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组成原理》基础概念笔记整理

2022-08-23 14:50:53 浏览数 (1)

大家好,又见面了,我是你们的朋友全栈君。

文章目录

  • 《计算机组成原理》复习整理
    • 第一章 计算机系统概论
    • 第二章 计算机的发展及应用(略)
    • 第三章 系统总线
    • 第四章 存储器
    • 第五章 输入输出系统
    • 第六章 计算机的运算方法
    • 第七章 指令系统
    • 第八章 CPU的结构和功能
    • 第九章 控制单元的功能
    • 第十章 控制单元

《计算机组成原理》复习整理

以下我将使用笔记的方式,将整本书重点整理一下,或许会有纰漏,望大家多多包涵。

第一章 计算机系统概论

  1. 计算机的硬件:计算机中的电子电路和物理装置;
  2. 计算机硬件的五大部分: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输入设备和输出设备;
  3. 计算机的软件:计算机运行所需的程序及相关的资料;
  4. 软件系统:一台计算机中的全部程序的集合;
  5. 计算机软件的分类(按功能划分):应用软件和系统软件;
  6. 系统软件:用于实现计算机系统的管理、调度、监视和服务等功能的软件;
  7. 应用软件:用户为解决某种应用问题而编制的程序;

指令和数据的区分:指令和数据都存储在存储器中,用不同的时间段来划分,取指周期取出的为指令,执行周期取出的为数据。还可以由地址来源划分,有PC(程序计数器)所指的存储单元取出的是指令,由IR(指令寄存器)指令地址所指存储单元取出的是操作数。

机器指令:计算机能全部识别并执行的指令; 指令系统:计算机全部指令的集合;

英文代号解释:

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中央处理机(器),是计算机硬件的核心部件,主要由运算器和控制器组成; PC:Program Counter,程序计数器,其功能是存放当前欲执行指令的地址,并可自动计数形成下一条指令地址; IR:Instruction Register,指令寄存器,其功能是存放当前正在执行的指令。 CU:Control Unit,控制单元(部件),为控制器的核心部件,其功能是产生微操作命令序列。 ALU:Arithmetic Logic Unit,算术逻辑运算单元,为运算器的核心部件,其功能是进行算术、逻辑运算。 ACC:Accumulator,累加器,是运算器中既能存放运算前的操作数,又能存放运算结果的寄存器。 MQ:Multiplier-Quotient Register,乘商寄存器,乘法运算时存放乘数、除法时存放商的寄存器。 X:此字母没有专指的缩写含义,可以用作任一部件名,在此表示操作数寄存器,即运算器中工作寄存器之一,用来存放操作数; MAR:Memory Address Register,存储器地址寄存器,在主存中用来存放欲访问的存储单元的地址。 MDR : Memory Data Register,存储器数据缓冲寄存器,在主存中用来存放从某单元读出、或者要写入某存储单元的数据。 I/O:Input/Output equipment,输入/输出设备,为输入设备和输出设备的总称,用于计算机内部和外界信息的转换和传送; MIPS:Million Instruction Per Second,每秒执行百万条指令数,为计算机运算速度指标的一种计量单位。 CPI : Cycle Per Instruction,执行一条指令所需时钟的周期数,计算机运算速度指标计量单位之一; FLOPS:Floating Point Operation Per Second,每秒浮点运算次数,计算机运算速度计量单位之一。

存储器: MAR:地址寄存器; MDR:数据寄存器; 运算器: ALU:算术逻辑运算单元; ACC:累加器; MQ:乘商寄存器; X:操作数寄存器; 控制寄存器: PC:程序计数器; IR:指令寄存器; CU:控制单元。

第二章 计算机的发展及应用(略)

第三章 系统总线

计算机系统的五大部件之间的互连方式有两种:1、各部件之间使用单独的连线,称为分散连接;2、将各部件连接到一组公共信息传输线上,称为总线连接。 由于一开始分散连接都需要经过运算器,使CPU负载过大,严重影响CPU的正常使用(工作效率),后来改为存储器为中心采用DMA和中断技术,使CPU效率得到很大的提升。随着技术的进步人们的需求的逐渐扩大,需要的I/O设备日益增多,分散连接已无法满足,由此出现总线连接的方式。 总线连接:连接多个部件的信息传输线,是各部件共享的传输物质。 下面就是介绍总线连接。

