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一:如何判断一个需求是真的用户需求,还是品牌强调的伪需求呢?
任鑫:如果你默认想的就是做一个好产品,那就不是真需求。因为没有人要一个更好的产品。如果你是更好地帮助用户解决了某一个问题,这就有可能是真需求。所以,每次都要逼着自己去想,它到底帮助谁,在什么情境下,让他变得更爽了,如果我们能够想到这样一个场景的话,那就有可能是真需求。
判断是这需求之后的下一步,并不是直接去做产品,而是自己先人肉去试一下。一旦你发现:
第一,你真的帮助他解决问题。
第二、你只是卡在了效率瓶颈上,
这个时候你就可以考虑做一个产品了。产品只是提高效率的,产品不改变任何本质。
问题二:用户任务会要求做产品的人迅速改变为用户视角,对于普通人如何锻炼呢?有什么方法论或者书籍推荐吗?
任鑫:有一本比较好的书籍是《用户故事地图》,设计思维之类的方法论也挺好。我推荐两个更具体的方法
第一,直接套话术。用户雇佣这个功能是要完成一个什么任务?用好问题让自己转换视角。
第二,看你的时间花销。你把时间花在你的目标用户上,不管你们聊啥,你对”用户的视角“都会更好一些。
问题三:从用户任务角度,你是如何看待永远关注25岁女性用户的?
任鑫:之所以说25岁用户好,是因为25岁这个年龄阶段一直在涨,中国很多年龄阶段的人数都在跌。未来,增长最快的可能是老年人。所以也不一定要做年轻人市场,关键还是看说谁缺什么。所以大家不要固定的去看一群人,而是去看你有能力覆盖到的哪一类用户的任务还没被特别好的帮助到,然后这个细分领域就有机会。
另外一个需要考虑的因素就是虽然都是25岁,但每一代25岁年轻人的行为习惯都是有差别的。哪怕你一直盯着25岁,每一年都还是得重新去看他的心态和用户任务究竟是什么,他的场景是不是也不一样。
问题四:用户需求和用户任务是不是一回事?如果不是,那两者有什么异同点?
任鑫:我觉得它们不是一回事,我们在谈用户需求的时候会想到一个具体的产品。比如用户会说,我想要一个电冰箱,或者我想要某个功能。虽然这确实是用户的需求,但有时候我们做产品的会无意识的偷换概念,直接当一个具体的产品去思考。这个时候我们把用户的需求挪到了一个具体的产品上。
而我们说的用户任务,就是通过用户任务的视角,把我们从产品身上拉回去,用一个不讲人话的方法,说用户雇佣这个产品是为了完成什么任务、达成什么目的。你用这个去思考,就不会局限于某一个产品里。
所以我觉得用户任务其实是一个视角和话术、一个工具。它帮助我们更好地去挖掘用户的需求究竟是什么。
内容参考:
混沌乐园《用户任务三步法:教你读懂用户的心理和大脑》问答环节,有做增删改。