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主要以应用型本科工作经验接触为主展开。
之前,提过应用型本科学生需要克服的困境非常之多;
其实,对于教师也是类似的,困境一点也不比学生少。
这篇主要以课程为主展开,科研和社会工作所遇到的困境就不展开了,主要有:
- 高质量科研需要个人花费大量精力,基本靠自己做;
- 平台局限性,各类项目申请难,经费少,需访学或合作才能有较好的设备或视野;
- ……
学生迷茫甚至厌学这种现象,十分普遍,但这些都和学生关系不大。
高考的相对公平性是得到社会普遍认可的,公平公正的筛选制度,如何体现人文关怀和因材施教,这个才是重心。
关于教育和考核:
机器人工程专业的教育与考核
各类竞赛/等级考试/评优等,都是为了把某一方面有特长的学生选拔出来。
为何所做的课程努力几乎全部失败呢?→机器人工程类←
ROS1/ROS2机器人课程开设难度如何
其实,不少企业朋友都有如下类似的想法:
这种现象非常canku,使学生更容易自我放弃。
考研也是类似,希望一直都有,但是有机会获得的绝对是极少数:
这些年,这些现象,一次次轮回。
18年这篇文章中:
代价高昂的免费机器人课程{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教育之个人感悟}
提及:
这种现象如何产生呢?
过剩导致的极度内卷化竞争。
很多行业,挂个研究或者设计等,看起来是智力密集行业,本质却是劳动密集行业。
引用如下:
机器人工程师培养周期长,几门课程或者少于一定时间的实践,基本上都是白搭,没啥实际效果的。
按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课程需要耗费大量精力, 制定1对1全程育人方案,但实际中不可行。
很多问题都有解决方案的,但是给定资源如果不足,就没有办法了。
于是:
机器人工程-教学品质-如何判定
应用型本科一线教师自己的资源极少,那么传递给学生的托举力也必然是微乎其微的。
总结就是,战略上:
天时地利人和,三者皆无。
关于课程难易度,合理性,各课程之间关联性等,都属于战术性问题,在战略上无任何优势情况下。
战术选择其实就是“赌徒”心态,无非博一把嘛,和孤勇者歌词描述的类似了。
古今中外,有几个赌徒赢了,史书中都有记载,概率太低了。
其中,天时为何也没有,参考:
机器人工程是否有红利期
机器人工程的工作与考研之困惑“卷”补充
如上,是应用型本科机器人课程一些困境,名校不存在类似现象,名校师生资源相对而言充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