  1. 总线:是计算机系统中的各部件之间进行信息传输的公共通道;(即:多个部件共享传输部件)
  2. 总线传输特点:某一时刻只能有一路信息在总线上传输,即:分时使用。
  3. 三态驱动缓冲电路(总线部件大多配有,意义:减轻总线上的负载):该电路的输出状态分为,高电平、低电平、高阻。
  4. 总线按照传送信息分类:数据总线、地址总线、控制总线(用来发出各种控制信息的传输线注:单向传输);
  5. 总线的控制方法:1、总线控制逻辑基本集中在一起,称为集中式;2、总线控制逻辑分散在总线上各个部件的,称为分散式。
  6. 系统总线的集中控制优先权仲裁的三种方式(总线判优控制:为解决多个部件同时申请总线时的使用权分配问题);

1、链式查询;(连接简单,易于扩充,对电路最敏感。)

注:BS(总线忙)1条、BR(总线请求)1条、BG(总线响应)1条

2、计数器查询;(优先级设置比较灵活,对故障不敏感,连线及控制部分过程比较复杂。)

注:计数器总线log2 N条、BR(总线请求)1条、BG(总线忙)1条

3、独立请求;(请求方式速度最快,但硬件用量大,连线多,故成本高。)

注:BS(总线忙)1条、BR(总线请求)N条、BG(总线响应)N条

  1. RS-232串行传送的一帧为:1位起始位、5-8位数据位、0-1位校验位、1-2位终止位。起始位位低电平有效,终止位为高电平有效。
  2. 信息传送的方式有:串行传送、并行传送、并串行传送、分时传送;
  3. 常用的微机总线有:ISA总线、EISA总线、MCA总线、PCI总线。
  4. 总线宽度:指数据总线的根数,用bit做单位;
  5. 总线带宽:指总线在单位时间内可以传输的数据总量,相当于总线的数据传输率,等于总线工作频率与总线宽度(转换为字节)的乘积; (通常用每秒传输信息的字节数来衡量,单位可用:MBps(兆字节每秒))
  6. 总线复用:一条信号线上分时传送两种信号。(也就是说两种不同性质且不同时出现的信号分时使用同一组总线)
  7. 总线的主设备:指一次总线传输期间,拥有总线控制权的设备;
  8. 总线的从设备:指一次总线传输期间,配合主设备完成数据传输的设备,它只能被动接受主设备发来的命令;
  9. 总线的传输周期: 指总线完成一次完整可靠的传输所需要的时间;
  10. 总线的通信控制:指总线传送过程中双方的时间配合方式。
  11. 同步通信和异步通信的区别;

同步通信,由统一的时钟控制,控制方式简单,灵活性差,当系统中的各部件工作速度差异大的时候,总线工作效率明显下降,适用于差别不大的场合;异步通信,指没有统一时钟控制的通信,部件之间采用应答方式进行联系,控制方式较同步方式,灵活性高,当系统中各部件工作速度差异大的时候,有利于提高总线工作效率。

  1. 半同步通信。

半同步通信同时保留了同步通信和异步通信的特点:半同步通信既能像同步通信那样有统一时钟控制,又能像异步通信那样允许传输时间不一致,一次工作效率也介于两者之间。

  1. 设置总线标准设置的原因:总线标准的设置主要解决不同厂家各类模块化产品的兼容问题;
  2. plug and play:即插即用。EISA/PCI等具有此功能。

若想要提高总线的数据传输率,可提高总线的时钟频率,或减少总线周期中的时钟个数,或增加总线宽度。 注意:比特率和波特率的运算。 波特率是全部传送的信息,而比特率是有价值的数据位信息。

第四章 存储器

  1. 存储单元:由若干个存储位组成 的一个存储字节或存储字;
  2. 存储容量:存储器中存储二进制代码的总位数;
  3. 存储器的分类

按照存储介质划分:1、半导体存储器;2、磁表面存储器;3、磁芯存储器;4、光盘存储器; 按照存取方式划分:1、随机存储器;2、只读存储器;3、串行访问存储器; 按照在计算机中的作用分类:就是常见的主存储器、辅助存储器、缓存存储器。 主存储器:随机存储器RAM(静态RAM和动态RAM)、只读存储器ROM(MROM/PROM/EPROM/EEPROM); 辅存:磁盘、磁带、光盘。 缓存(Cache).

