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又见面了,我是你们的朋友全栈君。
一、平面图概念
quad 如果能把图G画在平面上,使得除顶点外,边与边之间没有交叉,称G可以嵌入平面,或称G是可平面图。可平面图G的边不交叉的一种画法,称为G的一种平面嵌入,G的平面嵌入表示的图称为平面图。例如下图所示:
二、平面图的性质
quad 一个平面图G把平面分成若干连通片,这些连通片称为G的区域,或G的一个面。G的面组成的集合用Φ表示。
quad 在G中,顶点和边都与某个给定区域关联的子图,称为该面的边界。某面 f 的边界中含有的边数(割边计算2次)称为该面 f 的次数, 记为deg(f)。如下图所示:
定理一:平面图的次数公式 ∑ f ∈ Φ d e g ( f ) = 2 m sum_{fin Φ} deg(f) = 2m f∈Φ∑deg(f)=2m quad 证明:对G的任意一条边e, 如果e是某面割边,那么由面的次数定义,该边给G的总次数贡献2次;如果e不是割边,那么,它必然是两个面的公共边,因此,由面的次数定义,它也给总次数贡献2次。
定理二:平面图的欧拉公式 设 G = ( n , m ) G=(n,m) G=(n,m)是连通平面图,Φ是G的面数,则: n − m Φ = 2 n-m Φ=2 n−m Φ=2 quad 证明:情形1,G是树,则m=n-1,Φ=1,显然成立;情形2,G不是树的连通平面图,则G存在非割边e,显然,G-e是连通平面图,且边数为m-1,面数为Φ-1,由最小性假设,G-e满足欧拉等式: n − ( m − 1 ) ( Φ − 1 ) = 2 n-(m-1) (Φ-1)=2 n−(m−1) (Φ−1)=2,即 n − m Φ = 2 n-m Φ=2 n−m Φ=2,得证。
欧拉公式的几个推论 1、设G是具有ф个面k个连通分支的平面图,则: n − m Φ = k 1 n-m Φ=k 1 n−m Φ=k 1证明:对第i (1≦i≦k)个分支来说,设顶点数为 n i n_i ni,边数为 m i m_i mi,面数为фi,由欧拉公式: n i − m i Φ i = 2 n_i-m_i Φ_i=2 ni−mi Φi=2,得 ∑ i = 1 k ( n i − m i Φ i ) = 2 k sum_{i=1}^k (n_i-m_i Φ_i)=2k ∑i=1k(ni−mi Φi)=2k。其中, ∑ i = 1 k n i = n , ∑ i = 1 k m i = m , ∑ i = 1 k Φ i = Φ k − 1 sum_{i=1}^k n_i=n, sum_{i=1}^k m_i = m, sum_{i=1}^k Φ_i=Φ k-1 ∑i=1kni=n,∑i=1kmi=m,∑i=1kΦi=Φ k−1,因此 n − m Φ = k 1 n-m Φ=k 1 n−m Φ=k 1。
2、设G是具有n个点m条边ф个面的连通平面图,如果对G的每个面f ,有:deg(f) ≥ l ≥3,则: m ≤ l l − 2 ( n − 2 ) m le frac{l}{l-2}(n-2) m≤l−2l(n−2)证明: ∑ f ∈ Φ d e g ( f ) = 2 m ≥ l Φ , Φ = 2 − n m ≤ 2 m l sum_{fin Φ} deg(f) = 2m geq lΦ , Φ=2-n m le frac{2m}{l} ∑f∈Φdeg(f)=2m≥lΦ,Φ=2−n m≤l2m,因此 m ≤ l l − 2 ( n − 2 ) m le frac{l}{l-2}(n-2) m≤l−2l(n−2)。 推论2也可叙述为若图G中 m > l l − 2 ( n − 2 ) m gt frac{l}{l-2}(n-2) m>l−2l(n−2),则G是非可平面图。例如, K 3 , 3 K_{3,3} K3,3是非可平面图,因为它每个面次数至少是4,即 l = 4 l=4 l=4, 9 > 4 2 ∗ ( 6 − 2 ) = 8 9 gt frac{4}{2}*(6-2)=8 9>24∗(6−2)=8,故不是可平面图。
3、简单平面图 G = ( n , m ) G=(n,m) G=(n,m)满足: m ≤ 3 n − 6 m le 3n-6 m≤3n−6证明:因为G是简单图,所以每个面的次数至少为3,即l=3。于是,由推论2得: m ≤ 3 n − 6 m le 3n-6 m≤3n−6。例如, K 5 K_{5} K5不可平面,因为其m=10,n=5,不满足该不等式。
4、设G是具有n个点m条边的连通平面图,若G的每个圈均由长度是 l l l的圈围成,则: m ( l − 2 ) = l ( n − 2 ) m(l-2)=l(n-2) m(l−2)=l(n−2)证明: n − m 2 m l = 2 , l ( n − m ) 2 m = 2 l , m ( l − 2 ) = l ( n − 2 ) n-m frac{2m}{l}=2,l(n-m) 2m=2l, m(l-2)=l(n-2) n−m l2m=2,l(n−m) 2m=2l,m(l−2)=l(n−2)
