
而这,正是华为、苹果们真正要做的。而这,正是造车最为核心,最为重要的方面。从这个角度来看,造车并不是关键,如何赋能更多的造车玩家造好车,让新一代的企业更加具备新一代的特点,而不仅仅只是一个概念,才是关键所在。
一场造车领域的洗牌即将上演。
在这样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真正考验玩家们的将不再是故事范本是否完美,是否吸引人的问题,而是如何用核心的技术,用颠覆性的手段对造车市场进行一场深度改造的问题;在这样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真正考验玩家们的将不再是是否能够博取资本关注的问题,而是是否能够给造车带来颠覆性改变的问题;在这样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真正决定玩家们走多远的,将不再是概念和噱头的问题,而是是否能够将汽车行业由内而外进行一场深度改造的问题。
当这样一场洗牌开始上演,当造车行业真正进入到这样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谁才是造车领域的主导,谁才是决定造车领域未来走向的掌舵者,或许将会愈发清晰。(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