  1. 存储器的层次结构:寄存器、缓存、主存、磁盘、磁带。

存储器层级结构主要体现在缓存-主存和主存-辅存这两个存储上。

  1. 主存储器相关算法。

存储容量=存储单元个数存储字长 存储容量(字节)=存储单元个数存储字长/8 存储周期=存储时间 恢复时间

  1. RAM动态刷新:集中刷新、分散刷新、异步刷新;
  2. 随机存取存储器分为:静态RAM和动态RAM;
  3. 静态RAM电路:1、静态RAM基本单元电路;2、静态RAM芯片;3、静态RAM读/写时序。
  4. 动态RAM电路:1、动态RAM的基本单元电路;2、动态RAM芯片;3、动态RAM时序;4、动态RAM的刷新
  5. 动态RAM时序:1、读时序;2、写时序;
  6. 动态RAM与静态RAM的比较

动态RAM的优势: 1、在同样大小的芯片中,,动态RAM的集成度远远高于静态RAM的集成度; 2、动态RAM减少了芯片的引脚,封装尺寸也相应的减少; 3、动态RAM的功耗比静态RAM要小; 4、动态RAM的价格比静态RAM的价格便宜; 动态RAM的缺点: 1、动态原件(电容),比静态RAM低; 2、动态RAM需要再生,故需配置再生电路,也需要消耗一部分的功率。

  1. 随机存储器:可随机存取任一单元,存取时间基本固定,与存储单元地主无关的存储器;
  2. 只读存储器(ROM):存储器中的内容一旦写入就不能改变,只能读出的存储器;
  3. EPROM:紫外线擦除、电写入的只读存储器;
  4. EEPROM:电擦除、电写入的只读存储器;
  5. 组成主存时使用ROM和RAM;(ROM和RAM的区别)

RAM是随机存储内存;ROM是只读内存。

  1. 使用存储芯片组成存储器时,有3中方法:位扩展法、字扩展法、字位扩展法(既增加存储字的数量、又增加存储字长)
  2. 程序访问的局限性是使用高速缓存Cache的依据;
  3. Cache:为解决CPU与主存速度差距较大的问题,在CPU与主存之间插入的速度高、位价高、容量小的存储器。
  4. 采用Cache的目的:提高CPU访问主存的速度,不能扩大主存的容量;
  5. Cache访问的命中:要访问的内存单元在Cache中,Cache的全部功能由硬件实现;
  6. Cache的地址映射方法:直接、全相连、组相连;
  7. Cache的替换算法:FIFO(先进先出)算法;LRU(近期最少使用)算法 、随机法;
  8. Cache的写策略:写回发、写直达法。(写直达法的一致性更好);
  9. 统一缓存:指令和数据都放在同一个缓存内的高速缓冲存储器;
  10. 分立缓存:指令和数据放在独立的两个高速缓冲存储器中;
  11. 三级存储系统:Cache、主存和辅存;
  12. 一个存储单元有许多单个存储二进制位的存储元构成,存储字长:一个存储单元存储的二进制位个数;一个存储单元可包含1或者多个字节;
  13. 磁盘存储器的平均存取时间是平均找道时间加上平均等待时间;
  14. CPU只能直接访问主存而不能直接访问外存。

有人疑惑主存、外存的区别简单给个地址去了解下: https://blog.csdn.net/not_repeat/article/details/51570681

  1. 光盘不能采用随机存储方式来访问;