5、设G是具有n个点m条边的简单平面图,则: δ ≤ 5 delta le 5 δ≤5 反证:若 δ ≥ 6 delta geq 6 δ≥6,由握手定理, 6 n ≤ ∑ d ( v ) = 2 m , m > 3 n − 6 6n le sum d(v) =2m, m>3n-6 6n≤∑d(v)=2m,m>3n−6,故与推论3矛盾。
三、极大平面图及其性质
定义:设G是简单可平面图,如果G是 K i ( 1 ≦ i ≦ 4 ) K_i (1≦i≦4) Ki(1≦i≦4),或者在G的任意非邻接顶点间添加一条边后,得到的图均是非可平面图,则称G是极大可平面图。极大可平面图的平面嵌入称为极大平面图。 显然的结论:设G是极大平面图,则G必然连通;若G结束大于等于3,则G无割边 需注意的点:顶点数相同的极大平面图并不唯一 定理一:极大平面图的三角形特征 quad 设G是至少有3个顶点的平面图,则G是极大平面图,当且仅当G的每个面的次数是3且为单图。此时,每个面的边界是三角形。由此可推得, m = 3 n − 6 , Φ = 2 n − 4 m=3n-6,Φ=2n-4 m=3n−6,Φ=2n−4
四、极大外平面图及其性质
quad 定义:若一个可平面图G存在一种平面嵌入,使得其所有顶点均在某个面的边界上,称该图为外可平面图。外可平面图的一种外平面嵌入,称为外平面图。设G是一个简单外可平面图,若在G中任意不邻接顶点间添上一条边后,G成为非外可平面图,则称G是极大外可平面图。极大外可平面图的外平面嵌入,称为极大外平面图。 定理1:G是一个连通简单外可平面图,则在G中有一个度数至多是2的顶点。 定理2:设G是一个有n (n≥3)个点,且所有点均在外部面上的极大外平面图,则G有n-2个内部面。 定理3:设G是一个有n (n≥3)个点,且所有点均在外部面上的外平面图,则G是极大外平面图,当且仅当其外部面的边界是圈,内部面是三角形。
四、平面图的对偶图
对于给定图G,得到G的对偶图 G ∗ G^* G∗的规则如下:
- 在G的每个面 f i f_i fi内取一个点 v i ∗ v_i^* vi∗作为 G ∗ G^* G∗的一个顶点
- 对G的一条边e,若e是两个面的公共边,则连接这两个面的顶点,且连线穿过e;若e是某个面割边,则以该面顶点作环,且让它与e相交。
对偶图的性质:
- G ∗ G^* G∗顶点数等于G的面数
- G ∗ G^* G∗边数等于G的边数
- G ∗ G^* G∗面数等于G的顶点数
- d ( v ∗ ) = d e g ( f ) d(v^*)=deg(f) d(v∗)=deg(f)
- 对于连通的平面图G,其 ( G ∗ ) ∗ = G (G^*)^*=G (G∗)∗=G
- 同构的平面图可以有不同构的对偶图
定理一:平面图G的对偶图必然连通 欧拉图的对偶图是偶图
五、平面图的判定
quad 对于3阶以上的具有m条边的单图G来说,如果G满足如下条件之一: (1)m>3n-6; (2) K 5 K_5 K5(5阶完全图)是G的一个子图;(3) K 3 , 3 K_{3,3} K3,3(3阶完全偶图)是G的一个子图,那么,G是非可平面图。 quad 下面给出平面图判定的充要条件,在此之前,我们先来看看图的两种操作——2度顶点扩充和2度顶点收缩。 quad 在图G的边上插入一个2度顶点,使一条边分成两条边,称将图在2度顶点内扩充;去掉一个图的2度顶点,使关联它们的两条边合并成一条边,称将图G在2度顶点内收缩。
quad 定义两图同胚,即通过反复在2度顶点扩充或收缩后能够变成一对同构的图。 quad 重头戏来啦,库拉托斯基给出了平面图判定的充要条件,如下:图G是可平面的,当且仅当它不含 K 5 K_5 K5或 K 3 , 3 K_{3,3} K3,3同胚的子图。 quad 判断一张图是否是平面图,可以首先看看其子图经过2度顶点操作能不能变成五阶完全图,我们需要知道五阶完全图每个顶点的度数是4,如果不能,再看看能不能变成 k 3 , 3 k_{3,3} k3,3, k 3 , 3 k_{3,3} k3,3每个顶点度数为3。 quad 与之相似的判定定理是瓦格纳提出来的:设u,v是简单图G的一条边。去掉该边,重合其端点,在删去由此产生的环和平行边。这一过程称为图G的初等收缩或图的边收缩运算。简单图G是可平面图当且仅当它不含有可收缩到 K 5 K_5 K5或 K 3 , 3 K_{3,3} K3,3的子图。 quad 一个用枚举法证明的小定理:至少有9个顶点的简单可平面图的补图是不可平面的,而9是这个数目中的最小的一个。
发布者:全栈程序员栈长,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javaforall.cn/141110.html原文链接:https://javaforall.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