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是利益相关者?
产品分析的主线是,产品用什么方式,解决了谁的,什么问题。关键词:“用什么方法”,”谁的“、“什么问题”
我们在思考的时候,顺序应该是“谁的”,“什么问题”,“用什么方法”。而谁的,就是讲的利益相关者。
不同段位的产品经理能看到的利益相关者越多,一般我们最直观角色是用户。进一步能看到供货商或者说品牌商。其实不同行业参与的角色有很多,只是很多都隐藏在产品的背后。
我原来做过一个农产品的电商平台。所以就以农产品电商平台为例,利益相关方有:
1、用户。对于用户,我们可以通过用户画像来找出目标用户的特征,找到其痛点、痒点、爽点。并制定需求的优先级。
2、商品提供方。有些是公司;也有些是产地直采,直接对接的农户。你得了解其成本和收益,在保障他收益的前提下把产品卖出去。
3、仓储物流、支付服务商等等,这些是从商品到用户之间的第三方公司。合作的佣金直接影响最终商品的价格。
4、分销商或代理商体系。
5、还需要考虑投资者关注的指标,用户的日活、月活,商家的数量及收益等等。
6、推荐人体系。需要考虑推荐分佣费用。
不同角色关心的指标可能不同,产品经理在设计时,非常考验其平衡的艺术。比如你即要满足投资人的需求,把他关系的指标做好,不然下一轮融资就没着落了。同时,你还得用商家能赚到钱的价格把商品卖出去。而且还要防止供应商一家独大的情况,保证平台的价值。
好的商业模式,是多赢,不会让任一方受损,这样的模式才跑得久。需要注意的是,有些To B产品,作出购买决策的人和使用产品的人可能是不同的,所以产品的侧重点会有所不同。
解决什么问题?
问出一个好问题,比给出一个好的答案更重要。分析出了利益相关者,接着就是要想产品或者服务解决了他们什么问题。如,提高效率,降低成本。
产品经理在制定需求时,首先想到的是解决谁的什么问题。这里的关键是不能停留表面,要不断问自己需求背后是什么,要学会通过提问找到问题背后的原因。(常用的5why法)。
产品经理很容易犯的一个错误是X-Y Problem ,也就是我们想解决X问题,然后想到了Y方案。随后就把精力放在Y上面,忽略了对X本身问题的理解。在我们工作上很容易碰到这样的问题,客户给你提了一个需求,并告知他想要达成的方案。然后你就按他的方案去实现了。
还有一种需求是老板需求。老板需求的特点是,老板会把自己当用户,认为自己需要的就是用户需要的。
我给你举个例子,我们老板有天找我说想做一个针对会员用户的增值功能。并想到优惠加油这个方案。我问他为啥想要加油。因为他自己每次要加油.....,我没有说不行,我只是说,跟加油比起来,优惠充话费是不是更高频且大众?他说话费的客单价不高,显示不出优惠。我说这个跟我们主营业务没关系,我们没有竞争力。老板说自己问了很多人,都说需要。要判断这个产品该不该做,需要一个有共识的评判方法。
分析需要解决的问题,有三个关键词:用户、需求和场景。
用户:这个问题是谁的问题?
需求:问题的核心是什么?(5hwy法)
场景:用户在情况下会碰到这个问题?
放到上面案例里分析。
用户:我们现有客户里的有车一族用户。
需求:省钱需求。有些需求背后还有需求,需求的核心就是问出来的。
场景:用户需要去附近跟我们有合作的加油站使用。
场景可以有多种,比如在家里加油?用户的使用场景决定了你的解决方案。在这个例子里,我们没有去做特别的场景,用户的需求很简单,加油站加油能省钱。这个需求是否存在?对于大部分用户来说,省钱的需求都是存在的。这个逻辑不能说是错的,但如果深入一层分析,问题存在,但我们不一定能实现。如果不能实现,这种需求在我看来就是伪需求。
如何给出解决方案?
最终衡量产品经理价值的还是给出的解决方案。
产品经理的解决方案一般是产品需求文档(PRD)。要考虑到各方利益相关方,还要想清楚要解决的问题。你的解决方案既要解决问题,又要逻辑清晰简单。最好还能有一个好的体验。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而且这还是第一步,接着是把产品需求文档变成用户可用的产品。现在的产品有很多,不限于实体,也可以是无形的服务。
在这过程中,开发的成本是非常大的,为了节省公司资源,我现在每次想解决方案的时候都会多问几句,能不能先做个简单版本?简单 = 可以快速验证想法 ≈ 省钱 = 如果是风口容易错失先机。
上面这个小例子其实是说出了产品经理的很重要的一个能力,那就是平衡。不仅仅是对用户的理解,使用场景的理解,还有行业趋势,上下游的理解。
万事有利有弊,并不是简单的解决方案就不好用。我想到一个小故事,以前有个肥皂厂,因为生产线的问题,总是会出一些空盒子。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有一个大厂的产品经理通过各种高端设备去查看盒子里有没有肥皂。而另一个小工厂,没有这么多资源,但这个产品经理想到了一个更简单的办法,放两台电扇在生产线旁边吹,把那些空盒子都吹到一边去。两种方案都能解决问题。我觉得更简单的方案反而更好。
昨天我讲到加油站那个需求,我说如果不能实现,那就是伪需求。有很多看似合理的需求,其实背后有几个假设。而这几个假设如果不成立,那就没办法实现。
假设一:我的大部分用户附近会有合作的加油站。
假设二:我能拿到的价格比用户现有的渠道要低。
这两个假设要成立,至少要满足两个条件:1、你必须要足够多的商务团队去谈合作;2、你有足够大的用户规模,才能谈出足够大的折扣。
我先不说能不能达成这两个条件,至少你先得全力以赴去做这个事情吧。只是当做会员的增值服务,就要付出这么大成本,明显不合算,也做不起来。如果真要做,那也只是很少的加油站或者没有优势的价格,那做出来给用户,会使用的用户也会很少。在我看来,拒绝也是一种解决方案。
PS:作为产品经理,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发现很多产品的缺陷或不足点,也能发现很多生活中不方便的地方。深入去思考就能提升产品的设计能力。一般来说我们都是先发现一个问题,然后才想解决方案。现在市场上的小机会有很多,说明大家的产品做得还不够好。
我自己有个初步的分类,如果解决方案是简单的工具,那么一般都是有用的。但这个市场体量小。工具类产品想要赚钱又比较难。你必须有壁垒,不然别人做一个同样免费的,你的用户大概率就走了。大的机会就是平台类的,这个先发优势很明显。尤其是多边效应的平台。但搭建平台需要对行业足够的了解,能解决一边或多边的痛点问题。如果是后发平台,你必须比竞争对手十倍好才有可能抢占竞争对手的市场份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