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大学转化医学研究院刘晗博士后在国际液体活检协会会刊EVCNA发表重要综述

2022-08-15 11:17:20 浏览数 (2)

上海大学转化医学研究院始终对研究生培养坚持高标准、严要求理念,近年来研究生培养水平日益提高。近日,本院的刘晗博士后、耿振副研究员在《Extracellular Vesicles and Circulating  Nucleic Acids》上发表题为“Engineered mammalian and bacterial extracellular  vesicles as promising nanocarriers for targeted therapy”的综述文章。该论文首次综合比较了哺乳动物细胞来源的外囊泡(Mammalian extracellular vesicle,MEVs)与细菌来源的外囊泡(Bacterial extracellular vesicles,BEVs)的生物发生机制、提取技术、工程化改造策略及其相关应用。

细胞外囊泡(Extracellular Vesicles,EVs)是大多数细胞释放的具有磷脂双层结构的纳米载体,在调节生理和病理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由于其独特的纳米级结构、负载能力、生化特性和良好的生物相容性,EVs已广泛应用于生物医学领域。尽管EVs作为治疗载体已显示出良好的潜力,但天然EVs的靶向能力较差,大大降低了治疗效果。通过工程技术将靶向单元添加到EVs的膜表面或内部,可提高EVs的靶向治疗能力。目前研究最为广泛的是MEVs,但是提取效率低严重制约了MEVs的临床应用。然而,细菌具有快速的增殖能力、丰富的基因编辑手段、成熟的高密度培养优势,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聚焦于BEVs。总之,MEVs和BEVs是生物医学领域最为重要两类EVs。

课题组前期对BEVs进行了全面的总结,并提出了有效的BEVs分离纯化工艺(Han Liu et al., Bioactive Materials 2022,  14, 169-181)。在此,我们对比了 MEVs 和BEVs的生物发生机制与分离工艺的异同。然后,讨论了用于增强MEVs和BEVs靶向能力的工程技术。进一步地,总结了工程化MEVs和BEVs在肿瘤、脑和骨等组织中靶向治疗的应用。虽然MEVs已经得到了深入全面的研究,而BEVs的研究尚处于早期阶段,但BEVs独特的纳米结构和生物功能以及易于产业化和易于修饰的优势,使其成为纳米医学中非常有前景的平台。因此,作者希望通过对MEVs和BEVs的全面综合比较,能够提高人们对工程化MEVs和BEVs在药物递送和疾病治疗方面的认识,从而加速它们的临床应用与转化。

图1工程MEVs和BEVs在靶向治疗中的应用。

上海大学为论文的第一单位,刘晗博士后、耿振副研究员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苏佳灿教授为通讯作者。该工作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老龄化重点研究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的资助。

全文链接:https://evcna.com/article/view/4777

0 人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