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企业都在使用KPI考核,那它到底是怎么出现的?这种考核方式存在什么问题呢?
KPI考核的关键是能够通过数据量化结果,这种思维方式是甭管黑猫白猫,抓住老鼠的就是好猫。比起主观判断,客观数据更精准。在物流学界也有一句话“无法测量,就无法改进”。
数字化管理起于二战,通过数字化提高后勤效率,战争结束后,有十个年轻(蓝血十杰)的军官集体加盟了福特公司,当时福特面临的困境跟陆军航空队情况一模一样,人力、物流和生产流程的管理极其混乱,他们把数字化管理方式带到福特公司,通过财务数据来全面评估和监控所有的经营活动。这场革命用数字测量和分析,取代了原来主要凭经验和直觉的判断,用指标考核,取代了仅凭领导的个人好恶来考核。不可否认,在很长的时间里,这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后来指标考核从企业界进一步向全社会扩展,被广泛采用。
但问题在于,再好的工具也是有边界的,当指标考核的应用超出了合理的限度,它的缺点也就暴露出来了。
指标考核的三大危害:
一、它会带来作弊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为了应付考核,被考核人员可能会作弊。美国心理学家唐纳德·坎贝尔提出过一个“坎贝尔定律”:任何用于控制的指标都不可靠。比如一家上市公司,为了数据符合预期,进行数据造假。瑞幸咖啡就是这样出事的。在公司里有一句话,叫“你考核什么,就能得到什么”。你考核用户增长,我多找几个渠道提高用户注册量。你考核充值,我就多降价提高充值额度。你不知道考核得到的结果,会付出什么代价。
二、它会让容易量化的目标排挤掉难以量化的目标。
首先,随着越来越多的知识型工作,或者说无法量化的工作越来越多。只考核可量化的指标,会排挤掉难以量化的指标。比如创新能力、管理能力。
再则,容易量化的目标往往是局部目标,而难以量化的目标往往是整体目标。比如,销售部门考核的是销售量,所以为了得到订单,他们会轻易地许诺一些服务或风险上的让步。而法律部门考核的是避免公司承担风险,两者是相互对立的。这种个人利益最大化,可能会造成公司利益的损失。
最后,容易量化的目标往往是短期目标,而难以量化的目标往往是长期目标。上市公司CEO的薪资与股价挂钩,而公司的股价很大程度上决定最近三个月的盈利能力,这种激励制度,往往会让CEO放弃长期目标,只看重短期增长。
三、它让抽象的数字凌驾于具体的经验之上。
什么好用就用什么,我知道有些公司总经理,每次上班第一件事情,就是看数据。但习惯于数据化决策的人,如果缺乏数据,就慢慢失去了决策的能力。而事实上,对于一个复杂系统,很多东西是没办法量化的。世界远比数据要复杂,所以除了客观数据,还需要培养看透事物本质的能力,而这靠的是具体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