第五章 输入输出系统

  1. I/O接口:主机与I/O设备之间设置的一个硬件电路及相应的软件控制;
  2. 输入设备:把现实的信息形式变换为计算机能接受并识别信息形式的设备;
  3. 输出设备:将计算机处理过的二进制代码信息,转换为人们能识别信息形式的设备;
  4. I/O端口的统一编制方式:将I/O端口地址看作是内存单元地址的一部分。特点:I/O地址占用了存储空间,减少了主存的容量,访问I/O使用访问主存的专用指令;
  5. I/O端口的不统一(即独立)编制方式:I/O端口地址与内存单元的地址是分开的,有各自独立的存储空间。特点:不影响主存容量,访问I/O时使用专用指令;
  6. I/O的控制方式有:程序查询方式、程序中断方式、直接存储器存取方式(DMA);
  7. I/O设备与主机采用程序查询方式交换信息,CPU与设备处于串行工作状态;程序中断方式,CPU与设备并行工作;
  8. 中断:计算机在执行程序的过程中,当出现异常情况或特殊情况时,计算机停止现行程序的运行,转向对这些异常或特殊请求的处理,处理结束后,再返回到现行程序的间断处继续执行源程序,这个过程就叫做中断;
  9. 中断识别的方法有:程序查询法、硬件查询法、独立请求法;
  10. I/O设备的中断传输方式可以做到实时响应,但大批量传输数据时,中断次数过于频繁,效率受到影响;
  11. DMAC与CPU同时访问主存所引起主存使用权冲突的处理方法有:停止CPU使用主存法、DMAC与CPU交替使用主存法、周期挪用发;
  12. 在采用DMA方式的I/O系统中,其基本思想主要是主存与外存设备之间建立直接的数据通道;

第六章 计算机的运算方法

  1. 浮点数的位数采用补码的时候,其符号位与第一数位不同的为规格化数;
  2. 两补码相加,采用一位符号位,若最高位进位或次高位进位异或结果为1的时候,表示结果溢出。采用双符号位,则结果的双符号位不同时,表示结果溢出;
  3. 浮点数由阶码和尾数组成,阶码一般用补码、移码表示,尾数一般用原码、补码表示;
  4. 规格化补码的规定:

IEEE754的阶码为8为的移码,尾数为原码;

  1. 机器字长:CPU一次能处理数据的位数,通常与CPU的寄存器位数有关;
  2. 机器字长直接影响加法器位数、数据总线宽度和存储字长,一般加法器位数、数据总线宽度和存储字长与机器字长一致;
  3. 74LS181是片内先行进位的4位ALU电路,其4位进位是同时产生的。多片74LS181级连,进行组内并行、组间串行;即组内先行进位,组间串行进位。与74LS182配合,进位是组内并行,组间并行;即组内先行进位,组间先行进位;

第七章 指令系统

  1. 指令一般由两个字段构成:1、操作码字段;2、地址码字段;
  2. 指令的操作码:每条指令中用于表示其操作性质的代码;
  3. 操作码的长度:即二进制位数,有固定长度(定长)和可变长度(变长)两种,但一般都是字节的整数倍;
  4. 指令中的地址码:表示操作数地址的代码;
  5. 寻址方式:寻找指令所需数据地址的方式和寻找下一条指令地址的方式;
  6. 寻址方式有两种:指令寻址和数据寻址;
  7. 有4、3、2、1、0地址指令,执行时各需要访问存储器4、4、3、2、1次;
  8. 一般情况下,各地址码长度相同,固定长度的操作码的位数有指令的条数决定;
  9. 指令的寻址方式有顺序和跳跃两种方式、采用跳跃寻址方式,可以实现程序的条件转移和无条件转移;
  10. 操作数寻址方式就是形成操作数有效地址的方法;
  11. 常用的操作数寻址方式有:立即寻址、直接寻址、间接寻址、相对寻址、寄存器寻址、寄存器间接寻址、变址寻址和堆栈寻址等。各寻址方式的含义及应用;
  12. 存储器堆栈中,需要一个堆栈指示器,它是CPU中的一个专用寄存器,他指定的主存单元就是堆栈的栈顶;
  13. 相对寻址的基址是程序计数器的PC值;
  14. 除立即寻址和寄存器寻址外,其他寻址方式中,操作数都是存放在主存单元中。操作数的有效地址的计算;
  15. CISC:复杂指令系统计算机;
  16. RISC:精简指令系统计算机;
  17. RISC的目标是减少指令数;

第八章 CPU的结构和功能

  1. PC:程序计数器,涌来存放现行指令的地址,通常具有计数功能,当遇到转移指令是,PC的值可被修改;
  2. IR:指令寄存器,存放当前要执行的指令;
  3. MDR :存储器数据寄存器,功能是存放CPU与存储器要交换的数据;
  4. MAR :存储器地址寄存器,功能是存放CPU要访问的存储器的地址;
  5. 指令周期一般有3部分组成:取指周期、译码周期和执行周期;
  6. CPU是按照指令(和译码)、执行指令周而复始运行的;
  7. 中断源:引起中断的各个因素;
  8. 中断优先级:多个终端同时发生时,对各个中断源响应的先后次序;
  9. 中断分为内部中断和外部中断、可屏蔽中断和非可屏蔽中断、软中断和硬中断;
  10. 中断嵌套:高优先级的中断打断优先级的中断服务;
  11. 中断的处理过程是:中断响应、识别中断源、保护现场、中断服务、恢复现场、中断返回;
  12. 中断类型号是通过数据总线传送的。中断向量地址是中断服务程序入口地址的指示器;
  13. 保护现场包括:保护程序断电和保护CPU内部个寄存器的内容;
  14. 寻找中断服务程序入口地址有两种方法:硬件向量法和软件查询法;
  15. CPU内部的允许中断触发器,其状态受软件的控制,1允许0禁止;

第九章 控制单元的功能

  1. 取指周期的操作:

T0:PC->MAR,1->R. T1:M(MAR)->MDR,PC 1->PC. T2:MDR->IR,OP(IR)->ID

  1. 间址操作:

T0:Ad(IR)->MAR,1->R T1:M(MAR)->MDR T2:MDR->Ad(IR)

  1. 执行周期的操作:完成由指令操作规定的动作,包括传送结果及记录状态信息;
  2. 指令周期一般有4部分组成:取指周期、间址周期、执行周期、中断周期;
  3. 指令周期:CPU从内存取出一条指令并执行该指令的时间称为指令周期,它常用若干个机器周期来表示;

第十章 控制单元

  1. 通常控制器的设计分为组合逻辑设计和微程序设计两大类,相对应的控制器结构就有布线逻辑式和存储逻辑式;
  2. 组合逻辑控制器:以使用最少原件和取得最高操作速度为设计目标,用产生专门固定时序控制信号的组合逻辑电路设计的控制器;
  3. 微程序控制器:用存储逻辑替代组合逻辑,用类似程序设计的方法设计的控制器;
  4. 微命令:打开或关闭控制之门的控制命令;
  5. 微操作:由微命令控制的打开或者关闭控制门的操作;
  6. 微指令:若干微命令的组合,能产生一组控制信号,控制执行相应一组微操作的指令。
  7. 微周期:取出并执行一条微指令所需的时间;
  8. 控制存储器:用于存放全部的指令的所有微程序的存储器。微程序存放在控制器存储器中;
  9. 微命令的组合与编码方式有4种:直接译码方式、字段直接编码方式、字段间接编码方式、混合编码方式;
  10. 字段直接编码方式中一个字段在任一时刻最多能同时提供1个微命令;
  11. 微指令的格式有:水平型、垂直型;
  12. 微指令寄存器:存放由控制存储器独处的一条微指令信息的寄存器;
  13. 微指令的执行方式有:顺序执行的方式、重叠执行的方式;
  14. 在微程序控制器中,一条机器指令对应一个微程序,N跳机器指令对应N 3个微程序。

最后给大家两个链接,方便大家学习: 1.计算机组成原理课后习题答案PPT

http://www.doc88.com/p-4631548297268.html 2.计算机组成原理课后习题答案PDF https://wenku.baidu.com/view/ebc073d384254b35eefd34d5.html

发布者:全栈程序员栈长,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javaforall.cn/138568.html原文链接:https://javaforall.cn

0 人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